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灶暗房农家屋
胡山源晚年说过,他的长篇小说《罔两》完全是对老家生活情景的记忆和记述。小说以20世纪上半叶江阴农村为背景,农民黄板老四是书中的主人公。书的开头部分对主人公居屋的描述甚为翔实:
黄板从场心转身,走入了两个侧厢房的中间。这两个侧厢房都是麦秆盖着的屋顶,东西对峙着,中间相隔约七八尺地……
和这两个厢房中间的路相连接着的,是一个墙门。但这个墙门早已破败不堪,东面是一垛墙,西面是另一个瓦厢房的山墙前边,上面并没有门框,仅仅只有门的形式,并没有门的实体。
墙门之内是一个天井,有两间正屋那样阔,两个侧厢那样长。正屋本有三间,西面的一间就接着两间盖瓦的厢房,而这两间厢房就占去了全部天井应有地位的三分之一。
……
西面和东面都是闼门,东面平常只吊起半截,而西面则因住在西面的人家出入之便,其下截是取去的。
……
桌子放在中央,北面靠着泥墙,这墙,将这中间隔成了前后两小间。前间短些,是工作和起居室;后间长些,先是卧室,后是杂物的堆所。泥墙上面紧接着一个阁楼。
……
灶间是全宅东间的最后一段,宅的前面是泥墙隔成的另外一间卧室,这两段正占东间的后一半,东间的前一半也由泥墙隔着……
解放前,江阴乡间普通农家住房大多为平屋,或以青砖砌墙,或以土基(砖形土块)垒墙,也有以芦笆涂泥为墙。即使砖墙,也多为单壁,还有的外墙为砖墙,内墙与《罔两》中黄板老四家一样为泥墙。屋顶或以本瓦冷摊,或以稻草覆盖,下面承以芦席及椽,也有的就像黄板家的侧厢房,屋顶是用麦秆盖的。房屋一般建于地势高爽、背风朝阳处。
农宅习惯以奇数布置,三、五、七间加院堂,也就是侧厢屋。一般为6米深,3米阔,檐高3米,一门一闼,闼是一种上半截可以撑起,下半截可以取去的门,旧时江阴农村常见,黄板老四家就是这样的闼门。窗上一般多用木栅,屋内明宽暗窄,亮灶黑房,即灶间要亮,房间要暗,卧室仅一明瓦天窗,民间有“亮灶发禄,暗房聚财”之说。其实,灶间亮一些,有利于早起做饭,可以节省灯油;房间暗一点,符合富不露财的传统。家中房间如为三开间,必有一间作柴间和猪、羊舍。中间多直通后门,也有像黄板家那样,用泥墙或单壁隔开作卧室,称为“双弄”。(www.xing528.com)
灶间 陈宝金摄
澄西一带,一般农户以高“丈三六”、宽4米的“七步”瓦房为主,墙为土基或砖灌斗砌。沿江农民因过去经常倒堤破圩,所以多数为茅草房,长五步,高约4米,阔约5米。就地取材,以毛竹为梁,竹子为椽,芦菲、芦笆隔墙,盖以麦秸、稻草,俗称“空心椽子线香瓦”,草顶易烂,常漏雨,三年换两头。但多为独家单户,不相毗连,前后均为小溪,间以花卉绿树,颇有风光。
云亭绮山、南闸观山一带,则就山凿石,不用砂浆,垒叠为承重墙。
乡区大户人家住宅,多为斗拱式、抬梁式砖木结构,清水墙或石灰粉刷,黛瓦屋面,一进或多进,石库门,圈以院墙。
江阴有些住宅的大门边,尤其是农村一些房舍的外墙旁,常可看到竖着一块尺把高的小石碑,上面刻着“石敢当”三个字。还有一些居屋的大门正中部位,镶嵌着一面小镜子,俗称“照妖镜”。这是江阴民间居住与建筑的传统旧俗,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辟邪求吉保太平。
从史料看,关于石敢当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急就篇》。《通俗编·居处》引《继古丛编》云:“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本《急就篇》也。”《墨庄漫录》也有唐代大历五年“石敢当”刻石之记载。
“敢当”,即所当无敌之意。相传古代有一位姓石的猛将,威猛无比,天下无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后人便将他的姓氏刻在石上,立于街衢道口,用以驱逐鬼怪,禁压不祥。还有的在“石敢当”前再加“泰山”二字,刻成“泰山石敢当”。这“泰山”相传为神,掌人间之生死,能保佑民间太平安定,百业昌盛,人丁兴旺,故将其与“石敢当”合在一起,民间认为辟邪求吉的效果会更好。此俗唐宋以来盛行,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传。
按照旧俗,正门朝着人家屋角或正对桥梁、街衢、巷口均不吉利,称之为“恶向”,立了“石敢当”碑作为镇宅石之后,便能趋吉避邪。有的地方还要在“石敢当”的字上加刻虎头或八卦之类的图案,以为可驱鬼除煞。
在门楣上镶嵌的照妖镜,有小圆镜,也有方镜或菱形镜,俗信此镜可使鬼魅显现原形,镶镜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驱鬼怪,镇妖邪,保平安。
著名作家孙犁在《住房的故事》一文中写道:“人之一生,除去吃饭,恐怕就是住房最为重要了。在旧日农村,当父母的,勤劳一生,如果不能为子孙盖下几间住房,那是会死不瞑目的。”旧时,江阴的农民辛勤劳作一辈子,稍有节余,除了购置田产外,就是如孙犁先生所说,盖几间房屋留给子孙。但是,仍有不少人家盖不起像样的房子,至解放前夕,多数农民仍住低矮、狭窄、潮湿的平房,两代或三代人挤住一屋,还有不少农民鸠居于庙宇祠堂,或以简陋茅棚聊避风雨。
解放后,土改中分到了土地,不少农民开始新建翻建平房。1960年至1962年,农民建房基本停顿。20世纪70年代起提倡统一规划建设新农村,多为一厅三间的朝南平房,85砖,空斗山墙,水泥桁条,望砖瓦面,前后有玻璃窗,3.65米开间,檐高3.5米,前三后四的七架头,式样类同,并把“屋有三间,猪舍分开,上有望板,下有地板,前有出晒,后有河滩”作为追求目标。进入80年代,农村出现新的建房热,平房统统翻建楼房,居住面积大多超过城区一般民居。
21世纪农民住宅 沈俊鸿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