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个人心理学:创造力的最高境界

超个人心理学:创造力的最高境界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超个人心理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对创造力的看法与我国心理学界的看法也是有差异的。然而,超个人心理学是从自己特有的立场来看待创造力的,不同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对此有具体的论述。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后者。虽然在深度催眠状态下也能引起一定的认知改变,但由于催眠者自身基本理论观点的差异,不可能使被催眠者产生像超个人心理学那样的转换的意识状态,也不可能产生这种处在最高水平的创造力的超个人境界。

超个人心理学:创造力的最高境界

人类创造活动有时是在直觉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有人认为,创造力也和直觉一样,具有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只有后期阶段才具有超个人性质。但超个人心理学家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对创造力的看法与我国心理学界的看法也是有差异的。

在我国心理学界,一般把创造力定义为:“个体不受成规的束缚而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经验,产生新思想,或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成功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p.152)创造力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等特征,与人的普通能力具有特殊的联系。西方主流心理学家也基本认可这种观点。

然而,超个人心理学是从自己特有的立场来看待创造力的,不同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对此有具体的论述。例如,哈曼和莱因戈尔德(1984)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系列活动过程,有些活动比较容易辨别出是创造力本身,因为其目标就是致力于创造活动,有些则随情境的需要而变,因而具有自主反应的性质,还有些创造活动是一些真正精神的体验,是来自超意识的,似乎是一些神灵的启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是后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深入研究某个问题达到一定深度之后,让一个人静静地闭上眼睛,对此问题进行内心深处的思考,有时就会有豁然开朗的创造性发现。有时,当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很久,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始终无法解决的时候,适当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态,也有可能达到创造的境界。肖尔1983年写了一本名为《通过想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书,详细描述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一个人想象他要相继穿越三道门。在这个过程中要在心中带着问题,就是说,当他穿越每一道门时,要发现那里可能有什么东西,并且在结束之后报告他看到的是什么,他做了些什么事,他的心里是怎样感受的。有些人甚至需要穿越第四道门,才能获得某种创造的启示。(www.xing528.com)

劳恩在心理治疗中也尝试过超个人的创造力实践。他让来访者在心理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小人,并且在自己的身体里面到处游荡,这时再让来访者对此进行迅速的评论,并且寻找创造的地方。片刻之后,如果来访者还没有找到这个创造之地,劳恩就提示他,他正站在一个入口处,试图向里面观看。这样,来访者就能找到创造之地,并且会注意到他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时有一个长期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向他走过来,这个人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人越走越近了,看得也越来越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要提醒来访者成为这个有创造力的人。如果这个有创造力的人有名字,就让来访者采用这个名字并且努力与他的身份相认同。现在,那个有创造力的人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写下10个答案。然后,治疗师要求来访者回到现实中来,并对整个事件进行讨论。

这样的创造力实践类似于心理治疗中的催眠,但在具体技术方法上有很大差异。超个人心理学的创造力实践主要是从超意识的角度对人的精神体验进行探索,而催眠主要是通过暗示(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虽然在深度催眠状态下也能引起一定的认知改变,但由于催眠者自身基本理论观点的差异,不可能使被催眠者产生像超个人心理学那样的转换的意识状态,也不可能产生这种处在最高水平的创造力的超个人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