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街巷传来叫卖声,江阴民俗特产与市井风情

街巷传来叫卖声,江阴民俗特产与市井风情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街巷频传叫卖声生意人历来有通过叫卖招徕顾客的风习,往往几声吆喝,就把生意给招来了,故民间有“三分生意七分叫,不叫不喊不成交”之说。清代江阴学者沙张白在其传世名篇《市声说》中写到“市者,声之所聚”,这里所说的市声,自然包括了生意人充斥于市场的叫卖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叫卖声,无不折射出当地的俚俗百态,市井风情。

街巷传来叫卖声,江阴民俗特产与市井风情

街巷频传叫卖声

生意人历来有通过叫卖招徕顾客的风习,往往几声吆喝,就把生意给招来了,故民间有“三分生意七分叫,不叫不喊不成交”之说。

清代江阴学者沙张白在其传世名篇《市声说》中写到“市者,声之所聚”,这里所说的市声,自然包括了生意人充斥于市场的叫卖声。文章描绘出各种生意人的情状:

鬻百货于市者,类为曼声高呼,夸所挟以求售。肩任担负,络绎孔道,至于穷墟僻巷,无所不到。传呼之声相闻,盖不知几千万人也!祁寒暑雨,莫不自晨迄暮,不肯少休,抗喉而疾呼,以求济其旦夕之欲耳!

在沙张白的笔下,无论是设摊“鬻百货”的坐商,或者是“肩任担负”、串行于“穷墟僻巷”的行商,无不通过“曼声高呼”、“抗喉而疾呼”的叫卖而招徕顾客。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商贩“吟叫百端”的记载,这说明叫卖在宋代已盛行。光绪年间闲园菊叟所著《燕市货声》、现代戏剧艺术家翁偶虹的著作《北京话旧》,都对叫卖声作过生动的描述。

叫卖大致可分为坐堂叫卖和走街叫卖两大类,其用语大多采用方言,乡俗乡音,百姓听了觉得亲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叫卖声,无不折射出当地的俚俗百态,市井风情。

坐堂叫卖是固定在一个经营地点边叫边卖。江阴街市上的许多商店逢到换季、打折的时候,将商品放在大门口出售,为吸引过往顾客,商家往往便大声叫卖起来:“换季大甩卖,买两送一!”“机会难得大削价,一百九卖九十九!”一些饭店、小吃店,冬春卖拖炉饼的季节,以及平时卖生煎馒头时,习惯将炉子、锅子移到店堂门口,朝着街面,边煎边卖,同时将锅子敲得当当响,这是用器具发出的声音代替人声吆喝来招徕顾客,也属于叫卖的一种;坐堂叫卖更普遍的是在江阴各乡镇的节场上,许多摊位同时发出各种各样的叫卖声,摊主们有的手持扩音喇叭,有的站在凳子上,使出浑身解数,用各种幽默、动听的语句大声叫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心动不如行动!”震耳欲聋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把顾客引逗得心头痒痒的,欲行又止,非买不可。(www.xing528.com)

走街叫卖与坐堂叫卖相比,行当更多,除了出售货物的,还有修理服务的,收购废品的,他们挑着担子,推着车子,背着篓子,走街串巷,流动吆喝。各个行当自有本行当约定俗成的吆喝语,有的拖腔很长,有的忽高忽低,此起彼伏、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构成了繁华喧闹的市声。人们并不感到聒噪,相反却由此在家门口就能修理家中损坏的物品或者买到所需要的东西而感到方便。

过去,每到酷暑高温季节,到处可以听到“棒冰吃——棒冰!”的叫卖声。江阴人所说的“棒冰”,北方人称之为“冰棍儿”,卖棒冰者一边叫,一边用棒冰大小的木块,将身上背的棒冰箱敲得“嘭嘭”响;到了夏日傍晚时分,在江阴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些卖蟛蜞螯的乡村汉子,赤着脚,背着竹篓,拖长着声调大声吆喝:“蟛蜞螯——”,那声音显得粗犷洪亮,中气十足;在幽静的夜晚,路灯闪耀下的街头,或是小巷深处,则常常会响起“笃笃笃”的竹梆敲击声,紧跟着,便传出笃悠悠的叫卖声:“卖糖粥——”那声音像糖粥那样软糯,悦耳动听;随着一声悠长的“豆腐花——”叫卖声,食客应声而至,带有风炉的豆腐花担子歇了下来,担主从热腾腾的桶锅里舀出一碗碗嫩滑的豆腐花,又手脚麻利地加入葱花、酱麻油、虾皮和紫菜。此外,街巷里还时常传出“爆——炒米!”“甜酒酿——吃!”“五香——茶叶蛋!”以及卖汤团、圆子、小馄饨的吆喝声。

