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是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人,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博学多才,德行高尚,以修身和孝行著称。他撰有《孝经》、《曾子》等多种著作,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师,死后被尊为“宗圣”,成为孔子弟子中仅有的“二圣”之一。
曾参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他顺承亲意,孝养父母,被后人传颂和效仿。他曾经说过:“父母双亲去世后就不可能生还了,他们在世的年限到头后也不可能再追加。假如做儿子的不懂得孝顺父母,等到醒悟过来,恐怕父母已经离开人世,等不到你的奉养了。”
父母在世时,每次吃饭,曾参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他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他的父亲曾点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参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参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都会记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参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一些回来。父亲过世之后,曾参睹物思情,看到羊枣,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难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父亲去世以后,他就再也不吃羊枣了。
曾参孝敬父母,同时也懂得为父母之道。他强调做人要诚实,并以此对待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买东西。在一旁玩耍的儿子见母亲要出门,赶忙跑上前去,扯着母亲的衣襟,又哭又闹,吵着也要去。曾参的妻子怕年幼的儿子走不动路,不愿意带他。可是又被儿子缠得没有办法脱身,只好哄孩子说:“乖儿子,你还小,你在家里好好听话。等我回来,我把咱家那头肥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一切,都被站在旁边的曾参看在眼里。(www.xing528.com)
下午,曾参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远远就听见猪的叫声,她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三步并作两步就跑进院子。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在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拦住曾参说:“我是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怎么当真了?”曾参听了妻子的一番话后,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做母亲的,不能欺骗孩子。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听从父母的训教。今天,你说话不算数,答应孩子的事不去做,哄骗了孩子,就是教孩子也去讲假话,去欺骗人。再说,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孩子就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妻子听了曾参的一番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该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她和丈夫一起动手磨刀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孩子。有一天晚上,曾参的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就往外跑。曾参问他去干什么,儿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竹简,说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参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曾参把儿子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儿子曾元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参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悌”,还做到了“谨而信”。曾参杀猪教子,言而有信。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