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赛会祈吉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中的这两句诗,描绘出南朝时寺庙遍布吴中的景象。地处吴中的江阴,历史上宗教兴盛,据《江阴市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境内有大小寺庵352座,另有大小道教庙观288座。
当年,江阴民间除了盛大的庙会节场外,还经常举行大规模的迎神赛会活动。《泾里志》所载赵锡廉《赛会行》一诗,描绘出清代江阴长泾地区的赛会盛况:
天子观风自南国,蠲租减赋民力息。
闾阎歌舞贺升平,赛会迎神求报德。
鼓声阗阗杂管弦,五色照眼旌旗鲜。
济济威仪见秦汉,峨峨台阁含云烟。
更有多金好事者,既卜其昼复卜夜。
暮春燃遍上元灯,达旦笙歌不肯罢。
萃聚来观动数千,摩肩惟恐脚不前。
男女随行莫相避,填街塞巷尽游戏。
……
赛会是民间以庙内菩萨出巡名义举行的民俗活动,同时也是规模宏大的民间艺术巡游,在清末民初尤为风行,这一习俗寄托着旧时百姓祈祥压邪、消灾驱瘟的愿望。据江阴《利港镇志》记载:“如虫灾严重,抬猛将菩萨出巡;疾病流行,抬城隍菩萨出巡;久旱不雨,抬龙王菩萨出巡等等。”
江阴民间奉祀的猛将菩萨即宋代名将刘锜,他在督师江淮期间灭蝗保禾,有功于民,死后被皇帝封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清代雍正年间,江阴南外驻节亭建有刘猛将军庙,并在葫桥、花山、萧岐、双牌、三官诸处建行宫,光绪年间,云亭、青旸、顾山等地肖像祀之。
“城隍”一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人们所奉祀的城隍神,则是历史上为国家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或造福地方的廉吏贤哲。昔日江阴不仅城区有城隍庙,各个乡镇也都建有城隍庙。据《青阳镇志》记载,青阳镇境内曾经有过3座城隍庙,南沿河中段的县城隍庙,初建于清乾隆六年,传说奉祀西汉名将纪信;东街梢的都城隍庙,始建于清初,传说奉祀明代清官海瑞;花南村还有一座朝北城隍庙,约建于明末,所祀城隍失考。在旧时人们心目中,城隍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
在我国民间的神话传说中,龙王是掌管雨水之神。古代,祈求龙王降雨润苗是关系到能否五谷丰登的头等大事,所以旧时各地农村都有龙王庙。据邑志记载,宋代天圣年间,太学博士范宗古担任江阴军知军,曾在由里山建了一座龙王庙。此外,夏港、利港、申港、蔡港以及县城北外东岳殿侧等处都曾建有龙王庙。
每当虫灾、疫情、旱灾发生,猛将庙、城隍庙、龙王庙里的菩萨,就会被人们抬出来巡游,以求凭借菩萨的威势消弭灾害。
除了那些突发性的赛会外,在江阴民间,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人们也要举行一些迎神赛会活动,以感恩菩萨。在他们看来,五谷丰登、阖家平安都是那些神灵护佑的结果。
赛会在城区、华士、周庄以及西乡西石桥、利港等地也称“出会”,在江阴东乡顾山一带被叫做“起会”,在城南青阳等地则被名之为“行会”。
正常年景的迎神赛会对象并不局限于猛将、城隍、龙王三菩萨,其他庙里的菩萨同样可以享受到赛会的待遇,有些地方的赛会日期则是相对固定的。如农历三月十三周庄东墩猛将堂、东街城隍庙出会,农历三月十五山观香山各路菩萨出会,农历三月廿七、廿八顾山城隍起会,农历四月初八青阳英济王庙行会,农历四月十五、十六,陆家桥河西痘司堂余召、余吉两老爷出会。这一类赛会活动,比起那些突发性的菩萨出巡规模更大,由于参与者心情好,兴致高,所以也就更加热闹。
赛会大多由寺庙所在地一些较有声望的施主发起,推举出“会首”,也就是主持人,对于不定期的赛会则需择定具体日期,有的1至2天,一般3至5天。赛会的队伍由会首统一组织,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人。所有花费由参加赛会的各个村庄分摊,不论多寡,各家各户都要承担。
到了赛会的那一天,队伍在会首指定的地点集结。有的地方先要给菩萨更换新袍,接受祭祀。等到各村会班全部到齐,便由全副仪仗打头,浩浩荡荡出发,按照预先确定的路线巡游,凡是出钱的村子都必须行遍,不能漏过。(www.xing528.com)
此时,庙宇门口、镇上街道两旁、弄堂口以及沿途经过的地方,早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人们像过节似的兴高采烈,女人们穿上平时舍不得穿的盛装艳服,小孩子钻在最前列,巡游的队伍刚露头,他们就激动得直喊起来:“来了,来了!”
