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是人生的“好事”
人们都喜欢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希望自己吃苦。所以,生活是越方便越好,越轻松越好。那么,佛家是怎么样看待清苦的生活呢?弘一大师曾经对别人说过这样一段话:“若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还有一把洋伞,也是 1911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弘一法师的生活十分俭朴,他把物质享受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可见,大师并没有把生活的苦放在心上。
佛家一贯提倡清修——不问凡尘琐碎之事,在清静、清贫中修行,修炼个人的道德,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不妨换一种想法:苦的生活对人来说是一种磨炼,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样也是培养人们具有远大的人生志向和浩然正气的途径。能够忍受住苦难生活的磨练,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害怕了。历史上不乏利用苦难来磨砺自己的例子。
明朝的宋濂颇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被人认为是明朝开国大臣之中的佼佼者。
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因为没钱买不起,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得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宋濂手指冻得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
到了20岁,宋濂成年了,就更加渴慕圣贤之道,于是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文谷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下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华服奇丽。但是宋濂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以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看到怕吃苦的人会成功,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连天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苦与甜的相对的,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先吃苦,或者能够吃得下来苦的人,方能享受到人生的香甜。(www.xing528.com)
在一次演讲中,弘一法师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乘船渡江时,他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水,气势磅礴,非常欣赏。可是不久,狂风刮来,惊涛骇浪,动天撼地,一叶小舟起伏不定,让人害怕。他吓得嘴张得很大,再也没有心思来欣赏江上的美景。风过后,又是一片宁静美丽的风光。他静下心来,想起自己刚才的恐惧,又看看摇船的若无其事的样子。便问:
“你不怕这么大的波浪吗?”
“怕什么,不就是水嘛!”
无论是波涛,还是静水,它们都是水啊!快乐或痛苦都是生活。被外在东西所迷惑,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真谛。世间的能建立起大功德的人,往往都是从逆境中崛起的。为此,弘一法师有一个磨镜之喻,他说:“你见过磨镜老人吗?他坐在门口,手中拿着一面铜镜在石头上面磨。铜镜昏暗,铜镜如血。他日复一日地磨,手都磨出泡了,铜镜依然昏暗。但他不管,一直磨下去,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有一天,铜锈尽开,他住了手,取清水一冲,明晃晃的清光就亮出来了,镜就磨好了。我们修行也是这样,不管心底多昏暗,前途多么坎坷,磨下去自然就会光亮平坦。”
人之所以能成功,乃至建功立业,是需要一番磨练的。弘一大师之所以能够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就是因为弘一大师能够放弃世人羡慕的舒适生活,进行苦修,造就了他那常人不能具有的吃苦精神,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吃苦对于弘一大师来说是不算什么的,他愿意也乐意接受,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吃苦的环境中才会得到锻炼,从吃苦中获得收获。
品悟人生
苦的生活对人来说是一种磨炼,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样也是培养人们具有远大的人生志向和浩然正气的途径。能够忍受住苦难生活的磨练,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害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