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弦声叮咚江阴评弹界,严雪亭荣登榜首

弦声叮咚江阴评弹界,严雪亭荣登榜首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弦声叮咚听说书江阴曾经是众多评弹名家莅临演出过的著名书码头,在江南一带的评弹界颇有点影响。江阴人有的喜欢听有说有唱、细腻动听的小书,也有的喜欢听单挑独说、粗犷豪放的大书。在表演过程中,说书先生往往会见缝插针,现场发挥,结合情节插进一个噱头。1948年,上海《书坛周刊》登载选票,由听众评选十大说书名家,被称为评弹界梅兰芳的严雪亭荣登榜首。

弦声叮咚江阴评弹界,严雪亭荣登榜首

弦声叮咚听说书

江阴曾经是众多评弹名家莅临演出过的著名书码头,在江南一带的评弹界颇有点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把民国以来江阴人的日常生活以顺口溜的形式编成“江阴风情”十条:一龙书场听书,二侯祠里吃茶,三星盆汤洗浴,四眼井里吊水,五云桥头撑船,陆(六)家厂里织布,戚(七)公祠里看戏,八圩港口摆渡,九华堂买绸缎,十方庵里拜忏。

上面第一条所说的到一龙书场听书,在民国年间可以说是江阴人的一个风尚,成为当时江阴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这一龙书场由钱端英于1919年开设,书场设在城内东平庙巷景公祠,因经营有方,档次高,名气响,前来听书的人十分踊跃,常常爆满。江浙沪一带的书社名家黄异庵、李伯康、李仲康等都来做过精彩演唱,给江阴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用吴侬软语表演的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俗称“说书”,听书也就是听评弹,地处吴语区域的江阴人素来喜欢听书。说书分“小书”、“大书”两种。“小书”即弹词,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一般由两个人表演,男的一袭长衫,头发锃亮,手捧三弦;女的着件旗袍,脂粉扑面,怀抱琵琶,说的大多是才子佳人之类的故事,如《珍珠塔》、《描金凤》、《白蛇传》、《三笑》、《玉蜻蜓》等。“大书”即评话,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凭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边说边演,内容以历史故事和江湖好汉传奇为主,如《三国志》、《水浒》、《英烈》、《隋唐》、《大红袍》、《七侠五义》等。江阴人有的喜欢听有说有唱、细腻动听的小书,也有的喜欢听单挑独说、粗犷豪放的大书。

在表演过程中,说书先生往往会见缝插针,现场发挥,结合情节插进一个噱头。有一回,城内百乐城书场里,说书先生说到嘉靖皇帝亲赴山东梅家庄庵堂认娘那一段,正唱到皇帝恳请母后跟他一道回京,梅妃坚决拒绝,突然间,场上一只舞台灯光坏了,接唱时,说书先生随机应变,冒出来一句:“倷看,倷勿肯回京,连电灯泡都要提抗议哉!”听众一个个被逗得捧腹大笑。还有一次,说书先生正好说到书中人物“飞起一脚”时,坐在第一排的一位女观众不小心把茶杯碰翻。说书先生灵机一动,马上接下去说:“踢翻一只茶杯。”那位观众正盯着茶杯看,说书先生紧接着又加上一句:“还好,呒不踢破。”台下的听众一齐笑了起来,都说:“噱格噱格!”每当书中的情节渐入佳境,书迷们一个个直听得如痴如醉,忘乎所以,说到发噱处,众人哄堂大笑,说到紧张处,全场鸦雀无声。直到说书先生惊堂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日请早”,书迷们这才从书当中回过神来。说书先生擅长卖关子,往往书中情节说到紧要关头便戛然而止,以吸引书客第二天接下去听。一档书一般要连续说上好多天,有的长篇甚至两个月才能说完,许多听众竟然一场都不缺席。

江阴人听书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一百三四十年前,清代同治年间,城内虹桥东面的二侯祠内就创设了书场,有座位400个,业主高莆生。最早来二侯祠书场献艺的有著名评弹家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等,此后,徐云志、杨振云、蒋月泉、朱雪琴及徐丽仙等评弹响档也都来此演唱,余音绕梁,令江阴听众百听不厌。1943年,一龙书场迁入二侯祠书场原址。

继一龙书场之后,庞德昌在北外浮桥堍开设雨香书场,顾斌经营城内良友书场。此外,城区还有兰香阁、集贤、滨江、砚春和君山留春等书场。除了城区听众外,城郊如蒲鞋桥、金童桥、山观、石牌、云亭、南闸、夏港等地的农民也结成伴,跑到城里来听书,那时候,没有公交车,为了进城听场书,远一点的要花一两个小时,步行一二十里路。有些听日夜两场书的,晚上听完书,遇到暗星夜,便打着灯笼回去,可谓乐而忘倦。

北外浮桥堍雨香书场旧址 沈俊鸿摄

当时,江阴农村集镇许多茶馆也开始附设书场,每当接到评弹艺人,便挂牌开书,一般都安排下午和晚上两场,听客一边品茶,一边听书。如华士有沁芬园、留春,青阳有程厅,周庄则有敦行楼、易风苑,祝塘有鸣九书场等,东南乡的长泾、北、顾山也都各有书场,这些乡镇书场聘请的往往也都是评弹响档。

