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进士朱选及明代书法巅峰

江阴进士朱选及明代书法巅峰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顺治年间,江阴有位进士朱选,8岁即书庙额“鉴空亭”三个大字,长大后笔力遒逸,小楷行草都很出名。“龙蛇起伏笔端出,满壁纵横腕中来”。除了张宣之外,据邑志载,明代,江阴还有多位在书法上颇有成就者。可见其书法之精,影响之大。隶、楷、行、草起笔落笔很讲究顿挫,而小篆却要讲究圆。

江阴进士朱选及明代书法巅峰

龙蛇起伏笔端出

“追忆儿时景,我心如爬搔。”这是沈鹏《返里吟》中的两句诗。曾经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沈鹏,学龄前,父亲就执着他的手,教他描红、临帖,稍大些,他便养成了读帖、默帖的习惯。从小学升入初中后,他曾从清末举人章松庵学习诗文书画。回忆自己走过的道路,他说:“是江阴浓浓文化氛围的熏陶,造就了青少年的我。”

旧时,江阴不少人家都像沈鹏的家庭一样,要求孩子从小学书法。清顺治年间,江阴有位进士朱选,8岁即书庙额“鉴空亭”三个大字,长大后笔力遒逸,小楷行草都很出名。在江阴,许多人都是从学生时代就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沈鹏中学时的同学、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江阴颂——沈鹏书历代名人诗词》序中曾这样回忆:“我们课余生活很丰富……班上不少同学练起书法和刻起图章来。为了节省纸墨,我们用笔蘸着水在方砖上练字。沈鹏今天能成为书法家,不能说与那时的兴趣没有关系。”正因为从孩童时就开始握着毛笔练字,打下了书法基础,所以,那时候,凡是识字的人,几乎都写得一手好字,有些人文化程度虽然并不高,字照样写得不差。

“龙蛇起伏笔端出,满壁纵横腕中来”。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江阴,历代文人学士在书法上无不具有扎实的功底,而造诣精深的书法名家,在江阴历史上代不乏人。

宋代,江阴有位书法大家吕天策,清光绪《江阴县志》称其“隐居不仕,善诗,尤精于书法,体兼数家,有石刻十卷藏于家,政、宣间书学方兴,被诏不就,人号曰吕诏君”。这位吕诏君各种书体都能运用自如,草隶书更为出众,以至于声名远播,连朝廷都要诏他去做官,但他却不愿去,整天泡在书法里,自得其乐。每逢新年临近,按照地方上的风俗,从腊月廿四开始写春联,一直要写到大年三十。吕诏君写的春联,都让那些爱好他书法的人给揭走了。据说有一次,他挥笔写下这样一副,上联“福无双至”,下联“祸不单行”,众人一看这句子,觉得不吉利,谁也不揭了。不料到了大年初一,这副春联已被他加上了几个字,上联为“福无双至今朝至”,下联为“祸不单行昨夜行”,这一加,寓意峰回路转,化祸增福。大家一看,都觉得妙不可言。

明初,被开国皇帝朱元璋呼为“小秀才”的江南才子张宣,以草书见长,一代诗宗高启在《赠张宣草书歌》中,称他把笔若“一拂悲风”,似“大泽雷雨”,“响破巨峡波涛”,可见其草书气势之雄。除了张宣之外,据邑志载,明代,江阴还有多位在书法上颇有成就者。张体“隶书学董香光,金错刀法作颤掣势,行楷及双钩书皆得古法”;陈耘“工诗善书,永乐中以楷书举,与修大典”;特别是有一位夏范,“官中书,精楷篆,以书太极殿榜称旨,赐赉无虚日,尝召入禁,驾未出,诸宫侍展缣绮,争乞书,裹金银豆为润笔,携满袖归”。为了求得他一幅书法,竟然以金银豆为代价,足见这位夏中书的书法身价之高。嘉靖至万历年间,主掌吴门文坛三十余年的王穉登,善书法,真草隶篆皆能,尤以隶书著称,明袁中道曾言其“隶书遒古,大胜真草”,他的书法十分强调以气势统辖形式变化的和谐,显示出明代尚势一派书法艺术的魅力,作品争相为人们所收藏。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称颂王穉登“名满吴会间”,“妙于书及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可见其书法之精,影响之大。

据清光绪《江阴县志》记载,清代张拙“工草书,飞白擘窠大字”,“求书者屦常满,从容应之不倦”;汤士伟“书法学赵松雪,北游十载,书愈工。能于半扇面写西厢曲一部,无一简笔”;李皜“耽金石刻,家藏极夥,善书,求者趾相错”;张世铉“篆书橅秦汉”;高方“善二王书法及大小欧阳体,小楷尤工”。

