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中国文艺创作评价-《中国现代传媒发展观》

当前中国文艺创作评价-《中国现代传媒发展观》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文艺创作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束缚文艺创作发展的政策规定正在改变。一些影响文艺创作的体制弊端正在被革除。文艺创作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

当前中国文艺创作评价-《中国现代传媒发展观》

一、当前中国文艺创作的总体评价

(一)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正确

文艺创作的目标地位明确。文艺创作已被提高到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同等高度的精神文明范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要富有,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反之,文艺创作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设上不去,人心就会涣散,精神就会颓废,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很难搞好。因此,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又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文艺创作的发展方向明确。文艺创作应当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应当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世界文艺创作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艺创作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文艺创作之长处,在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广播影视文艺创作的吸引力感召力

文艺创作的改革思路明确。文艺创作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国家要大力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和团体,扶持贫穷落后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艺创作。对于一些经营性的文艺创作应当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竞争,做强做大,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的舆论导向正确。从庆祝建国50周年到庆祝建党80周年,从抗洪救灾到抗击“非典”,尤其是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广播影视文艺配合重大宣传,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统一的精品佳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电影为例,建国50周年期间推出了献礼片18部,建党80年期间推出了献礼片15部,在“十六大”期间推出了献礼片18部。这些作品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体现了精品创作的共同标准:一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以《邓小平》、《大进军》、《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国命运的决战》、《长征》、《日出东方》为代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电视剧形成了一道壮美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优秀作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再现有机结合,把人民领袖的风采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融汇于镜头语言,较好地实现了思想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的完美统一。二是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改革开放的影视创作不断出新。广大影视文艺工作者注意开掘当代题材,反映社会变革,贴近生活实际。《首席执行官》、《惊涛骇浪》、《和平年代》、《大哥》、《横空出世》、《忠诚》、《世纪之约》等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民族腾飞的足迹。《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空镜子》、《刘老根》等语言生动、内容鲜活、贴近百姓生活的电视剧深受群众喜爱。三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和广播评书连播,以大众化的广播影视形象演绎文学名著,较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文艺晚会和文艺联欢活动等大众文艺样式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央电视台1982年推出的《春节联欢晚会》,历经20多年精益求精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民俗”,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节庆文化生活。

(二)文艺创作环境比较宽松

一些妨碍文艺创作发展的思想观念正在被冲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对于文艺创作的认识有了很多新的突破,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方面。当前,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推动和发展文艺创作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艺创作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给予经济政治能动的反作用。文艺创作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艺产品的生产,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过程,与其他产品的生产一道,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文艺产业是新型产业,方兴未艾,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些束缚文艺创作发展的政策规定正在改变。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国广播影视文艺创作的许多政策规定,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文艺产品作为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产业属性的统一,已成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的共识。各级政府行政部门通过改革,正在逐步改变许多束缚文艺创作发展的政策和规定。废止了一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文艺创作产业化发展的政策规定,修改、增加了一批有利于文艺创作进入市场,走向繁荣的政策规定。大力发展先进的文艺创作,支持健康有益的文艺创作,努力改造落后的文艺创作,坚决抵制腐朽的文艺创作,对于促进文艺创作的发展,提高文艺创作水平,增强文艺创作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影响文艺创作的体制弊端正在被革除。文艺创作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是广播影视文艺创作市场的消费主体,群众通过市场来选择和实现自己的文艺消费。近年,各级政府一方面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广播影视文艺创作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改革和发展经营性广播影视文艺创作。这种体制上的转变,为影视文艺创作的可持续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艺创作发展态势良好

广播影视文艺创作绩效显著。近年来,中国广播影视文艺创作遵循“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规模发展不断加速,作品水准明显提高,绩效显著。

广播影视文艺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观众对电视文艺的需求已占电视需求的75.4%。另据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电视受众调查显示,2001年受众收看电视文艺节目的比例达到50.3%,名列各类节目之首。受众选择文艺节目的主要依据依次为:娱乐性、主创阵容、知识性、制作水准、时尚程度、思想性、参与程度、其他。调查表明,受众选择文艺节目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知识性思想性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依据,为广播影视文艺如何坚持“四个大力提倡”提出了现实呼唤;群众对主创阵容与制作水准考量的关注,则对文艺制作的质量提出了现实要求;而受众对文艺节目的选择依据首先是娱乐性,这提示我们,在文艺创作中要时刻考虑寓教于乐。只有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才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www.xing528.com)

