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责任感,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爱心早餐活动

培养学生责任感,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爱心早餐活动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通过爱心早餐这样一个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懂得感恩。我们开展“爱心早餐”这一活动,目的也正是如此。“爱心早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景游戏,我们要学生扮演残疾人,感受生活中的不便,由此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其实都需要别人帮助和服务。因此,我们也考虑将“爱心早餐”这样一个活动推广下去,渗透到其他活动中。

培养学生责任感,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爱心早餐活动

爱心早餐

张 军

第一部分 案例综述

一、活动背景

在当今社会,不少学生常常只关注自己,而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很少想到他人为自己的付出,也不懂得如何去帮助别人。我们通过爱心早餐这样一个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懂得感恩。

二、活动主题

践行十个好习惯,快乐成长好人生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用餐礼仪,学会帮助他人,学会与人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健全人格,提高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教育的途径使学生体会集体的温暖与快乐,懂得心中有他人。

四、活动对象

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学生

五、活动时间

3月至10月

六、活动过程

1.用餐前,由桌长和助手为其他同学盛饭,同学进餐厅前集体用一句“您辛苦了”表示感谢。(www.xing528.com)

2.每个餐桌由一名同学扮演残疾人的角色,身体残疾的部位分别有:右手残疾、双手残疾、双眼失明。不同的残疾部位由抽签决定。

3.扮演残疾人的同学必须用布、绳子、卷筒纸、双面胶等工具把残疾的部位表现出来。

4.用餐时,其他同学必须帮助“残疾”同学,直到回到寝室为止。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孩子的知识教育越来越重视,与之相反,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却比较忽视。基于第二代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不会帮助别人,缺乏责任感和感恩意识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在校外教育,特别是野外活动营地中,开展相关的素质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公民人格和道德修养。

我们开展“爱心早餐”这一活动,目的也正是如此。学生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与道德认识。因此,我们坚持把生活体验这一点渗透在活动中。

让学生在用餐前向为自己盛饭的同学表示感谢,使他们学会感恩。在他们的生活中,有长辈、师长照顾他们,在学生眼里理所当然。我们通过活动情景,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之所以能生活好、学习好,是因为有很多很多的人在为他们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所以,要学会感恩,要学会为别人服务。

“爱心早餐”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景游戏,我们要学生扮演残疾人,感受生活中的不便,由此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其实都需要别人帮助和服务。接受帮助和服务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如何去帮助别人。通过活动,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深处烙下了关爱的印记。我们所设计的这个活动方案来源于生活,而学生所获得的感悟认知也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求同学合作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残疾”同学,让他们体会为他人服务的感觉,激起心中炙热的爱,而这份炙热无私的爱会促使他们去学会爱别人。

爱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会爱。贝多芬说过一句话:“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如今,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孩子正不断地出现所谓的“爱心缺失”,自私冷漠,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与爱心是何等的重要。“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爱心既是心理发展、人生圆满的需要,也是新世纪新时代的热切呼唤。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在体验中感悟,健全自己的人格。

我们将这个活动方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盛饭服务。看似简单的一个细节,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是比较忽略的。吃饭盛饭,在家里都是父母代劳的,学生已经习以为常。通过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为别人服务,接受服务的学生要学会表示感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感受尊重与被尊重、服务与被服务,使我们的同学得到启迪与教育。回到家里,回到学校,他们也能够为父母、为老师、为自己的同学服务,懂得关心他人,形成一种行为的自觉性。

第二部分是为“残疾”同学服务。让扮演“残疾”的同学感受残疾人的不易,产生情感共鸣,让其他同学学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是我们创设了一个教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去体会,获得道德认知。对于我们教师来讲,这其实就是一种情境教学,可以营造最真实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以解决故事中的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把学生引入身边残疾人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习与生活接轨,模仿残疾人的情景,体验残疾人的感受,让学生在诸多情景中学会如何用自己的爱关心残疾人。

第三部分是活动后续。学生用完早餐之后,必须相互帮助,共同把“残疾”同学带回寝室,使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助人要有始有终,同时要学会相互合作,要学会承担责任。活动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吃完饭就走了;有的互相推脱,都不愿意帮助同学;有的同学相互搀扶,路途中间却没有同学要求交换帮忙。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之后的总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野外活动营地的教学活动中,一切生活皆教育,活动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真实的生活情况进行设计,始终坚持把现实生活与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坚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的联系。我们设计的整个活动其实也就是一种真实生活的反映,让品德课真实起来,让品德课与生活接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理念。

当然,我们在设计并执行这个活动方案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境。例如,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在活动的时候是以餐桌为单位的,每个餐桌上总是会有部分同学没有投入到活动中来,这样就使我们的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于是,我们就增加每个餐桌残疾人的数量,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再例如,如何选择合理的道具。一开始我们用卷筒纸和透明胶带来装扮残疾人,后来,我们发现透明胶带不是很方便,于是又改用了双面胶,效果就比较好。再例如,一开始,我们不太重视活动的总结,后来,我们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交流体会,获得感悟。

实践证明,情景教学是营地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我们也考虑将“爱心早餐”这样一个活动推广下去,渗透到其他活动中。在自我服务的同时,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学会把他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生活就是教育,而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足的部分,在生活中贯穿教育理念,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