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一、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一)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唯一没有丧失的革命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的前身是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它是由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领导下,从1931年起在游击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1937 年5月改为陕甘宁特区,1937年9月改名陕甘宁边区。它和其他革命根据地一样,曾经开展过土地革命,建立了红色政权,处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多次受到国民党军事“围剿”,后来,又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但是,其他革命根据地,在红军长征前后都先后丧失,而陕甘宁边区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保存下来的唯一根据地。

它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陕甘宁边区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边远地区,与历代兵家必争的中原地区相比,显得非常偏僻。这里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周边的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蒋介石无暇顾及此地,不是蒋介石“剿共”计划中首先要消灭的对象。第二,它离当时“左”倾路线统治的中央比较远,本本主义难以及时波及、影响到这里。第三,陕甘宁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人都是土生土长的,熟悉本地情况,与群众联系密切。因而,陕甘宁边区能够多次粉碎当地军阀的“围剿”,不断地巩固和扩大。(www.xing528.com)

(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但是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白区几乎丧失殆尽,根据地丧失90%,中共中央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红军虽然进行长征,但对长征的目的地和建立革命大本营的具体地点,事先都未确定。对此重大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曾进行过反复思考和研究。也曾7次形成过决议,但在客观分析了红军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形势后,均一一被否决。到达甘肃哈达铺的红军意外地找到国民党的一张《山西日报》(又说《晋阳日报》)。该报纸报道:“陕甘宁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余人,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二十万人,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的危险性。”[15]报道明显失实,夸大了陕北红军的数量,但令人确信的是陕北的确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存在。这个消息,使处于困境中的中央红军感到无比兴奋。毛泽东当即表态:“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16]1935年9月27日晚,中共中央举行榜罗镇会议并作出具有历史性的决议,即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而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同年10月21日,在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组织“切尾巴”战役,给陕北人民献上一份见面礼。11月20日,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中心瓦窑堡,至此,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苦战一年,备尝艰辛,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结束了漂泊生涯,取得了新的立足点。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立即迎来国民党军队的“围剿”,11月20~24日,在直罗镇取得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重大胜利,巩固了陕甘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中共中央到达陕甘宁边区之后,就把革命的大本营设在这里,从1936年到1947年,陕甘宁边区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从此,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出现了新的转折,也掀起了陕甘宁边区历史最重要、最辉煌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