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再遇:巧使金蝉脱壳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父毕进为岳飞部将。再遇“姿貌雄杰”,“武艺绝人,挽弓至二石七斗,背挽一石八斗,步射二石,马射一石五斗”。他以父荫入侍卫马军司,“以拳力闻”,曾经受到宋孝宗召见,被赐战袍、金钱。然而,当时南北议和,英雄无用武之地,再加上性格慷慨激烈,在官场上吃不开,到开禧北伐的时候已经年近六十,论官阶不过小小武节郎(宋武将官阶自上而下有横行正使14阶,诸司正使八阶,横行副使12阶,诸司副使八阶。武节郎是诸司副使第四阶,总第38阶),论官职不过下级军官。
公元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毕再遇率兵与金兵对垒,大战了好久,仍没有胜负。那时金兵突然援军赶到,看来兵力十倍于宋军,若强战一定会失败,于是毕再遇决定退兵。然而在强敌面前,公开退兵,一定会遭受敌人的追杀,那时候必定伤亡惨重。于是毕再遇秘密安排起来。
首先他秘密传令三军,做下三天的干粮,让士兵们带在身上。但是兵营的营帐和旗帜等一律原地不动。又让手下找来几只活羊,然后将这几只羊后腿吊起,前腿放在更鼓上,吊缚好。
三更时分,毕再遇传令,马勒嚼链,兵士衔枚,摸黑悄然集合,就这样趁夜黑士兵陆续向南方悄悄撤退。
据说金兵主帅早就恨透了毕再遇,适逢今天逮着机会,准备困住毕再遇活捉他。于是金兵主帅传令附近的兵马前来增援。他打算大军一到,让他们稍作休息和调整,明天一早就发兵攻击毕再遇。然而这个金兵主帅知道毕再遇是一位智谋超群的将领,目前的形势对宋军不利,估计毕再遇会设法撤退。于是,主帅下令派出多路哨兵,牢牢盯住宋军的兵营,若一旦有任何迹象,就马上向他报告,可以立刻挥师杀过去,金军主帅并严令那些哨兵盯仔细,贻误军机者军法处置。
只见哨兵们一接到命令,个个赶忙找好盯梢的位置,原地待命。只是宋军的今夜和往常没什么两样,入夜熄火即睡,旗帜依旧,并不断传来“咚咚”的更鼓声。
更鼓响了一夜,天明哨兵远望宋营旗帜仍在,因此没有一个哨兵去报告。于是,金兵主帅传令三军,准备吃饱饭后全线攻击,确保一举歼灭宋兵,同时活捉毕再遇。
饭后,金兵主帅上了高坡,向宋营张望,太阳老高了宋营中始终不见人影,却见一些乌鸦落在营帐上。金兵主帅赶忙命令手下进一步观察,原来,宋兵早已人去营空。毕再遇在退兵前,让手下放开几只羊前腿。羊被吊疼了,就会四蹄不断挣扎,前腿蹬得更鼓“咚咚”直响。这些羊蹬一阵子,蹬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过一会儿,羊有劲了就又开始挣扎,于是更鼓就又响起来。远远听了,还真是和兵营的人打更无异。(www.xing528.com)
金兵知道宋军早已悄然撤离,只留下了一座带有旗帜的空营。金军主帅望着宋军的空营直瞪眼。
毕再遇知形势与宋军不利,如若硬拼,一定是损失惨重,于是他采用三十六计的“金蝉脱壳”之计,巧妙地利用几只羊为他们掩护,以此打更。扰乱金兵的视线,从而悄然撤退,这是用兵之道。作为逃跑手段的金蝉脱壳,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除了毕再遇,还有孙坚、祖茂等人从敌军的控制或追击下逃脱都用了这一计谋。“空城计”典例中,公子元从郑国撤退时,为了防止追击,令营帐不拆,旗幡不动,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夜间溜出郑国领土,也是一出相当出色的金蝉脱壳戏。
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谋事,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这一招。“金蝉脱壳”计是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假象迷惑对方,实现安全撤离的谋略。人们在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时候,通常会直观地注意那些异乎寻常的迹象,而忽视原封不动的表象背后所发生的变化。“金蝉脱壳”就是利用这一思维定式,以貌似原形的假象麻痹对方的判断,掩护自己全身而退。所以,当我们在某些场合碰到难题时,不妨来个“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你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但是,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根据这个规律,那么家庭之间一旦发生了连清官也难断的家务事,争吵打闹得不可开交的夫妻双方,只要有一方“出走”,那么家里混沌的局面很快就会平息下来。豁达的丈夫或是聪明的妻子,能够在对方发脾气的时候,适时地回避一下,暂避锋芒,使对方冷静下来之后,自己再作解释或是检讨,无疑比针锋相对大闹一场要好得多。
有些鼠肚鸡肠的人,心术不正的人若是强权在握,能够发号施令,强加于人。若应其要求,事情做得好反遭嫉妒,事情做不好要受惩罚。这时候,如果能够巧妙地采用“金蝉脱壳”,便可摆脱进退两难的僵局。
由此可见,当你与别人无谓地争吵时,可以采用“金蝉脱壳”,当你在遭受辱骂、打击而无力还击时,不妨采用“金蝉脱壳”,当你在无法忍受冗长的会议时,不妨“金蝉脱壳”,当你面对突发事件疲于应付时,不妨暂时采用“金蝉脱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