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反智倾向的严重后果及解决之道

教育反智倾向的严重后果及解决之道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反智教育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教育中的反智倾向将教师的工作降低到了“匠”的地位,应试教育则巩固了反智基础,致使许多现实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改革从形式逐渐转向内容,但仍缺乏充分专业化的教师。

教育反智倾向的严重后果及解决之道

近些年,在各级各类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中,出现过分强调师德的倾向,有时师德成了绝对指标或唯一指标。这种对于师德的过分强调,使得教师在传承文明方面的真正作用被遮蔽了,长期的遮蔽则会导致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及反智倾向。

在美国学生眼中,好教师的标准有以下这些内容:

能用鲜明的、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向学生阐释高深的道 理,所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

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学生容易接受。能明确说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重点,能给学生留下充 分的时间听课、记笔记。

学识渊博,处在所任教学科领域的知识前沿,但并不装作 “知晓一切”。能认识到学生也有胜过教师的地方,并愿意向这些学生学习

试图使自身的工作及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通过案例研究、事例分析以及轶闻趣事使自己的思维与学生的经验联系在 一起。

知道学生的积极参与胜过被动地记笔记。能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质疑、讨论。

应该讲,美国学生眼中的好教师的标准更接近教师的职业特征。一个教师之所以能成为好教师,不仅仅因为他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其实,关心学生和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底线,任何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都需要尊重和关心对方,教师并不是特例。家长送孩子到学校里来,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享受教师的关心。教师应该在他所任教学科上给予学生真正的引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www.xing528.com)

但是,在许多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挑战,相反,反智色彩却非常浓厚。它主要表现在:照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将死的毫无生气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中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只有教师的独白,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锻炼;过于强调师道尊严,缺乏对真理的尊重与追求等。而一些被热捧的课堂,过分强调情感,往往成为以追求学生感动流泪为成功的病态课堂,真正智者型的教师似乎很难看到。

这种反智倾向也渗透于教育研究之中。许多研究侧重于形式研究,忽略内容研究,特别是忽略课程研究,抽象地强调教学方法,强调所谓的“双边”关系,强调“生活化”,强调“体验”,教育在发展人的思维方面的基本功能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即使在德育方面,反智倾向也非常明显。我们的德育往往强调感染而不是认知,而缺乏认知基础的美德容易变得虚伪,也不易巩固,这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

造成这种反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有反智的一面。秦汉以降,中国文化中先天地缺少对自然物理的浓厚兴趣,更多地是在“人事”中打转,而人伦强调的是德,是长幼尊卑有序,总而言之是做人第一,强调态度的谦卑,缺乏求真精神。二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直是比较低的。许多教师无法相对专业地解决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于是便用师爱之类的来弥补。专业化程度低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泛滥。三是应试教育从根本上是反智的教育。应试教育用一套相对固定僵死的程式规定了学习路径,基本上杜绝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反智教育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许多学生到了高中,思维能力还非常低下,对许多社会问题缺乏深入透彻的认识。从每年高考满分作文中就可见一斑,鲜有真正具备思辨力的文章出现。到了大学,许多学生根本缺乏应对大学课程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大学教育的质量。

教育中的反智倾向将教师的工作降低到了“匠”的地位,应试教育则巩固了反智基础,致使许多现实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改革从形式逐渐转向内容,但仍缺乏充分专业化的教师。因此,教材内容的改革必须由广而浅走向少而深;国家必须组织课程专家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以减轻教师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必须对有应试教育倾向的做法进行多方面的限制,将教师从指导应试中解放出来,至少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备课以及自我发展的时间;必须坚定不移地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总之,教师的角色必须在保证职业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从“德师”向“智师”转化,丰富的智力活动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培养出高智力背景的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