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9日,国家海关总署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达到12016.7亿美元。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实际上这个数据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因为根据德国批发和外贸协会的统计数据,德国2009年出口总值为11700亿美元,低于中国317亿美元。很明显,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德国,成为了新的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对此发表评论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中国的出口前景将十分广阔,“中国龙”的威力令人“恐惧”。
尽管如此,2009年却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对外贸易无疑就成为了难中之难。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最深、冲击最大的就是对外贸易。一方面是金融海啸让全世界人民都变得囊中羞涩,世界经济贸易全线滑坡,外需一蹶不振;而另一方面是贸易保护主义随着金融海啸呼啸而至,对华摩擦有增无减。这种双重危机挑战着中国外贸底线,使延续多年的高增长曲线首次下行。不过可喜的是,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力度空前的稳定外需政策,及时扭转了外贸大滑势头,不仅做到“保市场、保份额”,出口“坐二望一”也变得美梦成真。
也许有人会问“第一出口大国”究竟意味着什么?60年前、30年前、甚至中国尚未加入世贸的10年前,“第一”的排名我们根本不敢去想,因为太过遥远。历史总在不知不觉中变移乾坤,经过近些年的大进大出,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已定格。在过去10年里,中国正常情况下每年出口增幅都会超过20%,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早在人们意料之中。2007年,德国出口商协会就曾做出2009年中国将坐上“头把交椅”的预言。尽管当前处于非常时期,尽管外贸份额的每个百分点都来之不易,但“Made in China”一路栉风沐雨,站到全球贸易王国的最前列。换个角度看,这也在给贸易伙伴们释放利好、增强信心。
不过,“第一出口大国”并非终点。大而不强是制约中国外贸长远发展之痛,外需不足固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矛盾,但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则更为迫切。尽管我们现在在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出口世界第一大国,但我们出口的产品都是附加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来说,中国还不是真正的出口强国。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英国《金融时报》曾对此评论说,“真正的欢庆派对,要等到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国的那一天”。(www.xing528.com)
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有所改变,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变,发达国家酝酿调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竞相抢占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危中寻机,大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倘若不加快调整结构、创造新优势,原有的比较优势恐将风光不再,“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80”的辛苦还会持续。在巩固贸易大国序位的前提下,能否抓紧调整外贸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直接决定着中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进程,某种程度上也关乎中国参与制定多边规则的话语权,关乎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
显然,中国逐渐走向世界最强的过程中,会带给国人更多的创业机会,以一个更高、更强的平台,让各路英才在这个经济舞台上唱出令人振奋的旋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