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革命根据地创立及延安精神

陕北革命根据地创立及延安精神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北党组织的长期活动,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会议认为,陕北有清涧起义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在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和陕甘边红二十六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影响下,陕北人民革命情绪高涨,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已经具备了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陕北特委7月扩大会议闭幕后,各县坚决贯彻落实扩大会议精神,陕北革命游击战争迅速发展起来。

陕北革命根据地创立及延安精神

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一)陕北是共产党人在陕西省早期活动的重要历史舞台之一

陕北东与山西为邻,北与内蒙古、宁夏接壤,西与甘肃陇东相连,自然条件与陕甘边地区相差不大,也是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反动统治相对薄弱。地主、官府、兵匪三位一体,对广大农民进行着残酷的压榨。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为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实上,陕北正是共产党人在陕西省乃至西北早期活动的重要历史舞台之一。陕北最早的共产党员李子洲,1923年夏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回陕,先后在渭北、陕北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秋,李子洲到绥德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他聘请王懋廷、田伯荫、王复生、李卓然等共产党员任教,发展了李瑞扬、王兆卿、白乐亭等党员、团员,并于同年底在第四师范创建了党团特别支部。这是陕西省建立的最早的党组织,直接归中共中央北方区委李大钊领导。1926年初,党团特别支部改为中共绥德地委,领导绥德附近各县的党团工作。陕北党组织的长期活动,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正因为有稳固的党组织基础和可靠的群众基础,所以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把陕北作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点地区,先后派魏野畴、唐澍、白乐亭、焦维帜等一批共产党员到陕北,整顿党组织,从事兵运、农运工作,掌握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1927年10月和192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潘自力、李子洲、魏野畴、耿炳光、刘继增等部署和领导了清涧、渭华、栒邑三大武装起义。这三大起义为陕西、甘肃播下了革命火种。

1928年4月,成立中共陕北特委,统一领导绥德地委、榆林地委、延安地委的工作。陕北特委在中共北方局和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在陕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领导农民群众进行抗粮、抗捐、抗税、抗租、抗债,逐步发展到开展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推动了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诞生、发展和壮大。

(二)中共陕北特委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队伍

1932年春,共产党员高朗亭、刘善忠在绥德、清涧、安定等县秘密联络群众,为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条件。3月12日,高朗亭、刘善忠等人施巧计,徒手缴获了清涧怀义湾民团的6支枪,组织起9个人的游击队,随即在绥德南区打了土豪劣绅白登高,然后转移到清涧、安定一带活动。不到一个月时间,队伍发展到100余人,有50多支枪。4月18日,游击队在农民的配合下,消灭了延川县永平镇民团,并乘胜在永平镇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公选刘善忠为司令员,高朗亭为政治委员。当日,混进先锋队的哥老会分子叛变,刘善忠被杀害,先锋队受挫,转入地下活动。中共绥德县南区区委十分重视这支革命武装,区委书记崔田夫设法与先锋队取得了联系,遂派李成荣、马万里、崔正冉等去先锋队工作。陕北特委也派艾龙飞等人到先锋队工作。1932年10月,陕北特委对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进行整编,改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任命高朗亭为支队长,艾龙飞为政委。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的建立意义重大,它是陕北特委组建和领导的第一支红军游击队,所以,当这支红色武装于1932年10月12日在延川县高家圪垯正式宣布成立时,陕北特委书记马明方还到场为该支队举行了授旗仪式。

1933年1月,第九支队在安定县打死国民党安定县县长刘述铭,并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名义发布告,历数其罪状,宣判死刑,号召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打倒国民党。第九支队也因这件事而声威大振起来。

1933年4月,陕北特委将第九支队正式改编为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任命强世清为支队长,艾龙飞为政委。5月1日,第一支队从安定县出发,南下陕甘边找红二十六军学习取经,到耀县照金根据地与红二十六军会合。这时,原政委艾龙飞离队回陕北,红二十六军派杨仲远到第一支队任政委。6月初,第一支队返回陕北打董家寺,全歼敌军巡逻队。敌军两个连进行反扑,第一支队政委杨仲远牺牲。经过休息调整,强世清仍任一支队支队长,李成荣任政委,马佩勋任副支队长,下设5个分队,共一百余人。7至10月,第一支队两次南下陕甘边配合红二十六军作战,先后攻克栒邑县、合水县,连续打了两个歼灭战,歼敌近百人,活捉栒邑县长,打死伪团总,开仓济贫,红军的声威大振。10月下旬,第一支队胜利返回安定地区,坚持开展游击活动。11月20日,第一支队偷袭驻守枣树坪敌军受挫,随后攻打折可达民团失利。在这两次战斗中,支队长强世清、政委魏武先后牺牲,骨干力量损失严重,部队失去领导,一时不能布阵用兵,11月下旬埋藏枪支弹药,分散隐蔽人员,第一支队暂时停止了活动。