除了出售点心、水产、货物的叫卖声外,更多的吆喝声来自形形色色的加工修旧者,有些吆喝声的末尾还带有一个语助词“伐”,这是一种充满企盼的语气,同时也相当于委婉的询问。春夏之季,那些修棕棚者身背一束棕麻及修理工具,穿街走弄,有的喊:“棕棚修——修棕棚!”也有的喊:“阿有坏格棕棚修伐!”修伞者则肩背一工具包,到处叫喊:“阳伞——雨伞修!”磨刀匠通常身扎粗布腰裙,肩扛一张四腿长形板凳,凳子两头各有粗细磨刀石一块,凳边挂有水桶、小刷、拭刀布,一会儿喊:“削刀磨剪刀!”一会儿喊:“磨剪刀——镪菜刀!”修胶鞋者肩背一小木箱,箱内装有橡胶水、砂皮、旧胶皮,他们吆喝的是“有坏套鞋修伐!”箍桶匠则高声喊:“箍桶——”他们能够修理水桶、米桶、饭桶、马桶等各种木桶,其中修马桶的生意居多,大多数需要换箍。此外,还能听到“补锅——子!”、“补碗——”、“补席——”等吆喝声。

市面上也有一些行当,不用直着嗓子吆喝,而是靠发出一种特定的声响来招揽生意,实际上这也同样起着吆喝的作用,只不过这种“吆喝”不是从嘴巴里发出来而已。一种是货郎担,两头挑着的小玻璃柜里,装着一般人家日常用的针线、纽扣、宽紧带、雪花膏花露水、生发油等小百货以及一些孩童玩具,货郎肩挑担子,一边踱着慢步,一边将手中的拨浪鼓摇得“咚咚”响,那些要购买小百货的女人听到这拨浪鼓声,赶紧走出家门迎了上去;还有一种是铜匠担,一头挑着的抽斗式组合小柜装着榔头、钳子、锉刀等各种小工具,另一头挑着一只熔铜的坩埚以及一些零星旧铜材、煤炭等物。担子上头的横档上各挂着一串长约十厘米、宽约三四厘米的铜片。铜匠师傅行走时,随着担子有节奏的上下颠动,铜片互相撞击,发出“嚓啷嚓啷”的声音,人们远远听到这声音,便知道铜匠来了。

旧时,在江阴街头,经常能看到一些废品收购者,大多为五六十岁的老者,他们挑着一副糖担,穿街走村,沿途吆喝,收的是破布头、旧棉絮、破铜烂铁等废品,孩子们围着换麦芽糖吃,妇女们则大多换缝衣针。这些收旧者一路吆喝:“换糖换引线!”有的一边吆喝,一边还吹起笛子,或敲起小镗锣,以招徕换旧者。收旧者吆喝的引线即缝衣针,上面穿线的洞眼宛若一只眼睛,所以江阴人又将引线叫做“眼线”。

如今,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随着行业的兴衰,老一辈所熟悉的传统叫卖声大多已经听不到了,而“甜酒酿——吃!”、“爆——炒米!”等叫卖声偶尔还能听到。与此同时,“收旧电脑、旧彩电、旧冰箱、旧音箱!”“修煤气灶、电饭煲!”“洗油烟机!”等一些现代版的吆喝声则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应运而生。吆喝的方式也现代化了,过去,全凭叫卖者拉开了嗓门,就像沙张白所写的那样“曼声高呼”、“抗喉而疾呼”来招徕顾客。而今,预先用录音机将吆喝声录下音,到时候按下开关,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播放,既省力,效果又好。叫卖人所采用的交通方式同样现代化了,从前,小商小贩、收旧货者都是肩挑担子,徒步叫卖,现在则换成了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一笔生意做完,“噗噗噗——”一溜烟赶往下一站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