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竞底是如此残酷,为何中国的企业却乐此不疲呢?因为有一点我们无法回避也毋庸讳言,那就是驰名世界的“中国制造”从某种程度来讲,是靠竞底来崛起的。
中国不乏靠竞底战略成功的著名企业,比如“股神”巴菲特看好并投资的深圳比亚迪就是典范。比亚迪的起步始于日本宣布本土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老板王传福在成立比亚迪时,缺少资金,没有厂房,没有设备,但王传福看到日本人生产电池,全部用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效率很高,但很昂贵。因此他通过重新分解电池生产的工序,尽量用打工者们的辛勤汗水来代替昂贵的自动化设备。由于中国打工者们的成本极其低廉,因此,比亚迪用落后方式生产出来的电池,居然有很强的性能价格比,从而,刚一投产就获得了日本三洋的订单。沿着这条竞底道路,比亚迪连续三年获得100%的增长。
由于竞底在中国的普遍存在,因此市场对低价格有超乎寻常的热爱,俗话说“没有两块钱买不走的品牌忠诚”,而竞底所带来的成本降低,可以直接转化为市场价格的竞争力。它比增加产品功能、改善品质所带来的隐性竞争优势,能对市场造成更明显的冲击力。也比研发原创产品节约资金,能更快收到降低成本的效果。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靠的主要是善打、敢打价格战。而不断地突破低价的“底线”,也是竞底战略的一个成功应用。
中国人喜欢将自己与犹太人相比,他们称善于做生意的温州人、潮汕人为“中国的犹太人”,在此举个典型案例,比较下犹太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模式:
东欧某个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的旁边开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声誉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光顾。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堂、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www.xing528.com)
而在东边,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了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结果,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看重服务质量的优质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地,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差强人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轻松赚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仅混了个温饱。
再后来,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下定决心,准备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客人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五倍,质量提高了三倍。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中国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自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绝不比犹太人差,甚至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论节俭,除了看看电视,他根本没有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中国人身上:他觉得自己和他们就像放在篓子里的一群螃蟹,任何一只想要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纷纷攀附在它身上,结果却把它拉下来,这样一来谁也走不出困境。
螃蟹文化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表现,每一只“螃蟹”都想扒在别人肩膀上往上爬,结果相互掣肘,直至大家都被拉到底线才肯罢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