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熟自酿老白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这两句诗,渲染出江南农家丰收后用醇美的腊酒、丰盛的菜肴热情待客的欢乐气氛。
腊酒是农家自酿的米酒,在江阴,这种家酿米酒被称之为“老白酒”。自古以来,江阴人在新谷登场之后有自酿老白酒的传统。江阴地区的酿酒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考古工作者曾经在江阴青阳南楼遗址、石庄高城墩遗址相继发现崧泽文化时期已炭化了的稻谷,并在周庄龙爪墩崧泽文化时期遗址出土了用于酿酒的刻槽陶盆,同时出土的还有盛酒用的陶壶、饮酒用的陶觚等专用酒器。这些考古成果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江阴地区的先民已经用谷物酿酒喝了。
李中林在《腊酒飘香》一文中写道:
酿米酒,是每一户农家的大事。今年要酿多少米酒,不是今年一家子要用多少酒决定的,而是根据家有多少余粮决定的。余粮多的人家,家中喜饮酒的人多,要酿上千把斤,或者更多,少的人家酿上几百斤,就是缺粮的人家,也多少要酿上一些。酒自己可以不喝,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作客,是不可以没有酒的。
从以上这段文字看,江阴人的酿酒之风是非常盛的。
旧时,对于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家来说,酿酒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每当新稻上场,就开始精选上等的糯米或粳米,为酿酒做准备了。酿米酒,除了糯米或粳米之外,有些人家还喜欢加入桂花、枸杞、红枣,酿成的酒愈发香醇,也更富营养。
天气太热不宜酿酒,一般要到农历十月才是酿酒的好时节,此时酿的酒也称“十月白酒”,酒质最佳,久贮不酸,可以饮至来年初夏。就像城里工厂开工、商店开业要选个吉日,有些农家酿酒也要挑选一个自己看中的好日子,神圣得很。酿米酒看似简单,要酿好却并不容易,技术性颇强,全凭经验积累。有的人家怕酿制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把那一大缸酒给酿坏了,特地请来酿酒师傅把关。
酿酒的米先要淘洗,去掉糠屑,然后浸泡于木桶中,浸泡的时间视气温高低而定,一般要浸上十二三个小时,使其充分吸足水分。
米捞出后,沥去水,在蒸桶或蒸笼底部垫上一层纱布,将米倒进去,待蒸锅中水烧开后置于锅中,要用旺火蒸。一般用木柴或豆萁作燃料,火要烧得均匀,中间不能熄火,此时,灶膛里的柴火烧得噼啪作响,灶头上热气腾腾,带着米香的蒸气在灶间屋里弥漫。大约半个小时至40分钟,米饭蒸到熟而不烂,外硬内软无生心,取出一颗米粒,两指一捏已能化开,便可以从锅中取下,将米饭倒入竹匾。
当馋嘴的孩子围上来时,家中的大人往往会抓起一把糯米饭,捏成一个圆溜溜的饭团,有的还会在饭团中加入一点白糖。孩子接过香糯可口的饭团,在一旁美滋滋地吃起来。(www.xing528.com)
蒸饭起锅后要用水淋,待蒸饭稍稍冷却,热而不烫时,撒上碾成粉末状的酒药,均匀拌和,装入洗净、晾干的酒缸,装完后用勺子轻轻压实,面上拍平,并在中心掏出一个小潭,再把酒药粉泡的一大碗热水徐徐淋下,盖上用稻草编织的草盖。然后在酒缸四周及盖子上裹上稻草或草帘、旧棉絮,要焐得严严实实,以确保缸内米饭发酵所需要的温度。
过了两三天,便可以闻到酒香了,这时候,还不能把酒缸盖打开,以防正在发酵的酒曲半途而废,坏了一缸酒。直到一周左右的时间,酒香愈发浓郁,才可打开缸盖。此时,酒香扑鼻,缸内的米饭已糖化,变得软了,中心的小潭内已积满酒浆,尝一口鲜甜无比。
开缸一周后,即可往缸中兑水,也称“下水”,生水、熟水都可以。一般100斤糯米兑水120斤,100斤粳米兑水100斤为宜。水要是兑多了,酒味便淡了,口感差。
据《腊酒飘香》的作者李中林介绍,兑水后一周内,每天要用木耙在酒缸内打耙三次,将覆盖在酒汁上面的酒糟打碎,让酒汁透光透气。酒糟下沉后,将酒缸盖盖上。
刚酿成的老白酒色如米汤,表面飘浮着蚂蚁般的酒糟粒。杜甫有“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之句,诗中所说的“蚁浮”,就是指没有沥过的米酒。在用布袋沥过之后,经沉淀,这老白酒便如溪水般澄澈,其味醇香微甜。
李中林在文章中写到,这酒若要保存到夏天,就要用锡壶装着酒,一壶一壶地在沸水中烫。经冷却后,便可以上坛封口了。关于封坛,文章中写得尤为翔实:
封坛很是讲究,要用猪血、生石灰、稻草捏到有黏液,然后涂在封口的纸上,要涂上七层。最后,加层牛皮纸,用细麻绳箍牢。
江阴农家自酿的老白酒入口柔绵,落口甘洌,回味无穷,它不像高粱白酒那么烈,那么辣,正如江阴璜土人金武祥题咏家乡米酒所云:“漫论鹅黄新与陈,酿来白酒味最醇。”
酒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诸多民俗事项中,一年四季岁时风俗、人生礼仪、民间交往都少不了它。老白酒虽是农村家常酒,由于香醇上口,旧时在各种场合都是上得了桌面的。如路头酒、清明酒、庙社酒、拜师酒、谢师酒、上梁酒、搬家酒、寿庆酒、开业酒、开工酒、饯行酒、洗尘酒、开秧园酒、关秧园酒,包括平时亲友相逢、家人团聚等等,都用得着老白酒。农家自酿的老白酒还被作为礼品馈赠城里的亲友。
十月酿酒腊月喝。寒冬农闲时节,在田野里劳作了一年的庄稼人,从自家酒缸里打出两斤老白酒,隔水炖热,一杯入肚,舒筋活血,浑身暖和,也算得农家一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