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对话:回到原点,启示与精神乐园

教育对话:回到原点,启示与精神乐园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进行深度讨论之前,我首先给大家印发了著名物理学家戴维·伯姆的名作《论对话》,一周后就新教育对话问题进行了首次讨论。那么,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伯姆的《论对话》中获得哪些启示呢?对话一直是新教育实验所大力倡导的,“教育在线”网站,就是中国普通教师最好的对话平台,也因此成为一大批教师的精神乐园。

教育对话:回到原点,启示与精神乐园

在2006年,“新教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组建了每周二晚的“新教育沙龙”。“新教育沙龙”的参与成员以我的博士生和“新教育”团队核心成员为主,讨论内容丰富多彩,但大体上围绕新教育进行。每次讨论都有主讲人和主评人,这种讨论已经成为“新教育人”一种日常生活

前不久,我们正式进入有关新教育理论以及实践的深度讨论。在进行深度讨论之前,我首先给大家印发了著名物理学家戴维·伯姆的名作《论对话》,一周后就新教育对话问题进行了首次讨论。

对话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热门词语,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学者都阐述过对话的问题,含义各不相同。我们日常意义上的对话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聊”为目的,或者说没什么目的;第二类是以“辩”为特征,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别人错,如一般的辩论赛;第三类是以“商”为特点,大家通过协商,各自妥协,达成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第四类是以“追寻真理”为特征,不在乎输赢,也不存在妥协,只追求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沟通。伯姆所说的对话是第四类,这种以追求真理为特征的对话,正是新教育共同体所最需要的。

主讲人谈了伯姆《论对话》的三个核心问题。关于对话的目的:一是探索人类生存问题,二是重塑人生的意义、目的与精神,三是改造自我、人性社会。关于对话的核心:探索人类思维的作用与方式。关于对话的路径:一是悬置,二是恢复思维的本体感受,三是恢复共享性思维。

我认为,其实,人的本性是拒绝对话的。因为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从自我出发的。对话与谈判、争论不同,它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认识。对话首先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各自的思维假定,然后去寻求意义的结构,最后走向“友爱、分享、情谊和博爱”。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这样的对话。伯姆说:“如果我们不能沟通和共享意义,爱将不复存在。”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对话实现一种超越,因为我们可以“在对话中获得那种具有高度内聚力的精神能量”。

我希望,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对话作为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自己的文化

那么,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伯姆的《论对话》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第一,教育工作者需要求真精神,而求真精神,是伯姆对话理论的前提。每一个人都希望尽自己的努力改进中国教育,而要改进中国教育,就必须有求真的精神。所谓求真,一方面是指真实,即面对问题,无论是一所学校的问题、一个班级的问题、一个实验区的问题,还是学术团队的问题,都要直面事实本身,不虚饰,真实地面对真实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指求取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所包含的无穷奥妙尚未被完全破译出来,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团结协作,排除种种干扰,始终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的最重要的目标。为了求真,我们不能意气用事,要拆除人事上的种种屏障;为了求真,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我们目前还存在的问题,正视它,解决它。(www.xing528.com)

第二,真理来自于哪里?其实,真理往往形成于人们彼此的交流之中。只有通过对话,我们才能够“接近”真理,才能够避免走许多弯路。对话一直是新教育实验所大力倡导的,“教育在线”网站,就是中国普通教师最好的对话平台,也因此成为一大批教师的精神乐园。当一个普通的教师进入“教育在线”网站,他就获得了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在这种交流中,无论是名师、校长、专家,还是普通教师,大家的身份被隐去了,一种真正民主、平等的对话产生了。在许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沟通的问题,只有好的沟通,才会有好的理解,也只有好的理解,才能够有好的协作。

第三,树立求真精神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具有真诚的反省精神。伯姆《论对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思维假定。伯姆认为,一般人很容易在自己的想法受到质疑时不由自主地为自己辩护,在这里很容易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当你把自己与自己的看法、意见或观念视为一体时,别人所质疑的本来只是你的意见,你却觉得别人似乎是在质疑你本人,所以你要奋起为自己辩护。”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假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对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认识。其实,思维假定是沟通的前提,正因为大家各自有不同的思维假定,才有沟通的必要,这是思维假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许多时候,我们有着种种错误的思维假定而浑然不觉。即使存心反思,但由于思维方式出现问题,往往越反思越固执,问题越多。因此,伯姆希望人们对思维假定本身进行观察,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坐井观天”,思维假定是我们的“井”,我们要看到外面的“天”,就必须不断地通过对话来反思自己,借助他人来观察自己的思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秉持一种诚恳的反省态度,打破种种见障,在交流沟通中不断完善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作为技巧的教学对话,而是基于对师生关系、学习本质等的深刻认识。也就是说,真正的对话,必然会对专家以及教师的既有观念构成挑战,只有通过这种挑战,通过不断的沟通、谅解,教育才能够始终保证它的开放性以及丰富性。

而在对话的背后,体现的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享精神。伯姆的《论对话》的背后,包括着对于世界、自然以及人类的整体认识。在伯姆看来,人类的思维分为两种,一种是平实思维,一种是共享性思维。所谓平实思维,旨在“依据现实的实际面貌来反映现实”,比如专业技术思维,是相对精确地分析和描述事物。平实思维造就了一大批专家。在我们这个依赖专家的时代,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伯姆呼吁恢复共享性思维。所谓共享性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宇宙观。在运用共享性思维的人看来,整个宇宙对他来说不是他者,而是彼此联系的一个整体。在他看来,主体与客体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开来。其实人类既需要平实思维也需要共享性思维,现在的问题是现代人习惯于平实思维,习惯于用割裂的眼光看世界。就新教育而言,强调“使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身就意味着我们追求的是人的教育,是一种有整体感的教育,是一种将所有学科整合于一个人身上的教育,是一种超越了学科界限的教育。

在这种情境之下,我们重新提出共同生活的概念,就是希望每个教育工作者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能够借由真正的教育彼此分享并形成智慧。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知识,它无法在书中获得,无法通过背诵、做题得到,只能通过共同生活,在彼此分享中获得。

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对话的重要意义,并把它作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对话,我们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够有真正意义上的改进;也只有通过对话,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地吐故纳新,防止自身的僵化与保守,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在对话中,我们肯定会感受到厌倦、无聊、无奈、沮丧、激动、焦虑等种种情绪,但这是必要的阶段。只要坚持对话,我们便会不断地达成新的共识,最终相互理解,使行动更为高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