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各种文献中,对世界工厂其实还并没有十分确切的定义。如果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从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17世纪至1830年,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为标志,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工具机和动力机发生变革,带来了纺织、冶金、机械、煤炭、交通等整个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出现历史性进步,人类的生产由手工作坊发展成现代工厂,建立起机器制造业,继而形成工业体系,并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开辟了新的工业生产门类,并在殖民主义炮舰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输出工业品。可以说,英国是当时的世界工厂。
1851年至1900年,德国的自然科学革命使德国开创并发展了合成化学技术和工业,由合成染料带动合成纤维、制药、油漆、合成橡胶、造纸、酸碱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合成化学时代和人工制品时代。到1895年,德国的各个产业全面超过英国,实现了工业化。世界工厂在欧洲内部发生了第一次不完全转移,从英国部分地转移到了德国。
世界工厂的第二次转移则发生在1879年至1930年间。当时美国正在进行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也就是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通过电力工业技术体系的完成,建立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产业,并利用和发挥石油开采技术优势,发展了化纤、塑料、橡胶等石油化工产业及汽车、飞机制造产业,成为石油化工技术王国和人类科技和制造中心,也使人类进入航空时代。世界工厂从欧洲大陆的英国、德国转移到北美大陆的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出现了以计算机、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群,利用核能的新能源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新材料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等,美国一直占据着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由于战后日本着眼于引进、利用各国技术之长,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综合发展技术之路,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钢铁、汽车、半导体、家电、机械设备、电子信息产品以及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的制造技术、产量、质量方面都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引导世界潮流,成为又一个“世界工厂”。虽然日本无力从根本上动摇美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它至少可以表明,“世界工厂”正在向亚洲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投资纷纷涌向中国。从纺织业、汽车制造,到高科技的电子产品,跨国公司纷纷把自己的生产基地从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乃至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移往中国大陆。(www.xing528.com)
2010年1月19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日内瓦万国宫发布的《2009年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宣称,2009年全球投资大幅度下降,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下降到1万亿美元,降幅达39%;只有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与2008年(920亿美元)基本相当;2009年中国吸引外资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位。事实上,自1991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水平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一话题早已成为国内外媒体、学术界、政界、企业界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工厂’”。更有人将这一发展比作100多年前“世界工厂”从英国转移到美国所引起的世界经济的重组,认为这是中国在未来赶上美国的转折点。
我们在简单回顾世界工厂转移过程时会发现,世界工厂与世界经济中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和美国都是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登上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宝座,而德国与日本尽管没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但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也曾离这项殊荣无限接近。
透视一百多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但要想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就必须先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能够成为新的世界工厂,既说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中国已经打下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基础——中国人正在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