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鲚入贡重江乡
民国年间,江阴诗人沙曾达写过一首《子鲚》诗:
鲚鱼入贡重江乡,体小子多满腹藏。
咸晒无虞经岁月,调和熏炙味尤芳。
子鲚又称凤鲚,俗名烤子鱼、凤尾鱼。明嘉靖《江阴县志》“土产”篇载:“鲚鱼,春初出江中,形如刀而长者名鲚,又子鲚,四月最盛,岁以充贡。”
子鲚鱼体侧扁,尾部延长,口大眼小,体侧两边披有薄而透明的圆鳞,腹具棱鳞,体背和头部稍带灰黑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腹内有大量鱼卵,一般长14—20厘米,体重10—20克。它与“长江三鲜”一样,也是由海洋洄游至江河中产卵,形成鱼汛,初夏时节始旺产,是长江流域盛产的名贵鱼种之一。子鲚的汛期正好弥补“长江三鲜”之后的空汛,江阴段子鲚产区主要集中在鹅鼻嘴以下的江面。每年5月至7月为捕捞子鲚旺季,此时的子鲚个大子多,鲜美异常,而太早捕捞则鱼体小,卵囊不丰满,少子,过了7月,大多数子鲚产卵后自然消失。据江阴《澄江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江阴江海社子鲚年捕捞量为2000公斤。
子鲚既可清蒸,也可红烧,还适于油炸。它味似刀鱼,鱼肚中的一包鱼子又鲜又香。子鲚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酸盐和钙质,肉质细嫩鲜美。清代李渔曾赞之曰:“若江南之鲚,则为春馔中妙物……愈嚼愈甘,至果腹而犹不能释手者也。”子鲚晒干后久不变质,经过加工熏炙的子鲚食之尤佳,别具风味。烘烤子鲚须掌握火候,烤到鱼体出油,有点松黄即可,不能烤焦,烤熟的子鲚干密封于缸罐内,可长期食用。江阴所产子鲚与别地相比,体较大,子饱满。清代诗人方文曾赋诗咏之:
暮春海上来,风味迥然别。
江阴烘子鲚,冲淡尤可悦。
正因为江阴子鲚风味独具,所以明代被宫廷列为贡品。据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二《贡害》一文中所述,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巡视江阴,在江阴侯吴良家品尝到地方特产子鲚的美味,大加赞赏,于是“命岁贡万斤,为一县大害”,直到将近200年后的明穆宗隆庆二年,经光禄寺卿赵锦进言,朝廷才同意将子鲚进贡数量减半。赵锦曾于嘉靖年间当过江阴知县,所以深知江阴百姓不堪子鲚岁贡万斤之重负。(www.xing528.com)
旧时,江阴肖山临江处筑有祭江台,每到子鲚汛期将至,渔民们便群集于此,焚香祭江,乞求神灵保佑鱼产丰收和作业平安。沙曾达在《祭江台》一诗中写道:“台筑肖山近水滨,年年邑令祭江神。鲚珍入贡知鱼美,更喜烹鲜宴如宾。”
为加工进贡的子鲚,明代特地在江阴城内专设御膳厂。据清光绪《江阴县志》记载:“御膳厂初名腌晒所,在南所巷(即今南锁巷)西,岁进子鲚鱼于此腌晒。明宣德七年建,正德九年重修。”每逢夏日,在这里大批晒制子鲚干,船载车运,送往京城,供应内宫御膳。当时还在市河边建坊表四柱,名四方贡。
曾被列为贡品的子鲚干,昔日在江阴民间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几度轻装远道赉,商量肴榼惯分携。
倘行千里宜干脯,更有盈筐炙子鲚。
晚清江阴诗人、学者金武样每当离开江阴赴外地,所携家乡特产中,常常少不了美味可口的子鲚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