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一、明确野外活动营地课程的特点与原则
野外活动营地主要开展户外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离开家长过集体生活,从而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体会伙伴之间团结合作,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
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侧重于青少年在户外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与自我提高,通过主体实践活动,达成教育教学的各项目标,进而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地的课程建设遵循着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体验原则。通过具体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感知;通过亲身经历、实践体验,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自主原则。在野外活动营地,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又是课程的设计开发者,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获得体验,感受实践的乐趣和活动的愉悦。
第三,合作原则。野外活动营地目前主要是以年级活动为主,课程实施必须依靠学校教师的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二、坚持野外活动营地课程的价值取向
感悟自然、社会关怀和自我养成是野外活动营地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其中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与自然、群体和自我的直接接触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内在德性。
(一)感悟自然
人生于自然,归于自然。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应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培养对自然的丰富感受,加深对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理解,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提升自身保护自然的实践能力。例如,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开展“竹文化”系列活动,组织学生登山,认识山上的竹子,用山上的竹子制作烧烤竹筒饭,用竹叶制作竹贴画,用细细的竹竿学跳竹竿舞,感受原生态的生活;我们开展“农田采摘”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农作物,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通过采摘,感悟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我们开展“山林定向越野”活动,通过寻找景点坐标,完成植物答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感悟自然。
野外活动营地以“野趣”为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充分发挥野外自然资源的优势,突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在户外体验中使学生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从而激发起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社会关怀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在于他的社会属性。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应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处理合作与竞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课程以集体活动为主要方式,如野炊活动、定向越野、军事游戏等都是团队合作项目,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荣誉感在活动中得到了强化,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养成并提高。
来营地活动的学生以四年级、五年级为主,他们的活动时间大多为两天。除了课程活动之外,他们还要在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理解和同情等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彰显。学生的交往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个体对社会性的追求。
(三)自我养成
自我养成是野外活动营地课程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表现在自主性的提升,体现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付诸实践、有所选择并敢于负责的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野外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一日生活皆教育”,学生每天要整理内务,参与评比;用餐时,需要轮流为一个餐桌的同学盛饭洗碗;野炊活动中,需要自觉地分工合作,一起分享;在准军事化的管理中,学会服从,懂得约束自我,明晰集体意识。营地的活动课程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不仅学会生活的技能,而且塑造自我良好的人格品质,成为发展自主性的良好渠道,如学会思考、判断、选择、负责等得到集中培养和明显提升。
三、把握野外活动营地课程实施的路径
目前,学生来营地活动的时间通常为两至三天,相比建营之初的“星期营”,时间上压缩了很多。以营地经典的二日营活动方案为例,解读课程的目标框架、内容设计、组织实施和教师的作用,正确把握野外活动营地课程实施的路径。
(一)课程的目标框架
1.知识与技能:通过内务整理,学会叠被子、整理房间等基本的生活技能;通过野炊活动,学会洗菜、切菜、竹筒饭灌米、烧烤、包馄饨等生活技能;通过队列训练,掌握基本的队列动作;通过定向越野,认识和了解佘山周边地区的地理风貌和动植物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准军事化的活动和生活组织方式,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升团队荣誉感;通过集体生活,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学会关心和为他人服务;活动以情景教学为模式,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共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大自然中翱翔探索,激发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通过二日营的活动,感悟人生的第一次,培养自理自立的能力,学会感恩,努力成长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二)课程的内容设计
在两天的活动中,用餐、洗澡、就寝等生活内容都是野外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些生活内容全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作为隐性课程对学生实施教育。(www.xing528.com)
(三)课程的组织实施
不同的活动营地有不同的课程组织方式,佘山营地是以两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的活动。为了保障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实施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武警教官负责纪律,协助活动开展。每项活动都按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环节开展。活动前,教师负责讲解活动内容、活动开展的过程、操作的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等;活动中,教师负责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取得成功;活动后,教师负责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感悟成长。
