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省)人,字康叔。任岳州知官时,善于治理水盗,声名显赫,邻近州郡也效用其法。又历任阆州知官,治理讼狱,办案如神,政绩卓著。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官任京兆 太守;母亲刘氏,是朱巽的小妾,出身微贱,受人虐待,刚怀寿昌时,就被休离,下嫁于民间。朱寿昌三岁后,才回到父家,从此母子分离,五十个春秋音信杳然,旷若阴阳两隔。朱寿昌思念母亲,朝朝夕夕,从未间断。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哀慕之情更加殷切。
在朱寿昌任岳州知官之时,就经常委托吏役,探听母亲的消息,又常写信委托同僚,代为查访母亲刘氏下落,可是毫无线索。于是他又用“佛家忏法”求见母亲,即在头顶上燃香拜佛,祈求神仙指点迷津。还用“道家血经”寻找母亲,即以针刺破手指,用鲜血来抄写《金刚经》,日夜受持诵念,以表示自己行孝至诚,求得上苍同情,早日找到慈母。这一切都没有效果,但朱寿昌并不死心。
宋神宗熙宁初年的一天,又是母亲刘氏的生日,朱寿昌为母亲摆设寿诞筵席,请来同僚共贺。朋友们明知他母亲不在堂上,却尽量想办法来安慰他。他们请画师画了刘氏的肖像,搁在上座,表示刘氏亲临寿筵。谁知这样一来,适得其反,更勾起朱寿昌的思母之情,他禁不住泪流满面,深深地叹息道:“我年已五十,尚未找到生母,身为人子,如何做人?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尚且未能做到,如何谈得上‘忠’呢?我宁可舍弃官职,四处寻找母亲……”于是,他拿出辞呈给同僚们看,大家面面相觑,异口同声地说:“大人品行端庄,政绩卓著,前途无量,如此辞职,我等深表遗憾,能否另想办法?”朱寿昌斩钉截铁地说:“什么人品前途?为子不孝,我愧对乌纱朝服,此意已决,不可动摇!”于是他辞去官职,亲自寻母。临走之时,向家人辞别说:“此去江湖,如果不得见到母亲,我也不回来了!”
朱寿昌背着行囊,带着干粮,跋山涉水,四处查访。历经几度寒暑,不辞辛苦,一村挨一村,一户挨一户,沿途探问成千上万人,得到的回答只是摇头。后来到了同州,在街头问到一乞丐老奶奶。老奶奶说:“此人我有印象,几年前她曾施舍我好几次。她在一个很深的巷道里给人洗衣裳,你让我想想在什么地方。”过了好久,老奶奶又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就不知她现在还在不在那里。”朱寿昌万分激动,心急火燎地邀请老奶奶带路。“老人家,不管她在不在那里,你都要带我去看一看。”可是老奶奶患有腿疾,不能行走。朱寿昌便把她背在身上,走过港口码头,穿过大街马路,然后深入小巷,七拐八弯,来到城郊一个偏僻巷道。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找到了阔别五十年的母亲,母子俩抱头痛哭,泣不成声。(www.xing528.com)
欣喜之余,朱寿昌找来车马,迎接老母归家。为报答乞丐老奶奶的指路之恩,朱寿昌一并把她顺带捎上,让她陪同母亲安度晚年。回到家中,大家觉得喜从天降,三亲六故及幕僚同伴都来恭贺道喜。可是见到两位老人,大家心中难免迷惑。朱寿昌向大家介绍说:“这是我的亲妈,这是我的干妈。”刘氏也对大家说:“我俩是结拜姐妹,已经认识多年了!”就这样,一家人和谐相处,共享天伦,其乐融融。
朱寿昌由此以至孝传闻天下。朝廷以其孝行可嘉,又起用他为司农少卿,官升一级。当时苏轼及朝中士大夫等,都为他作诗歌咏称赞他的卓著孝行。
数年后其母去世,朱寿昌哀伤哭泣,甚于常情,母亲安葬后有白鸟集在墓上,时人以为这是孝思所感。
朱寿昌累官中散大夫,享年七十岁去世。他临终嘱咐儿孙,把自己葬在母亲坟旁,以便下辈子继续服侍母亲,以补五十年未尽之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