那时候,凡有响档到哪一个书场演出,消息传出去,周围四乡八镇的书迷都会赶去。1948年,上海《书坛周刊》登载选票,由听众评选十大说书名家,被称为评弹界梅兰芳的严雪亭荣登榜首。他的高足朱一鸣曾向《严雪亭先生精神赞》一文的作者描述他从师学艺时所见到的演出盛况。那是1948年仲夏,严雪亭到江阴北镇演出,船抵北,码头上早已挤满人群,在前往下榻处经过的街路上,当地民众夹道欢迎。方圆数十里的顾山、华士、长泾等乡镇的听众纷纷赶往北,有的乘了轮船去,有的甚至租了旅馆住下听书。到了开书的那一天,宽敞的书场内挤得满满的,座无虚席,坐不着位子的,便站着听。偌大一个剧场,一天两场,二十天中竟然场场爆满并且加座。期间,连镇上的饮食业、旅馆业都特别红火,生意兴隆。那些日子,许多人家都忙着招待前来听书的亲友。北小镇,犹如过了二十天的节日。待等演出结束,严雪亭离开北,全镇群众又夹道欢送,甚至在船埠高放爆竹以示敬意,可见江阴评弹爱好者听书热情之高。

评弹在江阴很有市场,各家书场都拥有不少听众,连一些中老年妇女也成为书场里的常客。除了沦陷期间一度停业外,解放前江阴的书场虽然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但通常都能坚持营业。(www.xing528.com)

听评弹 沈俊鸿摄

说小书的演员在演出正书之前,总要加唱一段叙事或抒情的篇子,以起静场的作用,称为开篇。一些经典的弹词开篇,江阴听众耳熟能详,许多唱词都能背得出来。评弹名家蒋月泉的代表作之一《宝玉夜探》,曾风靡江浙沪,也是江阴听众十分熟悉、十分喜爱的一曲开篇:

隆冬,寒露结成冰,
月色迷朦欲断魂。
一阵阵朔风透入骨,
乌洞洞,大观园里冷清清。
贾宝玉一路花间走,
他是足步轻移,是缓缓行。

他是一盏灯一个人,
黑影耸耸更愁闷。
孤单单,独自到潇湘馆。
去看那林妹妹的病体,她可减轻。
……

那声情并茂的演唱,把多情公子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怜爱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说书先生在台上一边弹拨琵琶、弦子“隆格里格冬,隆格里格冬”,一边唱起宝玉劝慰黛玉的那六句“我劝你”时,台下的听众们无不为宝玉的一片挚爱深情所感动,一些女听众听到这里,甚至眼眶里泪光闪闪。这段精妙绝伦的开篇,艺术感染力特别强,给听众留下的印象也特别深,以至于平日里有的书迷走在路上,也会情不自禁,摇头晃脑地哼出这段开篇的头几句“隆冬……”

许多说书先生在文字上造诣不凡,他们到了江阴,往往会根据所见所闻马上创作成一段开篇,比如正好遇到民间迎神赛会,他们就会笔底生花,绘声绘色地将看到的热闹场面写入开篇。当他们演唱这些就地创作的新开篇时,听众感到特别亲切。

旧时,江阴长寿镇等地听书还有“点曲”的习惯。书场业主预先物色一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听书常客,请其在弹词曲本中点定曲目。在正书说完,收场之前,说书先生按这位听众所点曲目,再额外加唱几首,演唱之前先报出点曲者的姓名。散场后,点曲者要向说书先生支付一笔点曲费,作为对加演节目的酬劳。点曲者点的曲目,自然都是一些自己所喜爱的脍炙人口的名曲。对于场上听众来说,这天的书虽已说完,却余兴未尽,通过点曲,可以再欣赏几首精彩的曲段,实在是一件乐事。

当年,江阴地方上的一班知名人士和文人墨客,如吴汀鹭、吴达臣、章琴若、陈慕周、王希玉、章寄周、祝味三、郑志先等,也都喜欢听书,散场之后还常与那些响档作一点交流,他们的文字功底都不差,对评弹艺术也很在行,所以针对唱词和说白发表的意见很有见地。尤其是祝味三,在听每档书落排时,总要做一两首弹词开篇,供说书先生演唱。许多来江阴演出的著名评弹家都说:江阴人士听书水平比其他地方高,我们来江阴演唱,等于进考场,足证江阴人文荟萃。他们提出的修改意见,对我们帮助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这一高雅的说唱艺术依旧为江阴人所喜爱。中山公园内新建成的公园书场首场演出,便聘请了刚从香港载誉归来的唐耿良响档,盛况空前。近些年来,听书成为江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2003年市区重建的二侯祠书场开书后,常年坚持每天演出,夏港、申港、云亭等许多乡镇的老年人经常坐了公交车进城听书。

中山公园二侯祠书场 沈俊鸿摄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听上书,南闸镇由社会各方捐助,建造了一座白玉楼书场,书场全年的演出费用由该镇几家企业认捐,群众天天都能来这里免费听书。顾山镇红豆村的村民历来有听书的爱好,村里出资与江阴市评弹团长期合作,成立了红豆评弹团,每年为村民演出200多场,开演以来几乎场场爆满,除了本地听众外,连常熟张家港无锡锡山区的评弹爱好者都结伴赶到红豆村来听书。从2008年开始,祝塘镇每年在镇文化中心会议室设书场,请来市内外的评弹艺人,为群众说书,由政府买单。2009年春节,新桥镇镇政府和文化活动中心联合举办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说书活动,请老人听书,市评弹团开讲年羹尧》,费用由政府承担。还有不少乡村在老年活动室里开设书场,请来评弹演员,由村里出资,让老年人免费听书。更有不少书迷通过广播书场、电视书场,不出家门便能天天听到书。

虽然今天爱好听书的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不少年轻人还没有养成听书的兴趣,但是,在人文风雅的江阴,已经延续了那么多岁月的听书雅俗,并不会在眼前这一代终止;在讲着吴语的江阴,听书,依旧是平民生活最真切的一部分,依旧是地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叮叮咚咚的弦索声中,那悠扬动人的曲调中,将继续流淌出安逸和谐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