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实施并不是单纯地搬运知识和学习技能,而应该努力追求实施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创生取向”,即把活动课程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我们的活动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景化和人格化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教”学生怎么做,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做”,学会主动探究。例如,读写家信活动,给父母写回信,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把经历的活动、感悟的收获告诉父母。每一次读信、写信,我们都会看到学生流下热泪,思念家中的父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深刻地感悟到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感恩教育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或者是教师指导获得的,而是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通过真切可信的情感不断生成和内化。
(四)教师:课程实施的关键
作为野外活动营地的教师,要承担起倾听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
作为倾听者,活动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例如,烧罗宋汤活动,有的学生会想到用多余的西红柿做糖拌西红柿,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例如,垂钓活动,我们让学生用鱼钩钓螃蟹,然而有的学生会比较聪明地用树枝做鱼竿。多倾听、多观察,积极呼应每一个学生的天性和他们的潜能。
作为组织者,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例如,烧烤竹筒饭,需要合理地安排学生灌米、捡柴、添柴、翻滚竹筒以及最后的分享,这会让习惯了竞争性个体学习的学生不知所措。活动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合理调配和组织,使他们相互配合,建立共同目标,意识到每个人的努力都会影响活动的开展,逐步养成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作为引导者,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例如,整理内务活动,在评比环节,我们会让表现优秀的寝室的学生谈心得体会,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经验,在树立学习榜样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反思和总结,能够将经验进行分享并带入到其他活动中。
四、构建野外活动营地课程的评价机制
与学科课程一样,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应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推进营地的教育教学改革。营地课程的课程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建立评价机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坚持两个理念:
(一)把握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平衡
野外活动的课程评价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强调过程。强调课程的过程评价,就是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操作程序的科学性、感受领悟的深刻性。
例如,烧酒酿圆子汤,有的班级烧出来的圆子是一锅面团,根本没法食用,只能分享其他班级烧的。没有烧成功的原因,或者是烧的时候用火太猛,或者是搓圆子的时候没有掺合一定的面粉,造成圆子都黏合在了一起。同样,烧烤竹筒饭的活动也经常出现部分竹筒饭不能食用的情况,有的是烧烤过度,有的是米灌得太多或太少。此外,定向越野活动经常会有小队无法完成任务。如果以结果为评价标准,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失败的,但是,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与调整,从中得出经验,这些收获往往比结果更加重要。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过程性评价,通过有效的互动,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感受。野外活动课程最重要的是实践与体验的获得,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磨练意志,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二)明确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定位
量化评价主要是教育测量,强调客观、精确、简便和有效;而质性评价则是对量化评价的反思、批判与补充。对于学科课程,往往是两者相结合;对于野外活动课程同样如此。我们的量化评价有内务评比、用餐评比、就寝评比、烧烤成功的评比、军训会操的评比等,这些都是通过量化的分数表现的,往往比较直观,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应坚持评价的激励性与导向性。在野外活动营地,教师对某个学生或者某个小组、某个班级的表扬和肯定,往往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直接的质性评价对学生的心理能产生直接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越来越好。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辅相成,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
五、探索野外活动营地课程的发展策略
作为全国比较早的野外活动营地,佘山营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活动经验。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全方位的重视,其中,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纳入到基础教育的课程计划内,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推进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建设。
营地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教师队伍人数有限,专业化程度不高;隶属于妇联系统,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等。然而,对于营地自身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内部建设,应重视完善课程体系,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
(一)开展校本研修,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野外活动营地要向学校学习,通过校本研修,探索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在野外活动营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共同捕捉问题,通过加强教研组活动,引导团队成员共同反思和研究,寻找对策,破解难题。通过对话和专业研讨,将野外活动营地的教学和教科研相结合,推动活动课程建设。
(二)改革教学形式,推动营地课程理念的发展形成
野外活动营地的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秋游,与学科课程一样,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地来说,要改革教学形式,使教师明确学生在营地活动同样是在学习,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与教育,关注个体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反思总结,收获经验,获得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