张耀宗在《顾山镇纪略》卷七“风俗”篇中介绍,顾山城隍起会有日会和夜会两种。“届期,镇村各善男信女纷纷到城隍庙献钱粮。所谓钱粮,实为一种纸马。待钱粮集中后,由指定的脚班扛送到东岳殿,谓之解粮。”对于起会的队伍阵容,文章中是这样记述的:
前头敲锣,马头鼓手前导,“肃静”、“回避”虎头牌开路,接着是大纛旗,后随一人手托城隍大印,再后是城隍菩萨的扛轿。开花面手执木棍、荡签、竹板的衙役三班紧随。另有伤司手执钢叉,上戳鸡头,保护钱粮扛头跟后,最后是扛头、看轿和亭伞。有的年份还有高跷长脚八仙和洋八弹乐队。扛头有蚌壳仙人、仙女散花、龙船、灯船及荡划船等。大件扛头都以一本戏的片断镜头装饰而成,如水漫金山等。孙氏祖遗黄杨木精雕细镂而成的犀牛赶水,装在扛头上的这个犀牛赶水,随扛头行进中灵活转动,吸引了群众的赞赏。孙氏后裔还用全是以孔雀翎缀成的一顶孔雀伞和青色玉伞(为青绸面上绣祖上官衔玉字伞),这两顶最为珍贵的伞作为解粮队伍的压轴之物,使庙会增色尤多。夜会时扛头还有甩火球开路,闪闪火球之光,使人眼花缭乱,尤其孩童欣喜不已。
从清代江阴举人沈琳所作《赛会》诗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民间赛会的热闹气氛:
江滨二三月,麦短犹未花。
愚民好游戏,赛会争喧哗。
或为城隍或土地,卑者称官尊者帝。
金冠玉带何辉煌,其神难以十百计。
炮声一震神出巡,鼓吹前导旌旗陈。
槐街歘聚千人市,柳陌平飞十丈尘。
锦马珠鞍日光耀,市儿骑出夸年少。
抬阁轮车件件精,长人木脚尤堪笑。
……
民国江阴诗人徐搢珊的《云亭灯市竹枝词》同样将赛会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
出会 张洪摄
迎神赛会古遗风,结彩悬灯处处同。惟有云亭称第一,晚来灯火满街红。锣鼓声来肃静牌,旂分龙虎两边排。乡民簇拥泥神至,行过南街上北街。……
据《西石桥镇志》所载,在江阴西乡的出会队伍中,“旗伞有各色绣龙旗、万民伞、飘伞;武术有三节棍、舞马叉、甩流星、舞单刀大刀、老虎板凳、烧手香等;民间艺术有舞龙灯、调狮子、走高跷、掮云车、荡湖船、蚌壳精、提花篮等;各种乐队有大铜锣、锣鼓队、八音班等。尤其是三宝村的走高跷、程家丹的八音班较为有名。出会队伍每到一村,边唱,边表演,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派庄严、欢快、热闹景象”。
菩萨巡行到各村时,各村早就在村头设下香案,安排专人跪接,举行路祭。每到夜晚,在菩萨停驻地扎起灯棚,摆上猪头、鸡、鱼三牲及各色干果,焚香点烛,化纸钱,供奉菩萨过夜。人们纷纷具香烛上供,向菩萨磕头祷告,祈求降福,来自四邻八村的善男信女陪伴在菩萨前,诵经念佛,称之为“坐夜”。现场香烟缭绕,灯火通明,诵经声如排浪一阵高过一阵。
在赛会举行的三五天里,家家户户扎灯结彩,镇区街头巷尾挂满各色彩灯,争奇斗艳,琳琅满目。入夜,一片光耀,亮如白昼,观灯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有的地方当地士绅出面筹集资金,邀来戏班子,在空旷处搭起戏台,连演数天,更吸引了周边民众前来看戏。
张耀宗在文章中写到,当年,顾山城隍菩萨起会,“彩灯、扛头和看轿,都是附近集镇出会所望尘莫及的。因此,远近各村镇的人们都要来看会。甚至连锡虞城里的人也要来观看,街道拥塞行人,河里停泊的船只有一里之遥。所以,街上饮食店莫不利市三倍,生意日夜兴隆”。
不过,当年迎神赛会的大量花费,对于穷苦百姓来说则是雪上加霜,难怪《赛会行》的作者在诗中感慨道:“富家客至罗酒肴,贫家客至典春袍。两日千金供一笑,不知凶荒之地哀嗷嗷。”沈琳也在《赛会》诗中发出叹息:“就中舆从矜新衣,一衣可救十家饥。只愁会短旁人说,那顾钱空生计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