文艺节目在电台、电视台播出节目总量中占有较高比重。目前全国电台、电视台中文艺节目所占比例达到60%左右。有专家指出,文艺已成为广播电视中新闻之外“无所不在的东西”,今天几乎找不到有什么节目不运用文艺手段了。同时,广播影视文艺也是各广播电视媒体的主要创收来源。以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为例,该栏目一年52期,播出时间占整个频道播出总时间的三百分之一,广告收入占频道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电视文艺已成为广播影视文艺中的“重头戏”。而在电视文艺中,电视剧快速“起飞”,电视剧的播出总量、电视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它给媒体带来的经济回报率,都远远超过其他文艺样式。受众对广播影视文艺节目的选择依次为:电视剧、益智游戏、娱乐节目、电影、文艺欣赏、综艺晚会、热线互动、广播剧、其他。另据调查显示,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9年全国共制作完成电视剧371部,6227集;2000年完成455部,7535集;2001年完成482部,8877集;2002年投入20亿资金完成489部,9005集。每年递增12%以上。以对安徽、贵州、江苏、广东四省调查为例,2002年电视剧播出量占各台文艺类节目总量中的70%到80%,仅电视剧一项的广告收入就占各台年度总收入的60%左右。

以增加特定目标受众的亲和力为改革的取向,各电视台、电台文艺栏目改版创新率呈不断提高的趋势。频率频道资源专业化、细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两个效益”成效显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流行音乐频率“音乐之声”、北京电视台的电视剧频道,以及文艺节目占相当比重的各个城市的交通广播电台等,都迅速形成良好的频率频道形象。

广播电视文艺跨媒体联动取得了新的突破。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央电视台联手成功策划了海峡两岸征文晚会《天涯共此时》,强强联手走出一条广电媒体联动的新路。广播剧改编热播电视剧与电影成为一种新样式。利用网站与手机短信平台形成受众的参与互动,现在也成为综艺益智节目的风格。

数字化技术手段正在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电视文艺栏头设计、音乐广播编辑、电影特技处理与动画制作流程。广播电视文艺借助卫星电讯技术,跨国直播国际大型文艺活动日趋频繁,如中央电视台连续数年实况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北京电台连续数年直播“格莱美”音乐颁奖仪式。

互动合作,促进了广播影视文艺在更大范围内发展。以1990年《正大综艺》栏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坐标,中国广播影视文艺开始以多种形式广泛与境外广播影视开展交流与合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许多影视人积极吸纳境外成功节目的精髓元素,在创作水平与手法上“与国际接轨”,制作出了一批受到国际同行赞誉的纪录片和有较高收视率的综艺益智节目。在电视剧和电影制作上,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广泛。近年来,两岸三地的合拍影视剧数量逐年增加,每年约有100多人次的香港台湾演艺人员参与70多部1700多集的电视剧制作。一些优秀的国产电视剧,特别是历史题材剧目现已开始行销海外,为“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行了有益探索。电影的合拍、合作方式也进一步多样化。

正确把握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改革与发展实践中,来自经营的压力是目前许多一线文艺频道、频率负责人必须面对的“硬”压力。如何既坚持正确导向、创名优节目,又实现创收增效、完成经营“硬”指标,是每位一线主管领导都必须处理好的问题。不少文艺频道频率积极摸索正确处理创优与创收关系的方式方法,大胆实践,探求繁荣广播电视文艺的新举措、新思路、新途径。例如,日前不少省级电视台把重拳打造本台文艺精品品牌栏目作为战略举措,以品牌提升本台形象,以形象栏目进军全国电视节目市场,以吸引全国观众的独特名优品牌拉动广告赞助环节,带动全频道整体实力的提高。真正的好节目往往是双效益并举的。吉林电视台的《回家》等栏目就是佐证。再如,一些文艺频道将本频道全部栏目划分为两大类:一类重点“创优”,一类侧重“创收”。在严格把握导向、格调的前提下,对两类节目给予不同的管理与创作政策。创优类栏目负责完成各级党和政府的文艺宣传任务,配合全国重大宣传部署,创作评优精品,在创作经费、创作人员上给予倾斜保障。另一类栏目则更多地依靠对受众收视心理的判断,以多种社会制作公司的合作与多台互动为方式,以受众收视率、满意度为目标,不但自养栏目,还必须承担相应的创收份额。因此,有的频道负责人形象地说:“我两个肩膀,一肩挑创优,一肩挑创收;10个栏目,5个栏目主抓创优,5个栏目侧重抓创收”。尽管这些在实践中摸索的操作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梳理、完善,但这为事业型大众传媒走公益性与经营性运作相结合的改革之路积累了新鲜经验。

(四)文艺创作发展前景广阔

物质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文艺创作的高度繁荣。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影视文艺创作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当前影视文艺创作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整个文艺市场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因此,高水平、高质量、健康有益的影视文艺创作发展空间是极其广阔的。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必然推动文艺创作体制的改革。市场在文艺创作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基础性作用,它将为影视文艺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对现行的文艺创作生产、流通和管理体制带来冲击和影响。传统的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影视文艺创作的办法,把影视文艺创作的公益属性与经营属性相等同的做法将逐步被改变。这些对于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尤其是经营性文艺创作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境外文艺产品的进入必然要求提升中国文艺产品的竞争能力。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这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艺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影视文艺创作面临严重的思想、观念和影视文艺创作企业化经营的机制因素的压力。因此,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应当成为当前中国影视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挑战既是压力,更是机遇。中国广播影视创作应以此为契机,转变观念、转变机制,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