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民俗特产:琴堂风月觅知音

江阴民俗特产:琴堂风月觅知音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琴堂风月觅知音“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琴则居其首。宋盐铁度支使者邱济则称其伯兄汉直“长抱玉琴石上鼓,每携竹杖月中行”。喜遇知音重话旧,留连不觉日西斜。作者携琴访友遇到了知音,以至于流连忘返,直至日西斜。二弦商声应太簇,秋风凄惨蝉鸣昼。其琴风古朴苍劲,为时人所重。其弟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刘北茂,继刘天华后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创作和演奏工作,著有100多首二胡独奏曲。

江阴民俗特产:琴堂风月觅知音

琴堂风月觅知音

“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琴则居其首。从现存的古诗及有关史料可以看出,江阴历代文人素有抚琴的雅好,市井里巷琴声悠扬,弦歌不断,民间能操琴者比比皆是。

“诗腴偏得味中味,琴韵尽传声外声”。宋代进士、仕至太常博士的葛密50岁告老还乡后,终日沉浸于诗、琴之中。宋盐铁度支使者邱济则称其伯兄汉直“长抱玉琴石上鼓,每携竹杖月中行”。而元代诗人张洙更是表白“卜邻若得遂吾愿,日日抱琴无日虚”。弹琴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曾经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的元末明初文学家孙作,曾写下“白屋琴书闲适兴,沧洲鱼鸟共忘机”的诗句。明代江阴县学教谕朱叔服也在诗中写道:“轩中之乐,琴瑟诗书。”而“东林党后七君子”之一的缪昌期,则有“水国琴宜抚,江乡米便赍”之感念。在这些文士们看来,抚琴是一种雅兴,是一件乐事,而在充满逸情雅韵的江南鱼米之乡,这琴就更“宜抚”了。明月清风之下,燃清香一炷,沏香茗一杯,琴弦轻拨,古曲悠扬,何等高雅舒畅

古代的君子常佩带古琴不离于身。在江阴古诗中,常能读到以携琴访友为题材的诗作,可见琴已成为当时操琴者出门时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同时也可佐证古代琴友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明代李宗的《携琴访友便面为周秉道作》便是其中的一首:

抱琴来访隐君家,路绕香山一径赊。
喜遇知音重话旧,留连不觉日西斜。

作者携琴访友遇到了知音,以至于流连忘返,直至日西斜。

明代嘉靖年间,江阴有位举人袁舜臣,多才多艺,他不但钻研天文地理,而且精通音律,擅弹古琴,著有律吕等书,可惜41岁便去世了。邑志上写他病危时,握着哥哥尧臣的手说:“古乐不作久矣,天其无意于斯耶!”直到死,“无一语及家事”,心里装着的惟有音乐

袁舜臣生前作过一首《弹琴歌》:

薰风长日庭院深,焚香危坐弹瑶琴。
凄其始作羑里操,划然忽变龟山音。
枯桐久抱空中节,大小弦鸣无间歇。
一弦初动黄钟宫,月明夜半声如钟。
二弦商声应太簇,秋风凄惨蝉鸣昼。
三弦姑洗角声长,金徽更促何泱泱。
四弦徵声五弦羽,徵为林钟羽南吕。
徵声嘈嘈珠落盘,羽声切切人私语。
文弦本是黄钟清,琼琚玉佩和声
武弦尽奏清商调,衔枚疾走刀枪鸣,
轻挑慢捻声呜咽,袅袅余音如欲绝,
欲绝不绝还丁丁,幽谷幽禽饥啄雪,
黄昏风雨势振天。天青雨歇山娟娟。
衣冠相对坐终日,文王孔子相周旋,
回弦试作南薰调,去和虞韶向廊庙。

古人弹琴,既是用以自我娱悦心性,也作为修养个人、依凭精神、寄托理想的一种方式,所以,那气氛往往十分庄重,先要焚香静心,弹时正襟危坐。这首诗洋洋洒洒三十句,二百多字一气呵成,将弹琴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忽儿“月明夜半声如钟”,忽儿“秋风凄惨蝉鸣昼”;忽儿“琼琚玉佩鸾和声”,忽儿“衔枚疾走刀枪鸣”。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沉醉于美妙的琴弦声中,真正体味到了余音绕梁的感觉

