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贺春节
在我国民间岁时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佳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江阴民间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便丰富多彩地开展起来。
龙腾狮跃贺新春 顾强摄
年初一这天,阖家老小都要穿戴一新,以应万象更新之景。新春锣鼓、调龙灯、舞狮子的队伍活跃于街巷、村落之间。那些手持小铜锣、肩背褡裢袋的唱春者信口成调,出口成词,充溢着浓郁的吴歌情味。西乡利港等地还有唱凤凰、唱麒麟等民间文艺活动。店铺大多数打烊歇业,惟烟火店、杂货店、玩具摊开门,抢做新年生意。小孩竞相争购各种玩具,家长无不允之。茶馆备橄榄茶招待新老茶客,午间开书,座无虚席。饼摊售有用文火烤制的拖炉饼,豆腐花、捏糖人等小吃摊担散布大街小巷、乡间村落。正月初一的节日气氛就像爆竹那样热烈。
放 炮 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歌咏春节的一首著名诗篇。王安石在诗中写到,春节是在爆竹声中来到的。在江阴,爆竹被称为“炮仗”。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开出门来第一件事,便是放炮仗,江阴人把它叫做“开门炮仗”。这里所说的“开门”,并不仅仅局限于年初一这一天,更是指一年的开始。
旧时放开门炮仗,一边放,一边还要口念:“开门大发财”,“开门大吉利”。在人们心目中,这年初一的开门炮仗,越早放越吉利,放得越响越吉利。要是炮仗没有放响,则被认为晦气。所以,天还没亮,“乒乒乓乓”的爆竹声就响成了一片。甚至除夕夜十二点刚过,有些人就抢先放起炮仗来了。
明嘉靖《江阴县志·风俗记》载有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诗《爆竹行》,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燃放爆竹的热闹场面: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退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尽日嬉游夜浓睡。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爆竹,爆的是名副其实的竹,爆时“截筒五尺”,置于火上烤至“节间汗流”,然后便“当阶击地”,于是便发出“雷霆吼”。清代翟灏《通俗编》“俳优爆竹”条也说:“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相传初唐年间,一些地方天灾连年,瘟疫四起,人们便将硝装入小竹筒引爆,以硝烟驱散山岚瘴气,抑制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最早的雏形。此后,人们用纸筒取代竹子,装入火药与引信,便逐步发展为现在放的爆竹。人们还用麻茎将炮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而也叫“鞭炮”。
民国江阴诗人李仲林的两首《爆竹吟》将爆竹上天落地的场景刻画得淋漓尽致:
英勇见精神,一声天下闻。
九霄欢跃舞,落地却无声。
起步率先声,惊雷骇耳闻。
凌云难得志,泪落雨纷纷。
以燃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人放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驱除疠疫。就像范成大诗中所说,要使“百鬼惊”、“鬼巢倾”、“驱疠”,从而确保“神道宁”,“皆和平”。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也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鸣则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时至今日,爆竹虽然不再用竹子制作,但当年驱邪求吉的内涵未变,而且进一步赋予了“开门迎春,指日高升”的口彩。
拜 年
按照前辈流传的规矩,年初一早上的大门,家中其他人都不能去开,一定要由一家之主亲自开启,江阴人称之为“开财门”。
