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巧依亲信得天下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汉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善于搞好关系,巧妙办成自己事的成功典型大概要算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这件事。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新继位的恭帝年龄很小,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北汉主刘钧勾结辽兵进攻后周。当时主持朝政的符太后也是一介女流,尚且年纪轻轻,没有什么主见,听到这个消息,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只得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思来想去,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于是符太后命都检点赵匡胤率兵北征,副都检点慕容延钊,素称骁悍,符太后便封他为先锋,带兵先行。符太后另外还命各镇将领,会集北征,全归赵匡胤调遣。旨意下达后,慕容延钊挑选精锐兵士,按时起程。赵匡胤也调集各处守帅,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等,一队一队地先后出发。
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的文武百官对此事也略知一二,此时对谁也不敢相信,早已慌作一团。虽然赵匡胤此时不在朝中侍奉,但是东京城(开封)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这也正是他的杰作之一。
原来周世宗在位时,赵匡胤就是用同样的办法促使驸马张永德被罢免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很清楚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抢去,所以任何传言都会使他们疑心很重。
这次赵匡胤故技重施,目的就是为了造成朝延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自己之外别无他路。在陈桥驿这个地方,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赵炅)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正月初四,赵匡胤从陈桥率兵回到开封,符太后无奈被迫交出玉玺,赵匡胤成功逼使恭帝禅位,顺利地登上了皇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做了宋朝第一代皇帝,建立了赵宋王朝,史称宋太祖。(www.xing528.com)
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故事启示人们:在办事时,除了审时度势、机智之外,同时依靠一些有交情的患难兄弟或朋友,共同合作,团结一致,才能取得事情的成功。
虽然据记载赵匡胤本人和史书里都多次写到赵匡胤是糊里糊涂当上了皇帝,然而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场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故事,原来都是赵匡胤亲人、朋友和他精心策划的一出闹剧。
赵匡胤老谋深算,当他刚开始留在柴荣王朝中做禁军长官时,就十分善结人缘又颇爱读书,这为他日后的谋反称帝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在朝中的6年来,赵匡胤一直暗中在禁军发展自己的势力。
赵匡胤和杨光义、石守信、刘庆义、李继勋、刘守忠、王审琦、刘廷让、王政忠等这些人结拜兄弟,组成“义社”时,他们都还是郭威部下的低级军官。经过十多年的军旅生涯,等到了后周末期,由于赵匡胤晋升最快、官职最高,成为义社兄弟的首领。
他在禁军和藩镇中结拜的这10个兄弟,有谋士、心腹,目的就是趁机夺权。此时,周世宗年幼,符太后胸无大略,北汉、辽国又派兵攻打,后周已是内外交困,赵匡胤此刻见时机成熟,便和几个同僚一起导演了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一剧。当天夜里,众将拥着赵匡胤上马,向汴京进发。汴京方面得知这一消息后满朝文武大臣都吓得相顾失色,不知所措,符太后更是泣不成声。
试想,光靠赵匡胤自己和亲人,能够成功赢得“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成功吗?所以,平常结交朋友,关键时刻可以成为重要的力量,从而可以帮助自己成功。
现实生活中,赵匡胤结交朋友的故事,启示我们:搞好同事关系才好办事。
同事,即在同一单位从事着同样事业的人。由于工作条件和环境相近,追求的目标大致相同,因而要是合理地加以利用,在办事时可以很好帮助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