江阴历史上,日日陶醉于琴弦、乐此不疲者,不乏其人。明代的吴文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清光绪《江阴县志》“隐逸传”载有他的事迹,他虽然“贫无家,依其甥以食”,但是,“生平好抚一弦琴,吹两眼箫,每独坐山间,出琴笛奏之,以自娱乐,寿九十余”。这位抚琴为乐的吴隐士,对于魏忠贤结党擅权深恶痛绝,竟然写了“愿老天早一点杀死魏忠贤并其党恶”的标语,遍贴于神庙。有一次,魏的党羽到江阴,登君山,他“故出狂态谩骂之”,幸好那帮人“见其老且颠”,没有理会他,“竟舍之去”,否则,不但那把琴弹不下去,恐怕连性命也难保了。

旧志上载有江阴几位擅琴者的小传,一位是明代的戴仁,他“善鼓琴,得太古之遗,自号琴泉,薛章宪为作歌赠之”。另一位是清代张文治,监生,他曾“幕游燕赵垂四十年,善鼓琴,得董香光灵趣,操弦响,逸有太古音”。还有一位是清代的蒋鹤龄,“号白石山人,善导引,工鼓琴,有同姓暒字长庚,学琴于鹤龄,得其指法,时并称之”。这几位上了邑志《艺术传》的人物,称得上是明清时期江阴的操琴高手了。(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江阴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数位蜚声乐坛的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北外澄江桥人郑觐文,清末民初古琴、琵琶演奏家。其琴风古朴苍劲,为时人所重。曾在上海发起组织“琴瑟乐社”,后又成立“大同乐会”,并亲自担任乐务主任和古琴教师,提倡国乐,使大同乐会成为上海当时极有影响的国乐组织。郑觐文曾仿制各种古乐器,整理民间乐曲,后任国乐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中国音乐史》、《箫笛新谱》等。

郑觐文演奏古琴

顾山周少梅,擅琴及二胡,后通琵琶、唢呐、三弦。曾任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常州中学国乐指导。民国十九年(1930)组织无锡常熟、江阴等地的音乐爱好者成立了“香山丝竹社”。他从事国乐教育30年,广搜江南民间曲谱,编成《国乐练习曲》、《周少梅国乐谱》、《周少梅戏曲谱》

等,为当时国乐教材。他改良民族乐器二胡,成了“上、中、下三个把位”演奏的创始人。

出生于城中西横街的刘天华,1921年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与周少梅等研究江南丝竹和吹打乐,举行国乐演奏,1927年在北京创立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艺专。他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刘天华成为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有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歌舞引》等。其弟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刘北茂,继刘天华后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创作和演奏工作,著有100多首二胡独奏曲。

刘天华生前改革、使用的二胡、琵琶原载《江阴文愽》总第七期

江阴人向来钟情于民族音乐,在乐器中,除了琴之外,对于其他民乐乐器同样十分喜爱。据《江阴市志》记载,“明清以来,江阴民族民间音乐较为兴盛,二胡、琵琶、箫、笛及打击乐器在民间流行,演奏乐曲以传统古曲、戏曲、民间小调和道教音乐为主”。20世纪20年代,江阴县民众教育馆专门成立了音乐研究会,从事现代音乐和乐器的传播。30年代,东乡长泾镇盛行器乐“五人联弹”,五位演奏者,排成一线,合作表演,每个人一手分持二胡、板胡、京胡、琵琶、三弦,另一手拉弹身旁另一人所持乐器。这种演奏方式颇具古风,别有情趣。

艺坛新秀 陈宝金摄

如今,江阴天华艺校成为新世纪培养音乐新人的艺术摇篮,2003年天华学子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了《天华之声》中国民族交响音乐会。

2008年,江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乐之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