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父子三人,被世人称为“三苏”,同时并列“唐宋八大家”。这“三苏”,是指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三人。要说“三苏”,当然得从父亲苏洵说起。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深受后人敬重,人们在“三苏墓”上修建了祠院,竖起了“三苏”雕像,每天凭吊拜谒的人络绎不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父子三人,被世人称为“三苏”,同时并列“唐宋八大家”。这“三苏”,是指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三人。他们父子不但有着较大的文学影响力,而且还千古流传着他们父慈子孝的故事。要说“三苏”,当然得从父亲苏洵说起。

苏洵是北宋眉山人(今属四川),二十七岁开始发愤写作,受到当朝皇帝赏识,做过朝廷秘书省校书郎和霸州文安县主簿,著有文集《嘉祜集》二十卷,是北宋著名散文家。

苏洵既自己发奋著书立说,又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他为了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才,淡漠仕途,甘愿放弃自己的前程,回到家乡专心陪伴儿子读书。他教育儿子,不靠棍棒鞭子,也不随意怒骂指责,而是身体力行,注重言传身教。

据说苏洵为让两个儿子能够专心致志学习,常常像仆人一样忙前忙后。当时写字用的是毛笔,墨汁得边写边磨,苏洵就先磨好墨汁,准备好纸笔。儿子们练习写字时,他帮着铺纸。他非常尊重儿子们的劳动,有次儿子练字墨汁洒落在纸上,他担心刚写好的字被墨污损坏,情急之下,竟然掏出手绢,吸干了纸上的墨渍。

磨墨汁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如果要坚持十年如一日,就不那么简单了。可以想象得到,天气暖和时节,磨墨汁还不觉得难受;到了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磨墨这活就成了苦差事,双手不能烤火,必须一手扶砚台,一手在盛着凉水的砚池里不停转动,五个指头被冻得僵硬,总是无法舒展伸直,好像手指头不再是自己的手,而是从自己手掌里长出来的木棍。尽管如此,苏洵还是乐此不疲。

那时两个儿子还没有真正领悟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意,依然有着贪玩的劣性。有一次,两人玩得过了头,没有完成先生布置的学业,按惯例要受到先生的责罚,用戒尺各打十次手心。苏洵正好撞见,诚恳地对先生说:“子不教,父之过!我不是替儿子护短,确实是我教子不力,我应当替儿子挨打,请先生打我二十板子吧!”先生虽然深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责罚就违背了自己严谨治学的规矩。为了警示两个学生,先生硬着心肠,操起戒尺在苏洵的手心里抽打起来。苏轼、苏辙看见父亲代自己受罚,羞愧难当,泣不成声,从此收敛了玩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学业大有长进。(www.xing528.com)

苏洵十分注重立身教子,凡是要求两个儿子做到的事,他自己肯定先做到。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文才出众,在朝廷科举考试时,双双金榜题名,同年考中进士。当时,苏轼才二十二岁,苏辙刚十九岁。由于兄弟俩从小深受父亲文学修养熏陶,文学造诣极深,苏轼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辙著有《栾城集》。

当然,后人敬仰“三苏”,不仅仅是他们的文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独特的人格品德。在河南郏县茨芭乡尚贤村东南边有座“三苏”祠,就是最好的例证。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蒙冤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弟弟苏辙也遭到株连被贬官。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其子苏过将苏轼灵柩护送回汝州安葬。为了生生世世陪伴长兄,苏辙嘱咐妻子,他死后要与长兄同墓。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十月初三,苏辙病逝于颖昌(现许昌),他妻子遵从丈夫遗嘱,把丈夫与长兄葬在同一个地方,世人把苏轼、苏辙的手足情深传为奇谈。

到元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在苏家后人的要求下,郏县尹同意将苏洵衣冠埋在两个儿子之右,留下了名传千古的“三苏墓”。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深受后人敬重,人们在“三苏墓”上修建了祠院,竖起了“三苏”雕像,每天凭吊拜谒的人络绎不绝。历史这条长河漫漫流逝,“三苏”祠的红墙绿瓦,向后人不停地诉说着“三苏”德深义重的不朽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