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闹元宵庆光明,张灯结彩热闹江阴

闹元宵庆光明,张灯结彩热闹江阴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灯结彩闹元宵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春节,在延续了十多天之后,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进入结束前的高潮。因元宵节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故又名灯节,也称“上元节”。闹元宵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年节结束的庆祝日,这一节日以灯为载体,挂灯、游灯、舞灯、赏灯、猜灯谜成为闹元宵的主体活动。在前后5天的灯市中,元宵之夜最为热闹。

闹元宵庆光明,张灯结彩热闹江阴

张灯结彩闹元宵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春节,在延续了十多天之后,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进入结束前的高潮。对于这个节日,往昔民间与年初一同样重视,而“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的元宵景象,甚至比年初一更为热闹。

因元宵节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故又名灯节,也称“上元节”。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所载,“上元节”的由来是沿袭道教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不过,在道教产生前,正月十五已是一个传统节日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勃戡平“诸吕之乱”,汉文帝上台。戡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年到了这一天,汉文帝都要在晚上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也称“宵”,于是,汉文帝将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而元宵节放灯的节俗,到了汉明帝时才形成。后来,在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元宵节被列为重大节日。

闹 元 宵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年节结束的庆祝日,这一节日以灯为载体,挂灯、游灯、舞灯、赏灯、猜灯谜成为闹元宵的主体活动。

南宋范成大在《灯市行》一诗中作了如下描绘: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
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
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
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
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
灾伤不及什之三,岁寒民气如春酣。
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元宵灯市的魅力,连“种麦荷锄倦”的乡村小伙子,都赶到城里来一饱眼福了。

对于江阴古时的元宵灯市,明嘉靖《江阴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

元日作灯市,架木编苇,穹窿如屋,下缀以灯。灯皆杂品彩绘,镂剪异形,其悬像四周,以火运之,曰走马灯;射谜曰壁灯;神堂答愿曰滚街灯,灯腹攒枝,若大星煜煜,数人曳之,轮转若飞……歌鼓每至彻夜。十三日试灯,十八日罢灯。

在前后5天的灯市中,元宵之夜最为热闹。《县志》中所说的走马灯,可谓精妙绝伦,其奇妙之处在于灯以火运,由于灯罩的旋转,画在上面的马仿佛在不停地奔驰,故名“走马灯”。而滚街灯的制作同样独具匠心,不论如何滚、压、抛、掷,灯中烛火始终不会灭。这种灯轻的有20来斤重,重的达60多斤,所以玩的时候需“数人曳之”,在锣鼓配合下,犹如火轮,旋转飞舞。

除了争奇斗妍、五彩缤纷的灯市,家家户户屋檐下也都悬挂起各色彩灯,入夜,灯内点燃蜡烛,在烛火映照下,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壮美景致。寺庙前的旗杆上,也都高悬天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举着状元灯,提着鲤鱼灯,拖着兔子灯,跨着马头灯,在街上、场上尽情戏耍。街头巷尾,村前场上,锣鼓喧天,爆竹腾空,调龙灯、跑马灯、放鹞(风筝)灯、舞狮子,形成闹元宵的高潮。

元宵灯会 王加令摄

旧时,每逢春节,江阴几乎各个乡镇都有龙灯队表演,农民们结伙调舞龙灯,他们用竹子扎架,糊上绸布做成龙体,再用彩布、竹子扎成龙头、龙尾。黄昏,龙体内点上蜡烛,舞动时,如火龙翻滚,配以锣鼓声助威,更显得热烈闹猛。正月十三至元宵节晚,城郊数支龙灯队汇集起来,由锣鼓引导进城,一显身手,沿途上下起舞,徐徐前进,一时万人空巷,观者如云。

在江阴各地的闹元宵行列中,长寿的百鸟灯、西石桥的茶花担、三宝村的花跷、山观的荡湖船、申港的舞段龙、利港的调九狮、华士的渔篮虾鼓素负盛名。有些乡镇,爱好文娱的男女青年还手提彩灯,穿上演戏的古装,登台表演。

