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是机会均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也可以说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因为没有教育公平,很难达到社会公平,没有了社会公平,自然也谈不上社会的和谐。
最近几年,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都用相当的财力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取得了可喜成效。但是,毋庸讳言,在目前,教育公平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如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由于教育投资不足,致使许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缺乏起码的教学设备上,而且还表现在教师的待遇上。城市的教师工资一直上涨,而乡村教师往往仅拿基本工资,在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以后,许多地方连基本福利也无法保障。诸多原因导致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外流严重,许多地方依然要靠代课教师来支撑,几乎吸纳不到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再如校际、班际差距进一步拉大。现在中小学的择校热、择班热愈演愈烈。长期以来的重点中学、重点小学制度一直为择校热推波助澜。尽管国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不允许择校,但是在学校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这一规定是很难真正落实的。同时,许多学校将学生按成绩进行划分,分成重点班与普通班以及各种特长班。在一所学校之内,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大幅度地向好班倾斜,使得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享受的是最差的教育资源,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许多学生因此自暴自弃。(www.xing528.com)
所以,要在教育领域内实践和谐社会理论,我觉得当务之急至少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公平。这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要逐步采取措施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工作,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应该建立中小学校教育基准,对于学校的基本设施、教师水平、学力发展有明确的要求。应该实施农村教师的国家行动计划,通过一定的机制减缓教师的非正常流动。要努力缩小西部教师与东部教师、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教师与公务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坚决取缔按照分数录取的“实验班”、重点班制度,取消示范校、重点校的评选制度,建立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指数。要总结推广苏州等地农村村小现代化建设与安徽铜陵“无择校”的经验。二是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针对目前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不够,特别是实践探索不够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大考试评价的改革力度,充分鼓励各种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