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蜡宴敬五圣
旧时,江阴农村旷野间以及一些岔道口,到处可以看到许多不满三尺高的小瓦屋,人们把它叫做“五圣庙”,也称“五圣堂”。
传说这“五圣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起建造的。当年,朱元璋登上皇位后,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那些为他打天下阵亡的士兵,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无处栖身,朱元璋十分伤感,让他们五人一排,当场点名,答应为他们每五人合造一座庙,享受百姓祭祀。第二天,朱元璋下旨建造“五人庙”,经办的官员问他造多高,他盘算那么多阵亡士兵,要造好多庙,这笔开支不得了,于是回答:“造一箭之高。”后来,人们把“五人庙”传成了“五圣庙”。
这“五圣庙”又矮又小,里面并没有塑像,有的在内壁画着“五圣”神像。人们去祭祀时,只能在庙外烧香。
金武祥在《祈五圣》一诗中写道:
丰穰田事说今年,合祀诸神索飨虔。
堪笑乡人祈五圣,蜡筵历久混茶筵。
诗后有这样一段跋文:“乡人多于委巷荒墟建矮屋,绘五神像,祀之,谓之五圣。每年腊月,刲豕致祭,曰茶筵。”
从金武祥的这首诗和跋文看,为祭祀五圣而举行的茶筵与传统的蜡(读作“炸”)筵掺和在了一起。
过去,江阴农村,尤其是澄西地区,腊月里有举行“蜡筵”,向“五圣”许愿的风俗。据《璜土镇志》记载:“蜡筵是宴请‘五圣’保佑平安。为病愈而许的叫‘晦筵’,为交好运而许的叫‘喜筵’。”许程在《蜡宴琐记》一文中也写道:“农家一般因两种原因才起意蜡宴的,或是因为近年来家运亨通,或是独子、长子结婚,酬谢祖宗和神明庇佑之功的,称为‘喜宴’;以前,由于因故、因病而向祖宗或菩萨许过心愿,眼下灾难已过,必须还愿而蜡宴的,称为‘许宴’。”
金武祥曾作《蜡筵》一诗:
饯腊迎春闹管弦,篝车同喜庆丰年。
比邻昨夜分红柬,知是明朝作蜡筵。
从诗中看,迎春祭神庆丰年的蜡筵场面十分热闹、欢乐。作者还在诗后加一说明:“蜡筵祭神必宴邻里。”可见这一祭神活动主家必须与乡邻同喜同庆。
蜡筵在旧时代曾经风行一时,那时候,人们把未来的命运和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五圣”身上,如今知道这一旧俗的人已不多了。从小生活在澄西地区的许程,多次亲身经历过蜡筵,对于这一旧俗印象清晰,据他文章中介绍,蜡筵的程式十分繁琐,整个过程从头天上午到次日黎明,要持续一天一夜。在这段时间里,数十桌人要吃两顿饭、两顿面、两道汤,外加糕团,主家的花费相当大。
打算蜡筵的人家,预先请一位算命瞎子或者道士,让他选定腊月里的一个吉日。日期确定后,便向亲朋好友发出请柬,也有的人家图省力,只口头邀请,不发书面帖子,被邀请者也不必送贺礼。(www.xing528.com)
在这之前,早在秋谷登场后,主家便要酿现成数百斤老白酒。到了临近摆宴的那几天,先要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有的人家还特地把墙壁粉刷一下。然后,蒸糕,做团子,宰杀猪、羊、鸡、鸭。由于桌数多,蜡筵用的桌椅碗盏都要预先落实好,香烛钱纸一应准备齐全。此外,还要雇请道士和民间小乐队六苏班。六苏班一般由六人组成,自备板鼓、胡琴、唢呐等乐器,只唱不演,唱腔以京剧、昆曲为主,遇到婚丧喜庆或祭神拜佛,都要被请去热闹场面。
到了举行蜡筵的那一天,上午先要祭祖,以猪头三牲为主要供品。有些大户人家为了表示对祖宗虔诚,把整猪整羊摆上供桌,再加鸡鸭鱼及其他荤素菜肴,一张八仙桌放不下,主家就在正厅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作供桌。供品上齐后,点上香烛,先由一家之主向祖宗敬上酒,然后一家人依次跪拜,焚烧钱纸。
中午,来客被安排吃面,一般为素面,每桌摆上三四大碟下面菜。也有人家除了素菜,外加一盆篦箕大块肉,称为大肉面。
傍晚,主家招呼来客落座,开始吃“年夜饭”。其实,年三十尚未到,主家举办蜡筵是为祖宗和神灵提前过年,所以这顿饭也就被称之为“年夜饭”。“年夜饭”不分对象,除了主家邀请的亲戚、朋友、邻里外,其他未被邀请的人都可以入席,哪怕是乞丐讨饭路过这里,坐上去吃,主家也不会驱赶。
在蜡筵整个过程中,“年夜饭”算得上是一幕重头戏。门前场上摆满了饭桌,有的人家还特地搭起帐篷,场面十分壮观。虽然菜肴并不丰盛,每桌仅有八大碗鱼肉蔬菜,但这么多人难得聚在一起,倒也吃得高高兴兴,热闹非凡。有的人家场上摆不下数十桌,主家便安排分批吃,一拨吃罢,再上一拨。
等到“年夜饭”全部吃停当,便轮到道士们和六苏班登场了。此时的场景,许程在《蜡宴琐记》中是这样描写的:
道士们在家里一角搭起幡台,诵经念佛。六苏班在另一角敲锣打鼓。家人和客人均可以随意点戏,什么《龙凤呈祥》、《平贵回窑》、《苏三起解》。如没有人点,乐苏班即随意选唱。客人也可以随便坐,也可以拉几捆稻草铺在地上躺下来听戏的。
到了晚上七八点钟,主人就要去旷野,将蜡筵宴请的主角“五圣”迎回家,道士们和六苏班随同前往。一行人来到一箭高的“五圣堂”前,恭恭敬敬地举行迎请仪式。道士们念念有词,向“五圣”祷告,六苏班在一旁吹吹打打,主人则十分虔诚地朝着“五圣堂”作揖、化钱纸。
“五圣”请到家之后,主人又要忙着焚香点烛,安排祭供。然后,招呼客人们入席,吃“上寿面”。有的客人“年夜饭”下肚还没有消化,不想吃“上寿面”,主家也就听便。此时,祭祀“五圣”的供桌上香烟缭绕,道士们高声诵经,六苏班吹奏着各种乐曲。
晚上十点钟左右,主家将蒸熟的糕团端了出来,供客人们品尝,也有的邻居带上一些回家,供家人享用。午夜十二点钟左右,两道汤又上来了,先是粉丝汤,接着是撒上大蒜花的鸡鸭血汤,血汤里还有百页油坯丝。尽管味道不错,但已经熬了半夜的来客大多数已没有胃口,于是,稍微喝上一点便放下了碗。
这时,“五圣”桌上的祭供也已停当,主人领着原班人马,沿着原先的路线,在乐曲声和诵经声中,将“吃饱喝足”的“五圣”送回“五圣堂”。
黎明时分,吃罢“散宴饭”,蜡筵仪式便告结束。
此俗名义上是宴请祖宗和“五圣”,实质上是参加者从头吃到底,肚子撑得鼓鼓的,一夜熬下来,筋疲力尽,几天没有威光。主家虽说更加疲乏,且又花费了那么多费用,精神上却是满足的,在“五圣”面前许了愿,对客人又招待得那么周全,来年就等着交好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