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礼仪:特征与原则

中外礼仪:特征与原则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仪是一种随着历史发展而约定俗成的交往规范,但它和其他的社会规范相比,又有着自己的特征和原则。遵循这种规范的,便是符合礼仪要求的,违反这种规范的,便是失礼的。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这些礼仪规律,即礼仪的原则。

中外礼仪:特征与原则

礼仪是一种随着历史发展而约定俗成的交往规范,但它和其他的社会规范相比,又有着自己的特征和原则。

一、礼仪的特征

与其他学科相比,礼仪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规范性、共同性、差异性、传承性、时代性、限定性和可操作性。

()规范性

人类社会历史上,礼仪始终如影随形地渗透其中。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地区都有其相应的礼仪规范。这种规范性,是有其约定俗成的具体规定的,它约束着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言谈举止,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人们的交往行为,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遵循这种规范的,便是符合礼仪要求的,违反这种规范的,便是失礼的。所以,规范性是礼仪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任何人要想在交际场合表现得合乎礼仪、彬彬有礼,都必须对礼仪无条件地加以遵守;另起炉灶,自成一套,或是只遵守个人适应的部分,而不遵守不适应自己的部分,都难以被交往对象所接受、所理解。

知识链接

清代学者李子潜在他编写的《弟子规》中,要求他的学生从早到晚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接人待物方面必须按照礼仪程序去做。“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些古训对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礼仪修养仍有指导意义。

()共同性

礼仪是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俗习惯、特定文化为依据,集中地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从而带有明显的共同性特点。礼仪又被应用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其范围和准则必须得到广泛的认可,才能在相当的范围内共同遵守,这也决定了礼仪的共同性特点。由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原先由于地域和文化交流限制所造成的礼仪规范的差异逐渐被打破,许多礼仪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礼仪的共同性特点将会日趋明显。

()差异性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礼仪规范,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地方文化与民风民俗决定了礼仪的差异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说明了礼仪的丰富多彩,其差异性表现在因时、因地的差别。由于礼仪是人类在交际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礼仪规范也不一样。同一时代,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礼仪规范也有差别。比如握手礼等礼貌行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关系之间,握手的程度和意义也不一样。礼仪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社交活动中,要熟练掌握各种礼仪规范,合理运用不同的礼仪规范来展示自己的风采,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

()传承性

正是由于礼仪是人类在交际活动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经验结晶,它就必然被人类世代相传。

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

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积累,礼仪将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不是一种短暂的社会现象,而且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不应当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应当是有扬弃,有继承,更有发展。

中国的礼仪文化从产生至今,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有些旧的封建礼教曾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已成为糟粕而被遗弃。而那些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礼仪,则通过吸收和发展被继承下来。

在国际交往中,礼仪的传承性还包括把别的国家的礼仪进行筛选和借鉴,通过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礼仪文化而不断发展。中华礼仪就是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为核心,在广泛吸收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时代性

从本质上讲,礼仪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它是在人类长期的交际活动实践之中形成、发展、完善起来的,绝不可能凭空杜撰、一蹴而就,完全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由此而引起的众多社交活动的新特点、新问题的出现,又要求礼仪有所变化,有所进步,推陈出新,与时代同步,以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国际化倾向日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礼仪随之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这就使礼仪具有相对的时代性。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它看做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能够更好地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它,也不会对礼仪搞“教条主义”,使之一成不变,脱离生活,脱离时代。

(六)限定性

礼仪,顾名思义,主要适用于交际场合,适用于普通情况之下一般的人际交往与应酬。在这个特定范围之内,礼仪肯定行之有效。离开了这个特定的范围,礼仪则未必适用,这就是礼仪的限定性特点。理解了这一特点,就不会把礼仪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就不会在非交际场合拿礼仪去以不变应万变。必须明确,当所处场合不同,所具有的身份不同时,所要应用的礼仪往往会因此而各有不同,有时甚至还会差异很大。对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一般而论,适合应用礼仪的,主要是初次交往、因公交往、对外交往三种交际场合。

()可操作性

切实有效,实用可行,规则简明,易学易会,便于操作,是礼仪的重要特征。它不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不着边际、故弄玄虚、夸夸其谈,而是既有总体上的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又在具体的细节上以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仔细周详地对礼仪原则、礼仪规范加以贯彻,把它们落到实处,即“言之有物”,“行之有礼”,不尚空谈。礼仪的易记易行,能够为其广觅知音,使其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交际实践,并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而且反过来,又进一步地促使礼仪以简便易行、容易操作为第一要旨。

二、礼仪的原则

在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应用礼仪,有必要在宏观上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仪规律,即礼仪的原则。(www.xing528.com)

礼仪的原则一共有9条。它们同等重要,不可缺少。这些规律是指导我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准则。掌握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更好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

