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文化:简化管理,提升效能

企业文化:简化管理,提升效能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4章企业文化,让管理简化于无形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这些代表企业文化价值的“口号”,看似非常简单,但却蕴含着创造一个充满竞争力和活力的强大企业的力量。一个企业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往往就是管理层的风格、精神,以及其经营理念的传播和贯彻。韦尔奇是全世界公认的企业英雄。

企业文化:简化管理,提升效能

第14章 企业文化,让管理简化于无形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文化是永不枯竭的资源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牵引力。对企业来讲,要追求长久的发展,要做大企业,要把企业做下去,就必须要有长久的动力,能够引导企业突破它的寿命周期。这不是金钱、不是权力、不是制度、也不是企业家。金钱会消失,权力会被剥夺,制度会被破坏,企业家是有寿命的。而唯有价值体系才是一个可以持续长久的东西。

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无形资产,而且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比有形资产,或者品牌等的无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文化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重要的长期投资,是一种回报巨大的投资。因此科特认为:企业文化在下个世纪(指21世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这些代表企业文化价值的“口号”,看似非常简单,但却蕴含着创造一个充满竞争力和活力的强大企业的力量。“口号”可以成为催化剂,使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这种发挥与创新、发展生产力等密切相关。

一个企业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往往就是管理层的风格、精神,以及其经营理念的传播和贯彻。韦尔奇上任之初就认识到,要使他们的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行动得以落实和见成效,就必须同时采取一些与它们相配合的理念,以整合被重新创造的通用电气公司。在韦尔奇的心目中,重新塑造公司文化的推动力并非在财务上,也不是员工要求提供更令人满意的工作环境。韦尔奇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追求卓越”的理念,并对其进行最好的诠释:它是一种“超越过去我们对品质要求的极限,我们要做得比我们认为最好的还要好的信念”。他认为,“卓越”并非是一种成就,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掌握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生命与灵魂,它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带有“创造性不满足”。“卓越”是因为有能力学习而产生的,也就是有能力以积极的方式来适应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在他的带动之下,公司内部形成了一批带有“追求卓越精神”的高级领导者。他们能根据改变而做调整,也能领导改变,把“求新求变”等信念引入公司文化之中,并发扬光大。

韦尔奇是全世界公认的企业英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需要英雄的,企业的文化是造就英雄的土壤。如果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这些价值观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企业中的英雄向人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是,“我们这个企业提倡的是什么,应该像谁一样才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企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标准。”同时,英雄身上所折射出的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会在企业中产生一种持久的影响力,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和克服遇到的困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化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这些,企业的执行力也同样诞生于企业的文化,并且也反作用于企业文化,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执行也应当是领导者和每一层经理最重要的工作。执行不是空谈战略,它应该是细微而现实的,它是每一个细节的探究。当大多数平庸企业的领导者在办公室里幻想着企业未来远景的时候,可口可乐的总裁在上海的马路上询问“为什么卖茶叶蛋的老大妈不卖可口可乐?”尽管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点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欧莱雅的CEO在商店里仔细地观察每一个竞争品牌的柜台陈列,尽管欧莱雅早已把这些竞争品牌都全部击败。

执行就是每一层的经理都用企业的文化标准去判断和做一件事情。

在1950年以前,百事可乐公司只是纽约的一个小饮料厂,因为后来的领导者有很大的雄心,想争取饮料界的领导地位,要创造竞争性的企业文化,于是对经理人施加压力,以努力争取市场的占有率,作为升迁的主要考虑,如不能增加市场占有率即予以调职,这就给员工一个信息,争取市场占有率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有调动的威胁,所以在百事可乐公司里,便培养出一种创造性的紧张气氛,员工们都将重心放在如何争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为培养竞争的精神,公司举办了许多运动比赛,用间接方式培养竞争的精神,让员工不认为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企业,普遍具有以下几点文化精神:人员充满自信,认为所服务的企业乃是最好的企业,而非做一行怨一行,不像很多人一提到他的企业,便抱怨不休或一肚子牢骚;做事认真,不马马虎虎,虎头蛇尾,而是贯彻到底;重视人的因素,人最重要,培养人的成长,而非重视东西或金钱;重视品质和服务;重视创意,如果员工有好的创意,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会设法让他去尝试,若应用有效,就有适当的鼓励;重视非正式沟通,在上位者并非把命令下达,就算把事情做了,应重视非正式的沟通和组织,以消息沟通、人的接触,彼此了解,达到沟通的目的;重视企业成长和利润