从城区到乡镇,火树银花,流光溢彩,鱼龙曼舞,一片欢声笑语,元宵节的夜晚,成了一个万众参与的狂欢之夜。

城隍庙灯会

元宵节放灯之俗,相传始于汉朝永平年间(58—75),其时,汉明帝提倡佛法,每逢正月十五日晚,都要下令点灯,并亲自前往寺院,张灯祭神,以示对神佛的尊敬,就这样形成了元宵放灯的习俗。到了唐代,元宵放灯发展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宋代,元宵灯节更是热闹异常,至元、明、清各代,均沿袭了这一习俗。

往昔,江阴元宵灯市十分红火,清光绪《江阴县志》称:“上元节龙马狮子诸灯竞作,各庙俱张灯设乐,城隍庙为最盛。”当年,江阴城隍庙自正月十三上灯后,庙堂内香烟缭绕,鼓乐齐鸣,观者云集。(www.xing528.com)

元宵猜灯谜 陈宝金摄

清代乾隆庚戌进士王苏写过一首长诗《城隍庙观灯歌》,诗中将江阴民众元宵观灯的热闹场景写得颇为传神:

赛会长令举国狂,悬灯讵止倾城集。
庙前短巷阔五步,争禁千人万人入。
童携金钏偷儿随,妇失青鞵少年拾。
排墙屋后梦亦惊,掷火衢中众犹立。
璧月初升漏未催,秉烛追欢何太急。
我方日饮亡何乡,酒阑踏月喜欲狂。
……

观灯者跨进庙门,第一眼便可看到一盏硕大的纸灯,里面插着许多支蜡烛,熊熊燃烧着,那炽烈的光焰,透过水晶纸,仿佛一座耀眼夺目的立体妆镜,故称之为“镜台”。它的对面为戏楼,东、西两厢则分别为二十四司、风师、雨伯、雷公电母诸殿。此时已挂满了林林总总的珠灯、玻璃灯、红纱灯,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还有菱形的和多角形的,上面绘有山水、花翎,还有栩栩如生的传统戏曲人物。琳琅满目,五彩缤纷。正如王苏《城隍庙观灯歌》中所描绘:

六鳌双凤愁缥缈,星桥火树何荧煌。
吴门铸石冰作缕,越女织雾罗为囊。
珠玑结琲走闽海,玻璃抟盒来西洋
秀州竹刻一寸筍,鸠江铁镂百链刚。
绣工古迹杂魏晋,画笔墨妙兼倪黄。
空中鱼鸟各生动,烟际花叶相对当。
白莲九朵撑水玉,彩毬五色攒羚羊
鹅黄鸭绿窜红紫,八觚六角凌圆方。
……

那精妙绝伦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人们一面兴致勃勃地观看灯彩,一面浏览戏目。戏楼即城隍庙的正殿,殿前有一片广场,两侧各有吹鼓亭一座,亭中早已被“敲元宵”的锣鼓队占据,广场上另有几支锣鼓队,此起彼伏的锣鼓声震耳欲聋。正殿翘檐下,悬挂着一盏盏巨形珠灯,每一盏灯内,都点着十多支粗大的蜡烛,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殿内四盏大铁灯上,闪烁着“梅、兰、竹、菊”图案。殿上四根立地红漆柱子上,饰以四只大花篮,一对大贡器,还有一座狮形的大锡炉,上面架着一把锡壶,壶上的锡花烛,闪射出迷人的光焰。每根柱子上,还挂着一只大玻璃六角灯。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盏五色琳琅保险灯。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正殿中间城隍菩萨夫妇俩头上戴的龙冠和凤冠。当年由7名技艺精湛的银匠,花了三年时间才雕镂完工。龙冠上有大龙小龙39条,凤冠上有大小凤凰31只,全部用金片、银线装饰而成。冠上的翡翠,是用翠鸟的羽毛粘上去的。其设计之奇巧,工艺之精美,令人叫绝。

抗战期间,江阴城隍庙毁于日军炮火,城隍夫妇及其美轮美奂的龙凤冠皆成灰烬。然而,令人神往的灯会,并没有因城隍庙的被毁而绝迹。每逢元宵节,江阴民众在东隐道院(后称小城隍庙)继续举办灯会,只是规模已大不如前。直到1958年,小城隍庙也被拆除,一年一度的城隍庙灯会才销声匿迹,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吃 元 宵

