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章帝下诏奖孝悌,中华百孝故事揭秘

汉章帝下诏奖孝悌,中华百孝故事揭秘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初三年,汉章帝弘扬孝道,下诏嘉奖了两位孝心人物,即今安徽省庐江县的毛义和今山东省东平县的郑均。奖给他俩每人一千斤谷米。一时间,毛义和郑均的孝道事迹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毛义得知消息,认为这件事可以让母亲高兴一阵。人们有感于毛义的孝母行为,把这座桥称为“捧檄桥”。郑均规劝他,但遭到拒绝。经打听得知,这位老乡是行贿他哥哥,托他办事的。在毛义和郑均晚年告老还乡之后,章帝在八月初九下诏嘉奖他俩的孝梯品德。

汉章帝下诏奖孝悌,中华百孝故事揭秘

建初三年(公元78年),汉章帝弘扬孝道,下诏嘉奖了两位孝心人物,即今安徽省庐江县的毛义和今山东省东平县的郑均。奖给他俩每人一千斤谷米。一时间,毛义和郑均的孝道事迹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毛义是今安徽省庐江县远近闻名的才子,他一心研讨艺文,淡泊名利,远离爵禄。但是他母亲却强烈希望他跻身官场,出人头地。他是个孝子,非常理解母亲的这种心情,为了讨得母亲的欢喜,他不得不违心去做人行事。

庐江县城东门外有条文昌河,河上有一座无名的独木桥。由于年久失修,不堪使用,十分危险,根本不能过人。有一天,州里来了檄文,任命毛义担任代县令职务。邮差拿着檄文来到文昌河对岸,看到摇摇欲坠的木桥,不敢过来。毛义得知消息,认为这件事可以让母亲高兴一阵。为了让母亲开心,他奋不顾身冲过桥去,向邮差接要檄文。得了檄文之后,他又飞也似的跑回来。人们有感于毛义的孝母行为,把这座桥称为“捧檄桥”。到了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庐江知县马骥重修无名桥时,正式立碑定名为“捧檄桥”。

有一天,南阳人张奉仰慕毛义的名声,带着礼物前去拜访。刚刚坐定,恰 好官府来了公文,任命毛义为安阳县令。毛义读完公文,喜形于色,连蹦带跳冲进母亲的房间去向母亲报喜。张奉看不起这种得意忘形的举动,感到恶心,便抽身而去,不辞而别。待毛义从内房出来,不见张奉的身影,心中十分困惑,感到非常难过。而张奉回去之后,心里更是愤愤不平。直到后来,毛义的母亲去世了,毛义弃官从文,任朝廷几次招聘,都被他一一谢绝。这时张奉才幡然醒悟,叹道:“对贤人的心理,不能够随便猜测。毛义当时的喜悦,乃是为了安慰母亲而作的,我对他误解了。”于是,又带上酒肉,前去向毛义认错。

郑均是山东省东平县人,以教书为业,他的哥哥在县里做官,两兄弟性格大不相同。郑均正直厚道,本分做人;他哥哥却利欲熏心,花钱如流水,利用职务之便,经常收受下属和百姓的礼物贿金。郑均规劝他,但遭到拒绝。于是郑均离家出走,到外地给别人当佣工。郑均在外打工,自然是工作辛苦,工薪微薄,但为了改变哥哥的思想,他每月省吃俭用,尽量节约一些钱来寄给哥哥。每寄一笔钱,都要附上一封信,详细说明这笔钱是辛苦钱、血汗钱,是来之不易的。(www.xing528.com)

有一次,郑均手上的钱被一个老乡借去了。经打听得知,这位老乡是行贿他哥哥,托他办事的。郑均写信对哥哥说:“同样是我的血汗钱,他给你和我给你就不一样了,我希望你退给他,让他还我,我再寄给你吧。”他哥哥读了这封信后感触很深,彻夜难眠。经过思考,幡然悔悟,写信叫郑均回来。郑均回来后,哥哥把剩下的钱物还给他,郑均没有收下,说道:“钱物用光了,可以再得,而当官犯下赃罪,就要终身罢黜,声名不可挽回。”哥哥被他的话所感动,此后一改旧习,变为清官。

后来,郑均受到朝廷重用,官至尚书,一直勤政廉明,声誉极好,汉代出版的启蒙课本《蒙求》,把郑均的事迹写了进去:“轮梁竦庙食,赵温凶飞。枚乘蒲轮,郑均白衣。凌母伏剑,轲亲断机。东平为善,司马称好。”

在毛义和郑均晚年告老还乡之后,章帝在八月初九下诏嘉奖他俩的孝梯品德。从那以后,这两个孝心人物更受到人们的敬重。每年八月初九,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去拜访他俩,问候起居平安,并赠送猪羊、美酒等礼物,以示关爱和敬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