(三)中共陕北特委一九三三年七月扩大会推动游击战争大发展

1933年7月,中共陕北特委在葭县(今佳县,下同)高祁家洼秘密召开了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特委委员马明方、马文瑞、毕维舟、王兆卿、常学恭、崔运、鲁贲和各县代表共20余人。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陕北开展游击战争与创立根据地的问题。会议认为,陕北有清涧起义的光荣革命传统,特别是在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和陕甘边红二十六军不断取得胜利的影响下,陕北人民革命情绪高涨,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已经具备了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因此,会议一致通过决议:在安定扩大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在绥德和清涧建立第二支队,在神木和府谷建立第三支队,在安、绥、神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革命根据地。会议还补选张达志、高长久、崔田夫、崔田民为特委委员,崔田夫为特委书记,马明方为宣传委员,崔运为组织委员,王兆卿为军委书记,马文瑞为团委书记。这次会议对开展陕北游击战争、创建陕北红军、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陕北的革命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陕北特委7月扩大会议闭幕后,各县坚决贯彻落实扩大会议精神,陕北革命游击战争迅速发展起来。具体情况是:

在安定地区恢复和扩大了第一支队。1933年11月下旬,陕北特委派崔正冉、张爱民、李相海、苏力厚等人到安定地区,着手第一支队的恢复重建工作。1933年底,谢子长以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的身份,从北平回到陕北安定,参与领导陕北革命斗争。1934年 1月,谢子长与特委派来的同志一起,召集失散回家隐蔽的第一支队的部分干部,取出埋藏的枪支,恢复了第一支队。谢子长任命李盛光为支队长,谢绍安为副支队长,有人枪20余。不久,贺晋年到第一支队任政治委员。一支队配合庆阳游击队,歼敌一个营部和一个连,又打了几个胜仗,人枪扩大到50余。(www.xing528.com)

在绥德、清涧地区建立第二、第五支队。1933年7月,绥德、清涧中心区委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绥、清中心区委改为中心县委。不久又一分为二,组成绥德、清涧两个县委。这次扩大会后,绥、清地区党的活动就由秘密转向公开。1933年8月5日,在清涧县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指定高朗亭、崔正冉、王巨清为第二支队负责人。以后,改由白雪山任二支队支队长,王怀德任政委。当时采取白天隐蔽宣传群众、晚间行动的方针。在绥德县打了土豪劣绅,就秘密转移到清涧县隐蔽休息;在清涧县打了地主土豪,又转移到绥德县隐蔽休息。就这样,在绥、清接合部,一方面打击地主豪绅、摧毁国民党在农村的统治,一方面建立贫民会、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逐步扩大并公开革命力量在农村的控制范围,迅速扩大了游击区。1934年3月,在绥德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五支队,由崔正冉任支队长,马万里任政委。

在神木、府谷地区建立第三支队。1933年9月,贾怀光在神木地区组成了7个人的特务队。陕北特委先后派张承忠、高朗亭、韩生杰、雷合等人去神府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扩大了特务队。同年11月,特务队被改编为陕北工农红军第三支队,王兆相任支队长,马万里任政委。此后,九洼村战斗、太和寨战斗、菜园沟战斗的连续胜利,歼敌民团两个、敌军一个排,缴获57支枪,第三支队迅速发展壮大。