王穉登对联墨迹

乾隆年间,江阴出了一位著名金石大师沈凤,曾任安徽徽州府同知,并七摄县篆,邑志上称他“于吏事非所长,善八分书,工画山水,洒洒纵逸,不减元人,尤工篆刻,古丽精峭,如斯冰复生,著有谦斋印谱,金坛王澍序之”。他雕刻的印章被视为上乘之作,郑板桥的“四凤楼”里便珍藏有沈凤的篆刻作品。所谓“四凤”,即蜚声印坛的“印人四凤”:胶州高凤翰、江阴沈凤、扬州高凤岗、天台潘西凤。清代著名诗人、南京随园主人袁枚对沈凤的人品和作品极为钦崇,随园中的匾联题额,大多为沈凤所书。沈凤字凡民,号补萝。袁枚曾在诗中云:“我爱沈补萝,巍然松柏苍。”“青石触手成秦碑,一刀初落追李斯。”这评价够高的了。

乾隆、嘉庆年间的孔千秋,邑志载其“工诗,究心六书之学,善篆隶,工铁笔,著有《说文疑疑》行世”。他的书法古雅遒劲,俊逸潇洒,篆刻清丽精峭,刀工隽永,尤其痴迷于刻石,他常把自己及友人吟咏的诗文,亲自动手勒石刻凿,故在书法界有“铁石才子”之美称,著名的《经训堂法帖》大多出自其手。

清末至民国,江阴擅长书法的人也不少。曾与李叔同等号称“天涯五友”的张小楼善草书《十七帖》法;光绪举人、曾执教于南菁学堂的陈宗彝精于书法,他的字被评价为似清代著名书法家刘石庵,丰腴有姿,当年江阴各大商店、社团、学校的招牌,大半由他书写。光绪进士、地方知名人士祝丹卿善正楷,江阴中山公园及园内孙中山先生纪念塔碑文均为祝丹卿所书,其墨迹在江浙一带多有流传。(www.xing528.com)

民国初期,江阴有四位书法家均负盛名:张鸣玉工魏碑;缪海岳工正、草,尤以草书驰名,笔势连绵,大起大落,其扇面字画中堂条幅,誉满江南,求者不绝;李建初工行、隶、草,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四体书·篆刻大观》;而陈名珂的“铁线篆”则居四位之首。民国十六年(1927),陈名珂离乡赴上海谋生,号文无,以铁线篆享誉沪上书法界。20世纪60年代,《新民晚报》记者冰冠采访了他,并发表访问记《妙写小篆学李斯——文无馆中一席话》。陈名珂告诉记者:

陈名珂书法对联

写小篆,与写隶、楷、行、草,在用笔上是不同的。隶、楷、行、草起笔落笔很讲究顿挫,而小篆却要讲究圆。特别是“铁线篆”,也就是所谓“玉箸体”,顾名思义就是笔划要像玉做的筷子一样,瘦硬光润:横要平,竖要直,左右要匀称,连接处要不露痕迹,下笔时要立定主意,提得笔正,铺得毫平,全神贯注,从头至尾轻重相等一笔到底。

他还说:

根据我多年来的经验,使我感到写小篆,还是从二李来打根底,虽然比较难一些,但是前人的用功,没有一个不是在这里边打好基础,待稍有成就再摹习他种如汉魏碑额,多种多样的苦练,日久功深,才能独创一格,自成面目。

铁线篆名家陈名珂

陈名珂的篆书娟秀遒劲而有法度,用笔简朴沉凝,结体雅拙天然。上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称“文无篆书取法二李,外婉而内坚,灵秀深厚兼而有之”。朱复戡则称“文无小篆淋漓而趋逸,流畅而扎实,有一种清新的气息”。除了篆书,陈名珂对金石亦颇具功力,其摹法、章法、刀法以及意趣均不落前人窠臼,而别具一格。他的作品常发表于各种报刊,并在国内外展出。1961年《人民日报》曾刊登整版《书法篆刻艺术》,第一幅就是陈名珂的篆书毛泽东词《菩萨蛮·大柏地》。1963年,为纪念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专程邀约陈名珂,请他为扬州鉴真纪念堂书写堂名匾额,并为专辑《鉴真纪念集》题写书名。

新中国成立后,江阴坚持临池而书法造诣较高的有薛双甲工草、隶、篆,朱文郁、尤维祖工行、楷,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颇受称道。江阴籍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书法长于行草,兼及隶、楷,以气势恢宏、韵味深长著称,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及个人风格。沈鹏的作品不仅广泛见之于国内图书报刊、匾额、展览及名胜古迹,而且遍及亚、欧、美各大洲。

如今,书法已成为江阴众多少年儿童的课余爱好,一批中青年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活跃于书坛,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