所有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有的企业文化显得比别的企业更为强大雄厚。这些企业文化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经营业绩产生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文化的影响甚至大于企业管理和经营策略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因素。美国、日本企业界最优秀的领导者们总是不惜耗时费力,大力塑造、维护自己力量雄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续动力的源泉。大多数企业是以追求经济目标为根本宗旨,把获得最大投资报酬、最高销售额和最大市场占有率作为成功的标准,这样的企业最终会成为一部循环运转的赚钱机器,寿命会很快衰竭;现在能成功地生存发展的企业是超越经济利益的有生命的组织,它是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企业通过一个共同的愿景把员工凝聚在一起,通过强有力的健康的企业文化,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中那种短期的商业竞争和追求利润的短视行为,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充分印证了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只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的哲理

不要把企业文化当儿戏

企业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精神和情感,而且是与员工和消费者能够产生共鸣的精神情感。所以,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企业必须创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温暖,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团队感、荣誉感、使命感成就感归属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法”。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隐含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产生凝聚力并且提供竞争优势,但过时的企业文化,包括核心价值观和管理原则及习惯,也可以扼杀一个企业。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理解偏向,把企业文化当儿戏。

有一次,一位财经记者小李到一家企业去采访,刚好晚上企业有活动,领导者说:“李记者,今晚请你看看我们的企业文化。”

原来,该企业员工吃饭后,有一个活动时间,干什么呢?跳舞。地点是员工食堂。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看着企业领导者如此深情的投入,李记者也大受感动,加入了跳舞大军里。舞会结束后,赞叹:“的确是很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没想到领导者回过头来,笑道:“什么狗屁文化,你知道吗?十年前,因为我流浪街头,没钱进舞厅,有一次,还被舞厅的保安给打了出来。现在我就自己开舞厅。这不,我的企业天天晚上都可以跳舞,想怎么跳就怎么跳,跟我自己开了个舞厅有什么两样?”

记者哑然。

原来,一个领导者有这样的权利,为了一己之好,将企业文化定义为自己的游戏。

如果企业领导者都这样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搞所谓的“企业文化”,那员工就要受苦了。有些企业领导者,总认为自己是“太阳”,而其他人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则是“行星”,中层管理人员是“月亮”,普通员工是“小行星”,大家都按这种规律转来转去,美其名曰: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很容易形成独裁文化。

现在是到了一些领导者应该做一些改变的时候了。否则的话,企业文化,仅仅是领导者个人的文化,它注定是得不到员工们打心眼里接受,得不到员工们源自内心的重视和始终如一的推行的,它也是成不了员工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操守的。说得严重一点,它不过是领导者一厢情愿、自欺欺人的“单边”文化,不过是领导者的“梦魇”而已。

因此,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应当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企业文化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可。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过程中,如果缺少广大员工的广泛参与,员工未能做到畅所欲言,他们难免会不自觉地排斥企业文化;相反,如果给员工提供尽可能方便、广泛的参与和交流方式,既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加深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和科技攻关不一样。对于科技攻关来说,掌握了技术之后,实施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而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说,员工知道了却不一定能做到,更不能保证长久能做到。所以,企业文化一定要得到员工的认可,让员工知道企业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明确企业文化对其自身价值的实现有什么帮助,从而使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扎根,使员工做到“行其所信、信其所行”。

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之后,便会更加重视学习和遵守企业的企业文化,便会树立一种主人翁意识。(www.xing528.com)

重视和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奉行的精神信念是企业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企业凝聚成一个上下一心的整体,并以此激励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

担当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益处的,有利于加强和社会各界的沟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有利于树立和弘扬企业的文化观念和核心价值,有利于吸引人才、促销产品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企业在享受社会赋予的条件和机遇时,也应该以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回报社会。除了外部法律所加于企业的义务之外,企业的剩余目标也包含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社区、媒体、自然环境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最大化。

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形象就是企业家的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寡体现着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一个有境界、有见识的企业家,应当带领自己的企业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各大跨国企业纷纷将社会责任上升为企业战略,视为企业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社会责任竞争成为跨国企业继价格、质量、品牌竞争之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2008年新年伊始,中国南方就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受灾地区的天气牵动了青岛啤酒上下员工的心。

2008年1月29日,青岛啤酒公司组织上百名员工冒着严寒为久困在京珠高速湖南路段的春运返乡人员送上大量的食物和衣物,帮助受困人员渡过难关。

青岛啤酒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和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是“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之一,先后五次荣获中国社会责任最高荣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荣誉的获得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全社会的认可及肯定。

很久以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它的唯一目标是要赚钱,它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那么,企业在完成其经营目标之后,要不要完成其他的目标?企业承担其他目标(也即社会责任)后,会不会影响其竞争力?企业担当这个目标后是不是就可以讨价还价,并认为它是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呢?

