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与增强国际话语权
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是构建中国外宣体系的必然要求。“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十分重视。2004年4月,党中央专门召开中央外宣工作会议,结合新的形势,对外宣工作进行了战略性部署和调整,明确提出外宣工作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三步走”战略。在这个战略部署中,国际广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因此,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进而构建新型的广播大外宣格局,势在必行。
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是适应中国外交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国际广播的影响力和宣传实力必须与中国外交工作的发展相适应。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已加入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加入了267个国际多边条约,在反恐、军控、防扩散、维和、经贸、发展、人权、司法和环境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世界看待中国,主要是看中国做了什么,同时,也要听中国说了什么。因此,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成为对外交往和对外舆论宣传的当务之急。国际台广播要通过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强有力地配合中国外交工作,成为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有力舆论武器,成为宣传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的有力工具。
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是提升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与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相比,与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中国的广播对外宣传力量仍显不足,在国际舆论中的影响力仍然较弱,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加强广播对外宣传工作,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形成强大的对外广播宣传实力,提高广播影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需要,是中国在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是广播影视工作中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
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是国际广播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国际广播体系既是中央提出的要求,也是广播影视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广播新技术发展应用的速度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在国外建立调频发射台,其广播直接在当地使用当地语言播出。中国要与西方国家争夺国际舆论,必须调整传播方式,增强海外落地的效果。现在与BBC、VOA等西方主要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相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播出拥有的频率资源和发射功率总体上不足,节目海外落地工作存在明显的差距,阻碍了对外广播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建立用现代高科技武装的,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播出的,真正具有广泛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国际广播体系这一科学体系。跟踪利用新技术,增大传输距离,提高传输质量,推动海外落地,形成环球广播覆盖体系已经成为国际广播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国际舆论导向中,有几个观点需要澄清。(www.xing528.com)
一是“导向空虚论”。认为把握导向没有具体标准,比较空虚。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采取切实有效、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力求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努力提高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效。”温家宝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工作时也指出:“电视宣传要更多地展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电视镜头要更多地对准观众,电视报道要更多地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电视节目要更多地创造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坚持“三贴近”的重要论述,为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从理论高度证明我们党的导向工作是落在实处的,是真正同人民利益相结合的。舆论报道如果仅仅是当一个会议的传声筒,空洞地说服、教育人,那么,会议报道就会流于形式,内容也就会成为空的、虚的。但如果把报道的内容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说话,让老百姓真正觉得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下,经济才能发展,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人民群众才会认同。所以,新闻舆论宣传只要与实际生活、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就不会被动空洞,就会深入人心,在无形中指导人民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也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导向有悖新闻规律论”。认为新闻只是对事实的客观反映,如果拿导向来检验,新闻报道就会受限制。还有人说,西方电视台没有强调导向问题,不也办得很好吗?西方媒体真的不讲导向吗?不是,他们强调的是他们的导向。他们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问题上,在中东巴以冲突问题上,在非洲国家和人民的形象问题上,在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上,西方传媒一直采取双重的标准,从自己的利益和好恶出发,左右着媒体的导向。新闻要反映客观事实,但反映什么、如何反映,却带有很强的倾向性。真实性和倾向性如何统一呢?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其基本立足点是事实,即使有倾向,也还是要根据事实来说话,这就可以做到既有真实性,又有倾向性。我们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导向原则,并不违背新闻规律的要求,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导向与新闻规律是不相违背的;相反,导向与新闻规律是能够结合的,在坚持导向的前提下,尊重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一贯原则。
三是“导向妨碍创造论”。认为导向问题讲多了,工作就容易谨小慎微,就不敢开拓,不敢创新了。正确的导向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体现。如果我们的节目导向正确,内容真实,但形式呆板,手法陈旧,没有人喜欢看,正确导向就难以发挥作用。坚持正确导向与发挥创造性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正确导向需要创造性地体现,而发挥创造性必须坚持正确导向。《新闻联播》的成功改革很好地证明了坚持导向并不妨碍创造性。有些节目在讲导向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越办越好,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栏目,都是创新的成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收视率很高,这就是导向和创新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四是“导向影响效益论”。媒体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二重属性,它既有政治属性,同时又具有产业特征。对媒体来说,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若无经济保障就难以实现;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最后经济效益也得不偿失。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应当力求在创造最佳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作为国家媒体,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而且从长期以来的媒体实践看,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越有保证。只要我们真正为受众着想,为受众的实际利益做节目,按受众的需求改变栏目,收视率收听率会有的,广告回报率也会有的,我们的宣传阵地也会得以稳固和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