在葭县、吴堡地区(以下称葭吴地区)建立第四支队。1933年12月,马佩勋在吴堡县成立了抗日义勇队。不久获悉:葭县国民党拟于1934年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六日)在木头峪召开全县士绅大会,一是动员全县衙警、民团配合各乡士绅催收年终捐税欠款;二是在除夕晚上以螅镇驻军为主,衙警、民团协助,在木头峪、吉镇、神堂沟一带捕杀共产党员。据此情报,特委、县委决定在士绅大会期间袭击木头峪,于是将抗日义勇队调到木头峪附近隐蔽待命。2月1日晚,抗日义勇队袭击木头峪,除螅镇驻军代表和一绅士逃跑外,团总等人全部被俘,缴枪数支,还没收了一部分现款、大烟。按照特委决定,1934年2月4日将抗日义勇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支队长薛俊山,政委马佩勋。3月6日晚,第四支队二次进袭木头峪,镇压了反动分子,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打倒国民党,帮助红军,参加红军,建立自己的政权———苏维埃。自此以后,党在葭吴地区的活动由秘密转向公开,群众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为了维护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陕北军阀井岳秀纠集其八十六师和各县民团共15000人,于1934年5月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围剿”的中心在安定、绥德、葭吴、神府地区。陕北特委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号召游击区的军民实行坚壁清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适时集中力量各个歼灭敌人。

“围剿”绥德、清涧的敌军以连排为单位,夜间集中于较大的村镇据守,白天在游击根据地烧杀抢掠,捕杀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破坏群众革命组织,企图消灭游击队,摧毁游击根据地。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特委将第四支队从葭吴地区调到绥清地区,配合游击小组、赤卫队,实行坚壁清野困死敌人,夜间袭扰敌人,并在绥德县韩家山等地伏击敌人,使敌军十分疲惫和恐慌。

1934年7月8日,在安定县杨道峁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总指挥部甫建即于7月17日指挥红军攻克了安定县城。7月23日,谢子长、郭洪涛率领陕北游击队南下陕甘边,与红二十六军会合,谢子长兼任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政委。8月中旬,谢子长率红二十六军第三团(约300人,团长王世泰,政委黄罗斌)及陕北游击队第一、第二、第五支队返回陕北根据地。先后在安定、绥德、清涧、横山连打胜仗,拔掉敌人3个据点,歼敌200余人,俘敌1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不幸的是,8月26日,谢子长在清涧河口战斗中负伤,于1935年2月21日逝世。

1934年8月28日,在清涧县召开了陕北特委会议。会议号召陕北军民积极扩大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动员大家提前做好粉碎敌人第二次“围剿”的准备工作。会议决定组建府谷七支队、延川九支队。会后,红二十六军第三团返回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第一、第二、第五支队仍回安定、绥德、清涧、延川地区活动,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革命委员会,扩大红军游击队,扩大革命根据地。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土地分配,于1934年8月首先在清涧东区袁家沟进行试分,并试建了革命委员会。通过试点,取得了经验,培训了一批干部。接着,陕北特委派工作组分赴各县基本区,进行分配土地和建立乡、区、县革命委员会。到1934年10月,各县基本区的土地已基本分配完毕。根据地的群众获得土地后,踊跃参军,新组建了靖边县第十支队、安塞县第十一支队、绥德县第十二支队、安定县第十三支队、米东第十四支队、米西第十五支队、横山第十六支队、府谷骑兵游击队。

在红军游击队迅速发展和根据地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陕北特委于1934年九十月间,将战斗力较强的安定县的第一支队扩编为红一团,团长贺晋年,政委马佩勋,参谋长路文昌;清涧县的第二支队扩编为红二团,团长任山,政委马万里,参谋长惠世良;神府地区的第三支队扩编为红三团,团长王兆相,政委杨文模;葭吴地区的第四支队扩编为红四团,团长王士杰,政委王国昌,参谋长范文德。以上扩编为团的各支队,都又重新组建了游击队,从而保持了原游击队的番号。至1934年底,陕北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26个支队,分布活动在陕北高原的各个县区。

随着红军游击队的迅猛发展和根据地的快速扩大,各级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府也普遍建立起来。1934年8月,在李家岔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安定县(现子长县)临时革命委员会。清涧县、吴堡县、府谷县、葭县等县也相继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

1935年1月25日,陕北特委在安定县白庙岔召开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时称苏维埃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00余人,大会开了3天,选举产生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马明方当选为主席,霍维德、崔田民当选为副主席。代表大会通过了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法选举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法令。省苏维埃政府设有秘书处、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财政部、经济部、文教部、保卫局、贸易局等职能部门。陕北省苏维埃政府管辖安定、秀延、绥德、清涧、吴堡、葭县、米东、米西、延川、延水、延长、安塞、靖边、横山、神木、府谷、佳芦17个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