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甘宁边区与延安精神

陕甘宁边区与延安精神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陕甘宁边区创始十几年来,一直是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二)民主建政的模范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实行民主制度的区域。中共中央把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经验推广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陕甘宁边区与延安精神

五、陕甘宁边区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众多革命根据地中,陕甘宁边区虽然人口不多,面积不大,但它在各革命根据地中,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最大。它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楷模。

(一)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担负着抗战,保卫中共中央,保卫总后方的任务。因此,边区首先要加强军事建设,使之成为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当时,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有3万多人。另外,加强了保安队和自卫军的建设。1938年,自卫军扩大到22.4万人,少先队员扩大到28万人,妇女救国会的成员达30多万人,可以说边区的群众80%以上参加了抗日救国群众团体。他们平时站岗放哨,除奸肃特,战时配合主力部队出征作战,抬担架,护送伤员,运输军需物资。抗战期间,边区军民一直肩负着保卫宜川至神府一线数百里的河防任务,击退了日军数十次对河防阵地发动的进攻,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一步。为巩固后方,开展了锄奸剿匪运动,1937年至1938年就破获日特汉奸案件百余起,先后消灭了48股土匪,共计4000多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多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和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时,边区人民解放军仅有2.5万人,敌人却有3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边区军民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中共中央,经过13个月的激战,歼敌10多万人,收复解放城镇22座,并发展、壮大了人民解放军。总之,陕甘宁边区创始十几年来,一直是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

(二)民主建政的模范

陕甘宁边区是第一个实行民主制度的区域。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于1937年2月把陕甘宁根据地政权由工农苏维埃制度改为抗日民主制度。同年5月,制订了第一个《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和《选举条例》,开始了第一次民主普选运动,规定一切赞成抗日的人不分阶级、党派、性别、民族和信仰,不受财产和文化程度的限制,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民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方式选举各级议员和政府领导成员。1939年1月,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民主选举产生了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并制定了施政纲领,至此,民主制度在边区真正实现。朱德说:“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24]1941年,边区进行第二次普选,并在议会和政府机关中实行了“三三制”,一批党外人士到边区各级政府中任职。这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权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标志着抗日民主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1946年,边区进行了第三次民主普选,在选举过程中人民放手检查政府工作,肯定优点,批评缺点,并淘汰了一批不称职的干部,新选了一批优秀干部。这表明民主制度在边区进一步完善。总之,抗日民主制度,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即民主平等的普选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的参议会制度,“三三制”的民主建政原则。

另外,还实行了精兵简政的政策。毛主席说:“这个办法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使边区各级领导机关更适合战争的需要,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对于渡过难关、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大的作用。

总之,民主政治制度的实行,一方面使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民主自由,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政府真正成了为人民办事的机关,清正廉洁,受到人民的拥护。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它不仅为其他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对推动全国民主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今天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三)经济建设的模范

陕甘宁边区特殊的政治地位赋予它极其艰巨的经济建设任务,一方面要承担庞大的必不可少的抗战经费供给;另一方面要加强边区的巩固与发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边区政府始终都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工作来抓。为了使地域狭小、贫穷落后的陕甘宁边区适应经济建设和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举措,实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抗战初期,为了坚持长期抗战,修养民力,加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边区实行争取外援的政策。1937~1939年,外援占边区财政收入的21%以上。在争取外援的同时,在农业方面实行劳动互助,发放低息农贷,减租减息,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兴修水利,改良农业技术,发展畜牧业副业。在工业方面,废除苛捐杂税,统一领导,分散经营,以手工业为主,党政军民一齐动手,公营、民营、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商业方面,保证商人的正当利益,成立消费合作社。这样,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到1940年,耕地面积比战前增加了39.3%,粮食产量增加了45%。正值此时,国民党政府停发军饷,且对边区实行封锁、禁运,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边区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共中央直接抓边区的经济建设。毛泽东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www.xing528.com)

为了指导大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首长深入基层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写了10多万字的《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建设总方针,提出了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的基本原则。还撰写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著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纲领。边区军民在大办农业的同时大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商业和其他事业。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粮食产量1944年达到180万石,比1938年增加了50万石,过去不种棉,1944年种棉面积达30多万亩,产棉300多万斤。大生产运动中建立了100多个公营工厂,一改战前边区工业品基本靠进口的状况,工业产品基本达到了自给或半自给。通过发展经济,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而且在生产中学会了技术、学会了管理。中共中央把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经验推广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毛泽东称赞说:“我们的生产运动,成了全国的模范。”[25]正是凭借这些,中国共产党才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

(四)和谐社会的典范

这个和谐的新社会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上和谐。政府构成实行“三三制”,民主选举各级政权和参议会组成人员,使陕甘宁边区,无论党内党外,不分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是民主、平等、团结友爱的关系,政府受到各族各界和人民大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二是经济和谐。边区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劳资两利、公私兼顾的原则,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且共同发展,既保障了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又调节兼顾到其他阶层的利益,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采取多种渠道沟通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商贸往来,解决边区的紧缺物资。党军政学各界开展大生产运动,既能生产自救,减轻人民负担,又能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三是思想文化和谐。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深入进行整风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开展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和识字班、冬学、夜校等农民学文化运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发展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延安文学艺术,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是党群关系和谐。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毛泽东的伙食标准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每天3钱盐、5钱油,吃小米。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随时欢迎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前来谈心,反映问题,提出建议。美国纽约的《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延安访问10天后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的‘为人民服务’。真的,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五是军民关系和谐。广泛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百团大战期间,广大群众在边区各级政府门口排起长队,为八路军捐款购置寒衣。毛泽东盛赞:边区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和谐出士气,和谐聚英才。和谐的延安,是民族的前途所在,是人民的希望所在,是志士仁人的理想和追求所在。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跨过万水千山,从全国各地,从南洋、欧美奔赴“圣地”延安,献身抗日救国伟业,显示出延安和谐社会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和谐的延安对当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