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科技哲学的导论-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当代科技哲学的导论-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则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然而,科学技术哲学对于科学技术学的基础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归纳为下述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当代科技哲学的导论-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

二、作为科学技术学之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

1.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

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对于科学和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它由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

自然辩证法(德文naturdialektik或dialektik der natur;英文dialectics of nature)(22),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批判地汲取古希腊自然哲学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3)。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24)

需要说明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80年代以来,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据此,1981年《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增加了一个副标题:“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科学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1983年改为“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2004年又改为“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和多维度透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于1988年也增加了一个副标题:“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1995年又改为“自然哲学、科技哲学、科技与社会”。与此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则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从此,科学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在中国成为哲学中富有生气的一个分支。

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在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实践需要的条件下,由于自然辩证法所面临的任务不同,它的对象、内容、形式、性质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临的任务是要建立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自然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反对近代自然科学领域中逐渐形成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因此,他们的侧重点放在用辩证唯物主义概括和总结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旨在阐明:“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25)强调唯物辩证法对理论自然科学是有效的。至于科学技术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发展之间的关系,则比较集中地放在《资本论》中去阐述。于是,在自然辩证法诞生伊始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为代表的复杂性科学以及以混沌理论、孤立子理论、分形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哲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爱因斯坦于1905年建立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更新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和能量的概念,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之间以及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1900年M·K·E·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1913年N·H·D·玻尔创立的量子化原子结构理论和20世纪20年代中期W·K·海森堡、E·薛定谔等人创立的量子力学,揭示了崭新的、不同于宏观客体规律的微观客体规律。20世纪40年代末L·V·贝塔朗菲创建的一般系统论、C·E·申农创建的信息论和N·维纳创建的控制论,从客体的系统结构、信息过程、功能行为、控制机制等一般属性和关系上揭示了事物的规律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I·普里戈金建立的耗散结构理论、H·哈肯建立的协同学、R·托姆建立的突变论,勾画了自然从存在到演化的画面,展示了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序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混沌理论、孤立子理论和分形理论为代表的非线性科学的崛起与发展,对自然图景提供了更为全新的描述,认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的有机整体;非线性观所代表的这种崭新的自然哲学,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部分与整体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作为自然辩证法当代范式的科学技术哲学不仅极大地发展了上述各部分内容和相互联系,而且研究对象也扩大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哲学除了从哲学的角度,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哲学也开始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中从早先的状况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和技术过程真正造福于人类及其社会。

2.作为科学技术学之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

如上所述,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属于人文科学的哲学二级学科的科学技术哲学,则从哲学的维度上研究科学和技术,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由此可见,从科学技术学和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来看,它们都有许多一致、相同或相通之处。所不同的是,科学技术学不仅从哲学的维度,而且从更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视域,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维度的批判与思考,突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渗透,深刻揭示科学、技术、工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在关联性和统一性。

然而,科学技术哲学对于科学技术学的基础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为科学技术学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归纳为下述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科学技术本体论

科学技术本体论,即是关于作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的“自然”的哲学思考,是追思“自然”的存在这一问题的哲学理论,主要研究自然本体的一般性质和自然图景,提供人们对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即自然观。

科学技术本体论注重对科学和技术的前提追问,论证科学技术存在的基础与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

①科学技术本体论追思的“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构成了科学技术存在的本体论前提。它阐明:“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26);“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27);“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成就,它在历史上而且对于每一个学习者来说都是从直观的周围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是作为对所有人都共同存在的东西被预先给定的)出发为前提”(28),而“生活世界”正是生成于自然界的人化过程之中的。

②自然科学的经验事实的客观来源以及依据经验事实进行思维加工所揭示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自然界的内在必然联系即规律,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它们也是科学技术本体论的内容,是构成科学技术本体论的重要环节之一。诸如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它们既是与自然科学理论紧密相连的科学基本概念,又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基本观念。

③自然科学中还包含着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和无法从科学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充当了科学理论得以在其中得到阐述的最一般的概念框架。“诸如自然界是均匀的,科学定律是非地方性的,它适用于宇宙的一切部分,无中不能生有(所谓守恒的原理的最早表述方式),或无事不有因——所有这些观念,虽然它们本身不是其真理性可用实验检验的那种事物,却都是科学中的基本的调节性、启发性的观念。这就是说,它们形成了科学家的基本世界观、他的思想方式的深刻结构,构成了他的(可能未加以表述)关于事物本性的信念(29)。(www.xing528.com)

(2)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及其方法的哲学学说或理论。它探讨科学认识中的逻辑、语言和心理活动,提供科学创新的原则、方法与手段。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①战略性认识工具的科学方法论。主要考察科学认识活动的总体发展形式和规律性,包括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的发现、科学理论的发现、理论体系的建构、科学假说的检验与发展、科学理论的评价与确认等重要问题。这种描述科学探索战略途径的科学方法及其原则,与描述科学总体发展模式的科学观有着统一的关系,与科学的本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等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涉及哲学认识论的许多问题,如主体与客体、经验与理论、已知与未知、理性与非理性、绝对与相对、真理与谬误等关系。

②战术性认识工具的科学方法论,主要从理论形态上考察普遍适用于科学各个学科领域的一般科学方法的形式、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其历史演变和相互关系,以及正确运用这些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这些方法既包括形式逻辑的方法,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证明与反驳等,又包括非形式逻辑的方法,如想象、猜测、直觉等。

(3)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

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是关于技术中的认识如何能够成为可能的理论,亦即指的是康德意义上的“认识如何是可能”的这个问题,只不过将其应用在对技术特别是技术知识即认识的研究之中。正如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在科学哲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一样,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也是技术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技术究竟是什么?通过对技术概念的历史演变的考察,展现人们对技术本质的探讨不断深化的进程,阐释技术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技术知识,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视角,阐发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的思想。

②技术认识的含义、模式与技术合理性。讨论技术认识得以成为可能的先验因素和前提条件,揭示技术的认识论基础,阐述技术认识的一般模式和基本范畴,论述技术的合理性。

工程技术认识的逻辑程序和方法。包括技术预测、技术预见、技术评估、技术原理构思、技术方案设计和技术试验等技术方法,以及系统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4)科学、技术与社会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论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主要通过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考察与分析,诠释科学、技术的社会过程,把科学和技术看成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互动关系,亦即一方面阐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与拉动,说明科学技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和社会的“生活世界”之中;另一方面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与促进,说明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30),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的有力的杠杆(31)

(5)科学技术价值论

以科学技术与价值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考究科学技术所负荷的是何种价值,科学技术又是如何“负荷”价值的。强调科学技术“不能仅仅被看作是一组技术性的和理性的操作,而同时还必须被看作一种献身于既定的精神价值和受伦理标准约束的活动”(32)。主要内容包括:

①分析科学技术中的价值因素,诠释科学技术的真理价值、功利价值、审美价值,阐发真、善、美的“三位一体”的科学技术价值观;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包括科学技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通过生产关系的中介,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推动社会革命。

②科学技术的伦理价值。揭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联,论述科学技术至善的道德本质,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探索过程中的伦理和科学技术应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阐明科学技术发展对伦理道德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规范。

③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考察科学与人文的分立与冲突的缘起,剖析科学思潮中的科学与人文的争论,论述科学与人文的对立统一关系,阐明了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内在根据和基本途径。

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技术认识论与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相一致的原则,反映了主观与客观、世界观与方法论、自然观与科学技术观、人文社会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