()真诚的原则

苏格拉底曾言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可见在与人交往时,真诚是礼仪的重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

礼仪上所讲的真诚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待人以诚,诚心诚意,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达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所理解、所接受。与此相反,倘若仅把运用礼仪作为一种道具和伪装,在具体操作礼仪规范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或是当时一个样,事后一个样,有求于人时一个样,被人所求时另外一个样,则是有悖礼仪的基本宗旨的。将礼仪等同于“厚黑学”,肯定是行不通的。

当然,真诚固然是重要的,然而在社交场合中,有一些表现是真诚的误区:一种是在社交场合,一味地倾吐自己的所有真诚,甚至不管对象如何;一种是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凡是自己不赞同的或不喜欢的一味地抵制排斥,甚至攻击。在社交场合中,陷入这样的误区是很糟糕的。故在社交中,必须注意真诚的一些具体表现。在你倾吐衷言时,有必要看一下对方是否是自己真能倾吐肺腑之言的知音,如对方压根儿不喜欢听你的真诚的心声,那你就是徒劳了。另外,如对方的观点或打扮等你不喜欢、不赞同,也不必针锋相对地批评他,更不能嘲笑或攻击,可以委婉地提出,或适度地有所表示,或干脆避开此问题。有人以为这是虚伪,非也,这是给人留余地,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诚在礼貌中的体现。

()遵守的原则

在交际应酬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以礼仪去规范自己在交际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于礼仪,不仅要学习、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了就要用,要将其付诸个人社交实践。任何人,不论身份尊卑、职位高低、财富多寡,都有自觉遵守、应用礼仪的义务,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指责,交际就难以成功,这就是遵守的原则。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礼仪的应用、推广。

(三)自律的原则

自律就是要克己、严谨,是指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能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

(四)宽容的原则

礼仪的宽容原则,指在运用礼仪时,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切不可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在人际交往中,要容许他人有个人行动和独立进行自我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己、不同于众的行为耐心容忍,不必要求其他人处处效法自身,与自己完全保持一致,实际上也是尊重对方的一个主要表现。当对方有过错时,我们不过分计较对方礼仪上的差错过失。学会“得理也让人”,学会宽容对方,让对方体面地下台阶,保全对方的面子。在别人对我们提出批评意见时,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认真倾听和学习。

()平等的原则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允许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但是与此同时,必须强调指出:在礼仪的核心点,即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就厚此薄彼,区别对待,给予不同待遇。这便是社交礼仪中平等原则的基本要求。

()尊重的原则

孔子曾经对礼仪的核心思想有过高度的概括,他说礼者,敬人也。”所谓敬人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既要互谦互让,互尊互敬,友好相待,和睦共处,更要将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友好放在第一位,切勿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更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在礼仪的两大构成部分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这一部分,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为重要,这一部分实际上是礼仪的重点与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之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要敬人之心常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不失敬人之意,哪怕具体做法一时失当,也不能算是失礼。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可以说,尊重原则是礼仪的核心部分,尊敬他人,是人际交往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我们说的“尊重”,除了指尊敬他人还包括自尊。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注意自身的修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另外,要尊重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是一种社会公德,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因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首先从每个市民的一举一动中得到体现。对一个城市的印象,亦来自于这个城市中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

()从俗的原则

由于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实际上存在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情况。对这一客观现实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自高自大,唯我独尊,以我画线,简单否定其他人不同于己的做法。必要之时,必须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随意批评,否定其他人的习惯性做法。遵守从俗的原则的这些规定,对礼仪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助于人际交往。

()灵活的原则

礼仪的规范是具体的,但不是死板的教条,它是灵活的、可变的。我们应该在不同的场合下,根据交往对象的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灵活处理各种情况。同时要特别注意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交往对象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充分尊重他们的礼俗禁忌,更加体贴周到地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的含义,是要求应用礼仪时,为了保证取得成效,必须注意技巧,合乎规范,特别要注意做到把握分寸,合乎规范,运用礼仪认真得体,恰到好处。要注意把握分寸既要掌握普遍规律,又要针对具体情况,认真得体。要因时、因地、因事,有礼仪方式和程度的区别,这是因为凡事“过犹不及”,比如,热情会使人感到亲切、温暖,从而拉近他人与你的感情距离,愿意与你接近、交往。但热情过分,就会使人感到虚情假意,或别有用心,因而有所戒备,下意识地筑起一道心理防线。所以,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自尊但不能自负;要坦诚但不能粗鲁;要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轻浮;要谦虚但不能拘谨;要老练持重,但又不能圆滑世故。当然,要把礼仪真正运用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只有靠平时的细心积累和总结,勤学多练,积极实践,此外别无他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