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阴特产:头顶晨星吃早茶

江阴特产:头顶晨星吃早茶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头顶晨星吃早茶喝茶在江阴被叫做“吃茶”,江阴人向来有吃早茶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五更天起身,漱洗完毕,星星还在天空中闪烁,就踱着步上茶馆了。龙园有书座兼茶座三百多席,每天清晨起供应早茶,下午和晚间各开一场书。茶客们清晨就要来吃早茶,老虎灶的烧水师傅一大早就要起身,把水烧开。在江阴城里,以往每天清晨开市最早、最热闹的店面同样是茶馆。

江阴特产:头顶晨星吃早茶

头顶晨星早茶

喝茶在江阴被叫做“吃茶”,江阴人向来有吃早茶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五更天起身,漱洗完毕,星星还在天空中闪烁,就踱着步上茶馆了。

乡村老茶馆 陈宝金摄

《泾水流韵》中有一篇徐国良撰写的《龙园茶馆》,此文对长泾地区的茶客们吃早茶的情景有这样一段描写:

每天鸡叫三遍后,长泾周围各村的茶客肩背长夹篮,手提桅灯,星星点点,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开始向长泾集镇靠拢,最后集中到龙园吃早茶。跑堂伙计待茶客陆陆续续到席,便手提长嘴铜壶,按次序为茶客冲开水。别看那茶壶内壁茶垢发黑,可都是正宗紫砂壶,越泡越香。茶叶为散装滇红,价格高一点的有“大红袍”。每个茶客会意地把茶壶盖打开,伙计的壶嘴离茶壶一尺开外,顺手一扬,热腾腾的开水就注满客人茶壶,不会嫌少,不会溢出,壶外滴水不漏,这是跑堂伙计的绝技。冲泡片刻,香气四溢,呷一口,眼目清亮,沁人肺腑。

这里写到的龙园,是长泾镇上的一家老书场兼茶馆,位于北街原夏氏宗祠内,始创于清代末年。龙园有书座兼茶座三百多席,每天清晨起供应早茶,下午和晚间各开一场书。这里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客盈门,算得上是当年长泾街上的一个热闹场所。

江阴吃早茶的人多,茶馆业也就特别兴旺,各乡各镇,大大小小的茶馆可不少,多的有十余家,少的也有三五家。被称为“小无锡”的青阳镇,抗战前一年有茶馆15家,其中坐落在中新桥的福星茶楼最著名,建筑也颇具特色,沿桥拔起的四层木结构大楼,当地人称其为“桥楼”。茶楼的底层在桥下,大门则开在二楼,茶客从桥面出入,层层走廊环接,站在最高层凭栏四眺,全镇景色一览无余。福星茶楼开业于1924年,内设茶室3个,每天接待茶客约500人,此楼于1937年日军入侵时毁于战火。旧时华士镇上也有茶馆十多家,稍有名气的有东方、长乐、雅齐、三星

自称“浮生江乡八十多个春秋”的薛品源是塘头桥人,他在回忆录《江乡忆志·百口衙门》中,写到了旧时塘头桥街上的茶馆:

江乡人喻茶馆是“百口衙门”。其意思是指茶馆内茶客甚多,道尽古往今来轶事新闻,并且广加评议,七嘴八舌,说三道四,指名道姓毫无忌讳,不留余地,有所褒贬。

解放前,小镇塘头桥一条不足百米的小街上茶馆最多时达七家,其中三家最为兴旺。三家茶馆分别是“源泉”、“涌泉”、“醒民”。“源泉”开设最早,时间也最长,茶客构成为各方面人士,生意买卖,公务协商,纠纷排解等都在这儿进行。“涌泉”略迟于“源泉”,茶客以江乡中种田耕桑人为主,他们上街置办家用物品后,进店喝茶小憩,闲话家常及年景。“醒民”为江乡路歧村人开设。顾名思义,茶客均是当时江乡所谓有地位的人士,也就是方言所言“说得着”的人。“醒民”一度兴旺,下午亦有市面。

当年在茶馆内,茶客似乎有个固定的座位。不同性格和品性的人自然而合,一人一壶一盅,围桌长饮,一杆长烟“枪”轮番转辗吸烟,在吐雾吞云之间,高声阔议。

江阴还有一种露天小茶店,开设在村口头、大路旁或风景秀丽之处。大树下,竹林边,一架茅草天棚,三两张小方桌,显得古朴而又典雅。路人游客经过,尤其是夏日里,茅草棚下坐一坐,歇歇脚,喝上一碗香喷喷的大麦茶,与店主聊上几句,既可休息、消渴,又可观览周围的乡野风光。茶店虽简陋,倒也独具情趣,颇为茶客所赏。