按旧俗,正月十五不仅要闹元宵,还要吃元宵。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忙着制作元宵。元宵,作为一种风味食品,多少年来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呼,古代曾称其为浮圆子、糖圆子,后来,北方人喜欢叫元宵,南方人则习惯称汤圆、汤团、团圆。《中国年节》一书中说:“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儿的。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它可带汤吃或炒吃、油汆和蒸吃。”

据明嘉靖《江阴县志》记载:“上元日……是夕会饮,以米粉作丸子,俗呼团圆。”清光绪《江阴县志》也载:“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搓粉为丸,曰团圆。”可见元宵节这天,古代江阴人吃的元宵,是用糯米粉搓成的小团圆。到了现代,江阴人将有馅的小汤团也称为元宵。不过,如今也有不少人,元宵节吃的元宵,仍旧是糯米粉搓成的小团圆,尤其喜欢吃桂花酒酿团圆。近年来,有些人家过元宵节,不再在家里制作元宵,而是去超市采购冷冻的各式汤团,到了元宵节这天煮食。

江阴各个乡镇虽然都有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但吃元宵的时间却并不一致,云亭、长泾、祝塘、文林等乡镇都在早上吃,城区以及璜土等乡镇则在晚上吃。江阴有些地方还有这样一个传统习俗,元宵节早上,新出嫁的女子,娘家要向女儿家送团圆,名为“上团圆”。

元宵节煮食元宵,蕴含着隽永的文化内涵,也给节日平添了一分独特的情趣。南宋诗人周必大在《元宵煮浮圆子》一诗中写道:“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可见这一节俗意在祝阖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康乐幸福的心愿。他还在《平园续稿》中写道:“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由此看来,元宵节吃元宵有可能始于宋代。

以往江阴周庄的风俗,这天除了吃元宵,还要吃馄饨。文林的风俗中午吃春卷,晚上吃煎年糕,称为“撑腰糕”,意为腰硬能挑重担。云亭的风俗,中午吃馄饨、团子,晚上吃菜炒饭,名“田财饭”。江阴乡村元宵节晚上还有“烧田财”的风俗,即将稻草点燃后,在田间飞舞,以祝当年年岁丰登。

接 灶 神

灶神是元宵的习俗之一。旧时人家厨房间的灶都是用砖砌成,灶上有一小龛,用来供奉灶神。民间传说灶神自从腊月廿四被送走之后,到元宵节便要从天宫下界了。江阴周庄、华士、长泾、祝塘、文林、西石桥、利港等乡镇的风俗,从正月十三起,家家都在灶前挂起荷花形灯盏,叫点灶灯,要点五夜,到十八日夜止,以表示对灶神的敬意。元宵晚上更要在灶上摆设香烛、供酒以及菱角荸荠、烘片糕、糯米团圆等供品,迎接“灶神爷下界”,祈求保佑,此俗谓之“接灶”。江阴也有些地方,如城区以及璜土、西石桥等乡镇则在除夕接灶神。

过了元宵节,整个春节就算结束,人们开始转入正常的春耕准备。一些大户人家中堂上挂了半个月的祖宗像,到了这时也要取下了。按照江阴旧时的风俗,先要买几条刀鱼祭祀,让祖宗尝尝时鲜,然后才能将祖宗像取下,俗称“卷神影”。乡镇的龙灯队,从年初一调起,到元宵节晚上调过后也将停止,最后在市镇上调过一遍,乡间称之为“扫街龙灯”,即收篷卷索,宣告来年再来。而灯游活动,则一直延续至正月十八。

近年,澄西船厂每年新年里举办的元宵节大型灯会渐成规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灯者。而利港镇仁和村等地举办的元宵灯会,则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从正月十三开始挂灯,到正月十八下灯,元宵夜是灯会的高潮,村民们要举行传统的“抢花灯”活动,抢到花灯者,便象征他抢到了光明和吉祥。灯会期间还会举办舞龙灯、耍狮子等表演活动。2010年新春,华西村举行万人闹元宵活动,村民们欢聚在村中幸福园内外,遊园观灯,吃元宵,看焰火,欣赏文艺表演,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夜晚。城区和各乡镇也在正月十五之夜燃放烟火,并举办观花灯、猜灯谜以及形式多样的元宵文艺活动。元宵观灯这一传统习俗,正在成为江阴人的时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