旧时,普通人家的家堂、灶上一早供香烛、团圆,意在敬祖宗、祀“灶神”。大户人家,中堂悬挂先辈遗像或宗世图,设香案,焚香燃烛,供奉果饵茗点,由家中尊长率全家人祭天地,拜祖宗,依次向祖先影像或宗世图叩拜行礼。
拜完祖先后,再由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晚辈分发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和花生、橘子、糕饼、糖果等,取“长生不老”、“大吉大利”之意,并为幼童“压岁祛邪”。旧时西乡利港、石庄一带,长辈还要给孩子发红蛋。平辈之间则相互拱手作揖,恭贺新年。邻里亲友见面,要互道“恭喜”。按利港风俗,邻舍间还要相互登门祝贺,称为“走邻舍,结友好”。
当地如有宗祠者,族中男丁还应到祠堂向列祖列宗先行贺年礼。善男信女则在这天清晨前往寺庙,向神灵焚香膜拜,祈求新的一年里阖家平安,财运登门。更有虔诚者为讨大吉大利,特地起个大早,争先赶到庙内烧头香。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长泾的民众蜂拥去青龙寺、季安寺、香山寺、斗山寺、城隍庙等古刹烧头炷香,俗称“轨山门”。这天清晨,华士的泰清寺、白龙寺、痘司堂等寺庙也挤满了烧香的人们。近年来,除夕午夜新年钟声刚敲过,北外君山寺里的烧香者已是人头挤挤。江阴城内的居民昔日还有去文庙“走三桥”的习俗,以求“鸿运高照”。
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贺节。见了面一般总要互致“恭贺新禧”、“万事如意”、“健康长寿”之类的祝福词,话语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拜年向为江阴人所看重,特别是晚辈对于长辈的拜年更是忽略不得,登门时捎上滋补品、烟酒、糕点、水果等礼品,以表对长辈的敬意。亲友间即使平时来往并不多,但到了春节非上门拜个年不可,既是新年礼节,也是对于平时疏于交往的一种弥补。如果因身体欠佳等因素本人去不了,也可派儿孙作为代表前往。(www.xing528.com)
有着长期农村生活经历的许程律师,在其所著《篁村旧事·拜年》中,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当年江阴西乡春节拜年的风情:
新年里,农村的大道上,挤满了穿红着绿、络绎不绝的人群,有的还拖儿带女,挤挤嚷嚷,全是往亲戚家拜年的人。篁村街上,也因此比平时更热闹一些。
不管哪一天拜年,均应在上午上门,很少有下午拜年的。新一年至亲首次上门,先是给来客一碗粉丝鸡蛋点心,碗底放大肉、鸡块,外加两粒肉圆。按照礼数,粉丝客人可以吃完,但其他配料是不能全部吃光的,尤其是鸡蛋,一定要推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而剩在碗里。鸡蛋的烧法也各家不同,有的人家是“打”鸡蛋,有的人家是煮鸡蛋。亲戚来了,就烧一碗粉丝,然后把剥壳的现成鸡蛋放在粉丝碗里。打鸡蛋的主人家,往往先把鸡蛋夹碎后端上桌的,那是诚心诚意让你全部吃光的,你就可以吃完。煮的鸡蛋是不能吃光的。剩下来后,主人把鸡蛋捞起来冲洗干净,留待给下一个客人享用。
吃过粉丝点心,再用正餐,菜肴十分丰盛。有的人家,亲戚是彼此约好了来的。如诸多外甥一起拜娘舅,众连襟一起拜丈母娘,客人一来一大帮,连自己家里人,往往要开好几桌,当然很热闹,为尊长的也觉得很荣耀。吃过中饭,略事盘桓,到下午三四点钟,安排客人吃一次点心,然后才送走客人。
过去,江阴人一般年初一先拜自己家族的亲戚,年初二女婿前往岳父母家拜年,年初三开始给平时不大走动的亲戚以及关系好的朋友拜年。通常拜年集中于初一至初五间进行,但江阴以往有“拜年拜到正月半”之说。按利港、璜土、西石桥等澄西地区的风习,年初三为拜新灵之日,这一天拜奠新亡故者,忌走亲访友。年初五女婿才向岳父母拜年,称之为“路头女婿”。新年里亲友登门,主人均以瓜子、糖果、橄榄茶、枣子汤待客。设宴请客,称为“请新年酒”。
年初一饮食
旧时的江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炒瓜子,炒花生,自制芝麻糖、花生糖,并从店里买回其他现成糖果和糕点。从年初一起,整个新年期间,这些茶食糖果装满果盘,供家人和来客享用。
在饮食方面,许多平时吃不到、制作起来颇费工夫、江阴人视之为欢喜食品的团子、圆子、年糕、馄饨、馒头等,新年里都能吃到。而且,这些食品集中到新年里来吃,各有其吉祥的含义。如团子、圆子象征“阖家团圆”;年糕则象征“年年高升”;馄饨在江阴城区等大多数地方称为“堆栈”,南闸等地叫作“堆财”,长泾一带呼作“兜财”,三种名称用江阴话读,音同,意亦同,均以馄饨比作元宝,取“招财进宝”之意;馒头被称作“发禄”,象征“发发禄禄”。做馒头时,发酵要发好,蒸出来的馒头发得越大,被视作越发禄,越吉利。