江阴各乡镇的茶馆,凡大一点的都像长泾龙园那样,既是茶馆,又是书场。这类茶馆下午要作书场,所以只卖早茶,上午结束。专一的茶馆,不兼书场,除了卖早茶,还卖下午茶。来茶馆吃早茶的茶客,一般都是熟客,以周围闲适的老年人居多,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几乎天天都要来报到。他们在这里一边吃茶,一边聊天,张家长,李家短,哪个村子里请来了戏班子,哪个地方出了一桩离奇案子,哪个朝代的忠臣被奸臣害了,哪个国家刮了一场龙卷风,古今中外,无所不谈。早茶吃罢聊罢之后,再到小吃店里吃上一碗阳春面,或一碟小笼包子,也有的来一副大饼油条或一卷蒸饭,舍不得多花钱的,则回家吃早饭。

茶馆里总是坐得满满的,尤其是上午七八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光景,店堂里更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除了一班老年人,旧时那些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有闲人士,也是茶馆的常客。在茶馆里,经常有一些卖炒货的,手臂弯里挽一只椭圆形的竹篮,篮口宽大,里面装着瓜子、花生等,在店堂里来回兜售。不时有茶客买上一包,茶水啜啜,瓜子、花生剥剥,悠闲得很。茶馆也是交易场所,一班米商、布商等商界人物往往把洽谈生意的地点选择在茶馆,这里气氛热络,坐下来先泡壶茶,一边品茗,一边谈交易。(www.xing528.com)

老茶客 张洪摄

茶馆里泡茶的开水一般都由老虎灶供应。老虎灶以其形状而得名,因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仿佛一只张开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根粗大的烟囱管,顺墙而上穿出屋顶,就像老虎翘起的尾巴。传统的老虎灶其实就是烧水的大灶台,灶面置有三只烧水锅,三只锅中央有一加燃料的孔,原先的老虎灶烧的是砻糠,后来改烧煤,加料时打开孔上的铁盖,装上漏斗,将砻糠或煤倒进去,用一根长长的铁钎捅一下,火“呼呼”地直窜,便把铁盖盖上。灶后部的大铁锅上面接着两尺来高的杉木桶,称为“积锅”,用来存水。老虎灶的开水除了茶馆用来泡茶外,还供应给附近的居民生活用。

茶客们清晨就要来吃早茶,老虎灶的烧水师傅一大早就要起身,把水烧开。吴志云所著《梦韵影痕》一书中有一篇《老街的老虎灶》,文中写到的阿贵老伯,便是当年江阴桐岐小镇上老虎灶的烧水师傅,但他同时又兼着小茶馆跑堂伙计的角色:

当小镇老街的人们还在酣睡的时辰,老虎灶就被阿贵老伯捅“醒”了。呼呼拉响的风箱把煤火吹得旺旺,盖住灶眼的铁板被炉火灼得红红;呈三角形砌置的汤罐水煮沸沸,盛开水的大积锅内热浪滚滚。最先来喝早茶的茶客,几乎都是披着晨星到来的,他们与阿贵伯道一声早安,便落坐在固定的座位,端详着桌上那一溜摆放着的属于自己“专用”的紫砂茶壶。这时,阿贵伯便提着盛满开水的大铜吊子,洒下今朝茶馆的第一壶早茶。须臾,第二拨、第三拨茶客络绎而至,照例是问安、落座、取壶、注水,整个茶馆便沉浸在氤氲的蒸气、浓烈的茶香和滋滋的啜茶声中。茶馆的早茶,抑或是小镇早晨最为充满鲜活人气的一幕了。

在江阴城里,以往每天清晨开市最早、最热闹的店面同样是茶馆。据《江阴市志》记载,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江阴城区的茶社多达16家,其中清同治四年(1865)开业于北门外后街的滨江楼茶社,是江阴最早的茶馆,由北门人何锦泰独资经营,一百多年间,子孙相传,历经五代。茶社临河枕水,地处黄田港东岸,初开时仅平房三间,随着营业发展,于1900年翻造三间楼房,至1915年又扩充为五开间楼房。从外表看,雕花的栏杆,厚厚的门板,老式的彩色玻璃窗,狭窄的木楼梯,显得十分雅致。作为当年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一家茶馆,营业最盛时,日夜卖茶达1000余客,职工有十余人。

