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后银鱼似玉簪
银鱼,尖喙黑目,色泽如银,体长略圆,柔软无鳞,光滑透明,形似玉簪,长约七至十厘米,肉质肥嫩、鲜美、细腻,属鱼中珍品。“春后银鱼霜下鲈”,古人认为晚春银鱼可与深秋鲈鱼媲美。
银鱼又名王余鱼、鲙残鱼。据《本草纲目》记载:“鲙残鱼即银鱼”,“鲙残鱼释名王余鱼”,“时珍曰,按《博物志》云,吴王阖闾江行,食鱼鲙,弃其残余于水,化为此鱼,故名。或又作越王及僧宝志者。益出傅会,不足致辩。”“鲙残出苏松浙江。大者长四五寸,身圆,如筋,洁白如银,无鳞,若已鲙之鱼,但目有两黑点尔。彼人尤重小者,曝干以货四方。清明前有子,食之甚美。清明后子出而瘦,但可作鲊腊耳。”鲙残“甘平无毒。作羹食,宽中健胃”。
银鱼也称面条鱼。江阴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八是祠山大帝的生日,每到这一天,祠山大帝的外甥马和尚就会和风姨、雨姨、雪姨一起,从苏北赶到江阴,去南门十方庵为祠山大帝祝寿。贪嘴的马和尚寿面吃得过多,返回途中过江,头发晕,竟然把面条吐在江中,这些面条变成了一条条银鱼。所以人们又把银鱼叫作鲙残鱼、面条鱼。
清末民初,江阴学者金武祥在他的诗集《陶庐杂忆》中录入《银鱼》诗一首:
桃花璪港远通渠,新涨初生正雨余。
好是月明风静夜,石桥西畔网银鱼。
诗后写道:“村西有河,石桥跨之,水极清澈,常产银鱼。此河通桃花、璪港两江口,惟潮远不至耳。”(www.xing528.com)
民国年间,江阴诗人沙曾达也曾作《银鱼》诗咏之:
弱细鱼身耐急湍,如银洁白漾春寒。
湖塘清水多生产,味美加餐胜鲙残。
并在诗前说明:“银鱼,形似鲙残而细,出清水湖、塘、河。今近城皆有,味鲜美,胜鲙残。南洋劝业会以江阴水产得奖也。”
明嘉靖《江阴县志》“土产”卷中曰:“鲙残鱼,形如玉簪,无骨,出江中;一种小者名银鱼,出湖、塘、河。”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人金友理在《太湖备考》一书卷六中写道:“银鱼、鲙残,旧志别为二种,愚谓银鱼即鲙残之小者,鲙残即银鱼之大者,非二种也。试观春后银鱼盛出之时,此时小者未大,故无鲙残,秋间鲙残盈出之时,此时小者尽大,故无银鱼。至冬而更大,长乃盈尺,挨冰啸子,腹溃而毙;所啸之子,交春又生,又以渐而大。瞿宗吉诗‘笠泽银鱼长一尺’,人以为夸词,我以为实录,盖指冬月之银鱼也。此以渐而大之一证。”可见“银鱼即鲙残之小者”是确实的。据民国初编撰的《江阴县续志》记载:“鲙残向产黄山、石牌等港中,今则移近段山头矣。”
银鱼不仅肥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尤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足、消化不良、高脂血症等患者食用。一向被作为整体性食物应用(即内脏、头、翅等均不去掉,整体食用),而整体性食物目前作为一种天然的“长寿食品”,已为国际营养学会所确认。
在江阴,以银鱼烹调的菜肴,主要有新鲜的银鱼与鸡蛋加调料打匀、合炒而成的银鱼炒蛋,这是江南水乡传统的春季时菜。而用银鱼、香菇、莼菜勾芡而成的银鱼羹,更是宴席上广受食客青睐的一道佳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