年初一早上,江阴大多数地区均吃糖汤团圆、糕馒;而东乡长泾、祝塘、文林一带除了团圆、糕馒,还要吃甜馅团子和菜肉馄饨;澄西有些地区则有所不同,一般不吃团圆,璜土习惯吃枣子茶、糖年糕和糯米饭,利港、石庄一带的风俗,年初一早上吃糯米乌豇豆饭、糖团子、糯米糕,还要吃粉丝菠菜汤。
这天的午餐,江阴人的传统基本上以面条为主,意兆长寿。有的在面条中加入馄饨,因面条如“金丝”,馄饨似“元宝”,故称“金丝串元宝”。西石桥、利港、河塘等地则是吃馄饨,云亭、南闸吃馄饨或面,北吃馄饨或团子,璜土与其他地区均不同,年初一中午既不吃面,也不吃馄饨、团子,而是吃鱼肉、酒、饭。
按照江阴人的习俗,年初一的晚餐均早于往日,除了璜土食面条外,其他地区都是焖食除夕所剩饭、菜,寓意长寿安康和年年有余,长泾、利港等地俗称“伴年夜饭”,意指食粮年年伴续不断之意。长泾、祝塘、文林一带,年初一的晚餐桌上,荤素杂陈,其中有两道菜必不可少,一道是菠菜,称之为春菜;另一道为黄豆芽拌芹菜,象征“如如意意节节高”。
以上是江阴境内的旧时习俗,现在的人们在年初一的饮食方面较为随意了。但是仍有许多家庭,还是保留着年初一吃团圆、吃面、吃馄饨、吃焖饭的传统。
过节禁忌
为了保持和谐、欢乐、文明的节日气氛,年初一从早到晚不能骂人,不能发火,不能说脏话,更不能打小孩。即使有不顺心的事情,也只能忍在肚里,过了这天再说,不能露于形色。在人们的观念中,新年第一天的行为举止,将会影响到全年,因而这一天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如果犯了忌,就会坏了一年的好运。按江阴人旧时说法,年初一如果扫地、向外泼水、倒垃圾,财气就会外流;如果动刀剪,就会见血光,带来灾祸。所以这一天不能够扫地、泼水、倒垃圾,同时,忌动刀剪。
过节祭祖宗,也有不少禁忌。在祭祀过程中,衣冠必须端正,不能大声喧哗,更要小心的是,不能触碰老祖宗的碗筷以及所“坐”桌椅,否则就会被视作不恭,惊扰祖宗,可能会受到惩罚。
传说中,正月初一为老鼠嫁女之日,有些地方有“为老鼠催妆”的习俗,即到了晚上,由孩子将糖果、糕饼、米花等,置于暗处或老鼠经常出入之处,然后用锅盖、簸箕等敲打一阵。按传统习惯,年初一晚饭后早早入睡,就寝不点灯,说是为了不影响老鼠嫁女成亲,这样,老鼠一年到头也就不会给主人家添麻烦,从而免除鼠患。
接 财 神
正月初五为“路头菩萨生日”。路头菩萨是江南一带信奉的财神,相传即商人祖师赵公明。清顾禄《清嘉录》中所引蔡云的一首竹枝词,描绘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情景:
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早先江阴盛行清晨接“路头”,请“财神”,从五更起就开始放炮仗,以争先接得为吉祥。后因担心“路头财神”被别人接去,初四晚上就供奉财神纸马,纸马即路头神像,下面用红纸包脚,上面有尖角。清晨财神接回家时,以猪头、整鸡、鲤鱼为祭品,陈列食品中有一串糖元宝,以示招财进宝,并焚香点烛,燃放双响炮仗迎接,此风俗以商界为最盛。是日,商家店主带领伙计祭“路头”,祭仪后,午间请吃“路头酒”,祈求财源茂盛,生意兴隆,酒席上,杯中酒务必斟满,取财气满满之意。接路头时,路头纸马正面朝里,表示接进财神不让出去的意思。从初四半夜直至初五黎明,爆竹声不绝于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逐步消失,但贴春联、放爆竹、吃团圆、晚上放礼花烟火、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拜年贺喜等风俗依然延续了下来。各单位门口悬挂大红灯笼、彩旗及“欢度春节”横幅,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召开各界人士茶话会。商店照常营业。文化部门举办书画展览、猜灯谜、棋类、球类比赛,影剧院加场放映和演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电话、手机、互联网的发展,邮政贺卡拜年、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以及电子邮件拜年正在成为传承民俗的新形式,为春节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时尚气息,传统年俗正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