昔日滨江楼茶社营业之所以发达,原因是凭借黄田港水运交通之利,占了地理位置之优。茶客以来往客商、船行老板和船民居多。客商来这里为的是兜揽生意、洽谈业务、雇船运货或请代为报税;船民则把茶馆作为上岸歇息的场所。当年船行老板领帖开张,其实只需制作一块招牌,往茶馆里一挂就算事成了,所以那时滨江楼等茶社的墙壁上常挂着“义大船行”、“兴隆船行”等招牌,茶馆也就成了船行接洽生意的营业处所,来这里喝茶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由于货船客商来自四面八方,故而远至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客人,都知道江阴这家滨江楼茶社。至于本地茶客来滨江楼,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从窗口望出去,运河里船只如梭的场景尽收眼底。在这里,来自天南海北的社会新闻都能听得到。

旧社会,人们还把茶馆当做“小法庭”,民间发生争议、纠纷之后,当事双方往往请了评理的“中人”,一起到茶馆里来解决。当“中人”的一般都是在本地有头面的所谓“大先生”之类的人物,其中不乏帮派头面人物。在茶馆坐下后,先由双方叙理,将产生矛盾的来龙去脉讲给“中人”听,最后由“中人”像法官那样进行评判和调解,这被叫做“吃讲茶”。往往通过“吃讲茶”,及时化解了争议、纠纷,便不至于发展到去法庭正式打官司。昔日的滨江楼,常被人们作为“吃讲茶”的地方,所以茶也就卖得特别多。后来,日本人侵华,江阴沦陷,滨江楼茶社的营业便清淡了。到了抗战胜利的那年,茶社老板为了重振旧业,特地举行开店八十周年纪念活动。解放后,滨江楼茶社曾继续营业,一度仍十分红火。

江阴城内原先有一座二侯祠,这是明代为明初镇守江阴的开国元勋吴良、吴桢兄弟俩设立的专祠。20世纪20年代,江阴文人雅士常在二侯祠享堂前靠东一排庑屋聚会,品茗闲谈,他们将该场所定名为“是我庐”。当时,享堂被辟为茶室,供应早茶早点,来二侯祠吃茶的人很多,担任江阴《商报》副刊主编的徐再思便是这里的常客。他白天来茶室喝茶聊天,晚上回到家里,在灯下将白天喝茶时听到的奇闻趣谈、民间传说以及他所了解到的前朝掌故、名人逸事构思成文,然后一一刊登于他所编辑的副刊上,读者争相阅读,后辑成《澄江旧话》一书,一时间洛阳纸贵,风靡江阴,很快销售一空。人们没有想到,徐再思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原来都是从二侯祠茶室里听来的。后来,“二侯祠里吃茶”甚至成为民国年间江阴城里十大地方风情之一。

江阴人喝茶,城区以吃红茶居多,也有人喜欢喝吴中洞庭湖山所产碧螺春茶,茶具则习惯用宜兴紫砂壶。金武祥《品茗》诗中有“碧螺春采洞庭湖,阳羡名陶重茗壶”之句,并在注中写道:“吾吴洞庭湖山产碧螺春茶,在杭龙井之上。明周高起有《阳羡茗壶系》,系历言宜兴陶器之佳,尤以制茶具为胜。”在茶馆喝茶,还有几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当壶中需要续水时,茶客只要把壶盖移开,跑堂伙计眼睛扫到便会意了,马上就会拎着铜壶过来;当跑堂伙计往壶内续水时,茶客一般以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表示谢意;茶客倘若临时有事要离开一下,便将茶壶盖翻转朝天盖在壶上,跑堂伙计一看就明白,这位茶客过一会还要回转来继续吃茶,于是也就不会收壶撤席。

当年,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经营特色的不同,江阴城区的各家茶馆拥有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茶客群。除了前面提到的北外滨江楼是船户、客商洽谈生意之地外,城内留春茶社为米商、布商聚合交易之所;学院场的天仙茶馆是县衙办案人员的接头处;档次较高的砚春茶社为社会上层人物、有闲阶层的落脚点;怡园茶室则以文人墨客及教育界、金融界人士居多。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饱经风霜的老字号茶馆早已不复存在,成为了历史,但江阴人上茶馆吃茶的习惯还是延续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阴的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茶馆已为新型的茶水网点所取代。在市区,大观园茶坊、天然居茶艺馆、江湖水茶轩、胜龙茶庄、天水雅居音乐茶座、柒茶馆茶楼等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乡镇,也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茶社。闲暇时三两亲友相约,上茶馆泡上半天,佳茗一壶,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现在江阴有些茶坊、茶楼经营的早茶业务,已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茶馆,而是像广东茶楼里的早茶那样,店堂里有推着的点心车转悠,茶客一边喝茶,一边点上几件点心品尝,实际上这样的早茶已不仅仅是喝茶,而是以早餐为主了。这种类型的早茶,逢到休息日,生意特别红火。有些饭店酒楼也经营这样的早茶业务。

不过,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乡村里的老年人,依然习惯于吃本地传统的早茶,他们依旧披着晨星上茶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