企业经营组织,尽管要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但是,在现代社会或者说在当今国内社会,企业已经不能作为一个纯粹意义的经济组织存在了。本来,经济活动就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而企业也只能存在于社会背景之内,企业是社会之中的企业,企业是社会当中的主体,完成了纳税任务以后,并没有充分完成其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担不担当社会责任,这是社会的期望或者是周围大多数人的期望。企业在社会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担当的社会责任就越来越重。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企业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对企业与社会关系定位认识不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社会责任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企业的盈利甚至以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给社会造成长久的不良后果。这表明,唤醒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伊利集团是全国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连续4年销量第一,也是唯一一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乳制品的食品企业。伊利在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和发展追求,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发展过程中,伊利集团始终坚持“企业与社会共发展”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社会价值高于商业利润、安全与健康大于物质财富”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伊利集团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发生一起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为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提供了安全、健康、优质的产品。

10多年来,伊利集团累计纳税60亿元,相当于伊利现有的总资产规模。这也就意味着,通过上缴税金,伊利集团已经向国家又上缴了一个“伊利”。

伊利集团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2007年,累计为养奶牛户发放奶款230多亿元,以滚动的方式累计向农户发放购牛款20亿元。为确保乳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伊利集团一次性投入2 000多万元,用于防疫工作补贴和疫病防治,伊利集团设立了2 000多万元的风险基金,补偿奶农在养牛过程中的意外损失,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在伊利集团的带动下,数百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企业可以从履行社会责任中获得众多益处:一是有助于企业规范经营;二是有助于保持员工的忠诚;三是有助于赢得公众对企业和品牌的认可;四是有助于把参与解决社会问题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会;五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管控风险,使基业长青。可以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管理行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成本是一种高回报率的投资。

往企业文化中注入“和谐基因”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文化,不是建立“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文化,而是建立以人为本,以和谐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国家的文化,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个企业的文化。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是营造和谐企业氛围和优良环境,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就决定这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管理制度、员工队伍和服务质量。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强调“和气生财”“和为贵”,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以人为本。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企业在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秉承和谐文化理念,在汲取现代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为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企业培植和谐文化,是对传统经营理念的极大跨越,也是对传统发展视野的极大拓展。不同的人性假设往往带来不同的企业价值观,以前海尔曾采用“黄脚印”的负激励方式进行管理,每天都有绩效最差的员工站在大脚印前检讨自己,在1998年后,海尔把脚印换成绿色,采取正激励方式,让绩效最好的员工站在脚印前和大家分享经验。从人总是有惰性的,需要皮鞭驱使的假设,转移到人总是向上的,可以进行人格完善的假设,总结为一句话:人的内心是渴望被“点燃”的,也是一定可以“点燃”的!这种“理念人”的假设,使企业建设和谐文化找到了深层次的支撑点。

实践和谐文化,是内部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工作之间的和谐,强调相互信任和协作、团队精神、知识共享,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思想和行动的协调等。

“和谐”一直是青岛啤酒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青岛啤酒的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诚信与和谐。青岛啤酒公司从一开始,就把和谐作为一种追求。此外,和谐也是啤酒行业的内在要求。啤酒酿造过程不是机械的流水作业,产品酿造等环节需要操作者自觉用心,单靠外力的督促,很难实现质量的控制,只有处在和谐的文化状态下,才能实现完美的工艺操作。所以青岛啤酒员工一直坚信“好人酿好酒”。很长时间以来,青岛啤酒刷洗酒池以及很多工序不用监督,因为企业讲求员工间的和谐、干群间的和谐、部门间的和谐,这种文化促成了员工自觉性的培养,青岛啤酒的和谐文化逐渐形成。1998年,青岛啤酒公司编写了第一本企业文化手册,确立了“科学严格的管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相统一”是青岛啤酒管理模式的核心,确立了和谐文化在整个青岛啤酒企业文化中的地位。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构建和谐的企业思想道德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和谐企业文化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和谐的企业思想道德体系是和谐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一个企业能否和谐,发展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企业要突出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引导员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崇高的社会责任,促进个体与社会责任的和谐。

(2)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员工协同发展关系,塑造和谐团队。企业是一个协作的系统,而参加组织协作的个人又有其个人奋斗目标和要求,企业只有按照公正合理的贡献报酬原则,将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要相结合,达成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平衡,才能求得和谐。既要培养企业整体意识与团队精神,又要将企业发展规划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实现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3)要广泛建立企业与其外部环境和谐统一关系。其一,需要企业本着共生共赢的原则,建立企业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其二,企业应自觉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付诸于行动,建立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4)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其落脚点应体现在“以人为本”上。这就要求在企业管理中不但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而且作为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和管理的最终受益者,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以谋求人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

创建和谐企业是企业自身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谐企业建设无从谈起,没有和谐的企业氛围,企业的经济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社会背景,要为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首先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往企业文化中注入“和谐基因”,以和谐促发展,把企业建设成为人际关系融洽、充满友爱、精诚团结、蓬勃向上的和谐集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