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发展意见:办短波广播有助信息传播

改革发展意见:办短波广播有助信息传播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还在办短波广播,特别是发达国家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短波广播应是发展中国家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要根据对象国的收视习惯,选择听众普遍习惯的广播载体。总之,我们要通过改革,使国际台驻外记者站成为国际广播事业发展的延伸和前沿。

改革发展意见:办短波广播有助信息传播

三、改革发展的意见

(一)积极、稳步、分类推进境外节目落地

境外节目落地是国际台长期的战略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由于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风俗、法律制度和社会发展不尽相同,必须积极、稳步、分类推进境外节目的落地工作。

1.境外节目落地方式

国际台近年节目境外落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落地。即通过租用中波、调频和短波时段以及直播卫星、网络广播和有线入户通道等方式,直接将国际台的节目在对象国播出。这种方式一般适合对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或地区。二是间接落地。即通过境外代理机构或合作伙伴,购买落地对象国家主流电台的时段,使国际台节目在对象国家落地。这种方式一般适合对中国广播电视落地限制比较严格的西方国家。

从北欧情况看,通过间接落地的方式比较可行。在芬兰,我们通过与芬兰大众媒体公司合作,由国际台提供或由双方联合采访介绍中国情况的节目素材,再经合作方根据当地受众的需求习惯,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本土化包装,在当地的主流中波、调频电台或网站播出。这种“本土化”节目,既缩短了听众与国际台的物理距离,拉近了听众与国际台节目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国际台落地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又规避了芬兰政府对国际台节目落地准入的限制。调查显示,国际台芬兰“本土化”节目收听率达5%左右,这在信息渠道发达、媒体数量众多的芬兰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下一步应当在总结芬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际台节目在瑞典、丹麦、挪威等国家的间接落地,并进而扩大到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国家。

当然,在实施间接落地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选好合作伙伴。要对合作伙伴的政治态度、资金实力、技术装备、员工队伍及在当地的影响力进行全面考察,必要时可以选择多个合作伙伴,既能降低合作成本,又能加快节目落地的推进步伐。二是把握好舆论导向。由于是借用别人的传播工具,又是合作伙伴在对节目进行编译和再创作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因此,“本土化”不等于放任不管,更不能丧失原则立场。三是做好听众反馈。充分利用驻外记者站、国家广电总局监测中心在境外的监测点、我国驻外使领馆以及聘任境外监听员等途径,加强对落地节目的收视情况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加强对本土化落地节目的监管。

2.境外节目落地形态

无论是节目境外的直接落地还是间接落地,其形态都应当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对象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实际,贴近对象国受众的收听规律,贴近对象国受众的语言习惯。为此,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改革节目境外落地内容。决不可将本土播出的节目内容照搬到对象国电台中播出。北欧听众普遍对中国文化、中国旅游和经贸往来比较感兴趣,因此,在节目编辑制作中,要多注重文化娱乐性和提供资讯,尽量淡化主观色彩。二是在节目境外落地制作的员工队伍中,要尽可能多地聘用当地主流广播电台的编播人员,通过他们的语言交流和文化理解,加强国际台节目在对象国听众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三是选用西方听众普遍使用的中波尤其是调频手段。国际广播主要有三种载体:短波、中波和调频。短波广播是一种战略资源。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还在办短波广播,特别是发达国家规模最大、投入最多,短波广播应是发展中国家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要根据对象国的收视习惯,选择听众普遍习惯的广播载体。

3.节目境外落地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国际台节目境外落地基本上采用政府主导型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在对中国友好的国家或地区中是切实可行的,但在对中国有成见的西方国家中,这种模式很难行得通。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节目落地有严格的法律限制;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机构基本上是私营的,因此,在西方国家进行节目落地时,要尽可能采用公司化或商业化的运作办法。可以在对象国注册开办节目制作公司,也可以与对象国广播电视机构通过商业合作,共同推进节目本土化落地。

节目境外落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具有长远的思想准备和策略安排。舆论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外宣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功夫,一次性的活动是难以有实际效果的,而且投入较大。国际台应当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选择地在对象国实施节目落地,逐步树立中国在对象国的影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台节目境外落地范围,实现以时间换空间的目的。

(二)整合资源,调整职能,形成驻外记者站整体优势

国际台在全球拥有29个驻外记者站,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这是国际台独特的资源优势。利用好、开发好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推进国际台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大型媒体集团驻外记者站的通行模式,结合国际台实际,可以考虑按如下原则对国际台驻外记者站进行改革:

1.整合全台驻外记者站资源

参照国际一些著名媒体的模式,以洲或重点国家、地区为单位,成立洲际或地区驻外记者指挥机构,统一协调指挥全洲或全地区驻外记者的宣传管理和业务运行,实现人、财、物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开发。

2.调整驻外记者站的功能定位(www.xing528.com)

驻外记者不仅要搞好新闻报道,还要根据台内事业发展的需要,参与多方面业务活动,充分发挥驻外记者站与所在国政府、媒体联系密切的优势。

3.转变记者新闻采集方式

驻外记者站的新闻发稿功能要逐步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向过渡,汇天下之精华,突出广播特色,发挥外语优势,强调现场观念,提升新闻报道层次。

4.改善驻外记者站的工作条件

在经费预算中,除了适当增加行政经费和工资待遇外,要增加节目采访、编辑和制作费用,确保驻外记者的稿源质量。

5.改革驻外记者站人员专业结构

驻外记者不仅要懂新闻,还要懂管理,善交际。将来在地区中心的驻站人员的构成中,既要有专业的采编人员,还要配备专业的节目落地推广和管理人员。

6.增加对象国特约记者的聘用比例

参照BBC和VOA驻外记者的人员配备做法,大幅度增加对象国通讯员的聘用人数,此举既可以弥补国际台驻外记者人数的不足,又能增强新闻节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总之,我们要通过改革,使国际台驻外记者站成为国际广播事业发展的延伸和前沿。延伸,是指国际台对外广播事业和整个广电行业对外发展的延伸;前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了解国外、国际社会的前沿。宣传是我们事业的主项,发展是我们事业的关键。驻外记者站除了继续做好宣传工作外,还应为国际台的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打造全台统一共享的新闻信息集成平台

打造全台统一信息平台,在国际台年初工作会议上就已经提出。考察团也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这一问题。从当前形势发展看,这个项目应当尽快上马。总的思路是:集中打造信息平台,实现多媒体共享。

1.打造集中信息平台

把新闻中心及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包括音频、视频、文字等在内的多种信息,建立全台统一共享的新闻信息集成平台,实现节目采集、编辑、制作、储存和发布的一体化。

2.实现多媒体共享

未来的信息平台既应确保无线广播和境外落地节目、在线广播节目、电视节目、报刊等平面媒体都能共享资源,又应确保能自动为平台提供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