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北汉族的地理范围-《中国汉族通史》第2卷

华北汉族的地理范围-《中国汉族通史》第2卷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潮白河以西主要是一系列断层构成的地垒式山岭和陷落盆地。

华北汉族的地理范围-《中国汉族通史》第2卷

一、华北汉族地理空间范围

华北位于中国的北部,东起东经122°42′,西到东经97°08′,南起北纬31°23′,北到北纬53°32′;面积为177.78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52%;包括北京、天津2直辖市,河北、山西、河南、山东4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人口32713.04万人,其中汉族31694.64万人。[1]

(一)华北的行政区划

华北古时分属中原、东夷、北狄之地;春秋战国时为晋、郑、齐、鲁、宋等国及周天子属地;汉设冀、徐、豫等州;以后历代行政区划多有变动。明代,设北直隶和山东、山西、河南3个布政使司;清设直隶和山东、山西、河南4省以及1个内蒙古地方。此后,除直隶的内蒙古外,其他各省基本稳定。民国,改直隶为河北,并析其地置北平、天津两中央直辖市,在内蒙古地方设绥远、热河、察哈尔3省。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1949年,改北平为北京。1950年,撤销绥远、热河、察哈尔3省,大部分地方归内蒙古,至今未变。

据1995年版的《中国百科年鉴》统计数据显示,华北地区的行政区划和人口如下。

北京市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石景山、丰台、海淀、门头沟、房山10个区,昌平、顺义、通县、大兴、平谷怀柔密云、延庆8个县;人口290.08万人,其中汉族1240.42万人。

天津市有和平南开、红桥、河东、河西、河北、塘沽汉沽、大港、东丽、津南、西青、北辰13个区,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5个县;人口970.40万人,其中汉族947.75万人。

河北省有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承德沧州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10个地级市衡水1个地区,23个县级市,110个县,6个自治县,34个县级区;人口6621.60万人,其中汉族6375.07万人。

河南省有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13个地级市,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4个地区,23个县级市,93个县,41个县级区;人口9354.39万人,其中汉族9252.32万人。

山东省有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14个地级市,滨州、菏泽聊城3个地区,32个县级市,63个县,44个县级区;人口8962.52万人,其中汉族8919.02万人。

山西省有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6个地级市,晋中忻州吕梁、临汾、运城5个地区,14个县级市,86个县,18个县级区;人口3164.88万人,其中汉族3158.27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有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4个地级市,呼伦贝尔、兴安、哲里木、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阿拉善8个盟,13个县级市,51个旗,3个自治旗,17个县,16个县级区;人口2349.17万人,其中汉族801.81万人。

(二)华北的自然地理环境

华北地区面积辽阔,地貌类型较多,既有平坦的平原和高原,又有一连串的盆地和高度不等的山地与丘陵。由于各类地形高低相差悬殊,以及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的不同,各地自然环境也相当复杂。华北地区自黄海沿岸到内蒙古西北部大致可分为山东丘陵区、华北大平原、冀北山地、豫西山地、山西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山地等7个区域。

山东丘陵区,由于长时期的风化侵蚀,浑圆形丘陵已成为该区占优势的地貌。山间谷地也相当开阔,可以进行农耕。特别是鲁中丘陵北部与西部山麓地带,有规模较小的冲积扇平原,排水良好,并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供灌溉,对于农业生产尤其有利。胶东丘陵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大部分都是沿岸,岸线曲折多港湾,有青岛、烟台等天然良港。

华北大平原辽阔坦荡,由河北平原、鲁西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组成。河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省和京、津两市境内,属华北大平原的北部,主要由古黄河、海河水系和滦河等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北方主要农业区。鲁西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泥沙冲积而成,深厚而肥沃,坡度平缓,极利农耕;鲁西地区,由于北有黄河高堤阻梗,南受淤黄河挟持,西部常受黄河泛滥,东面承受鲁中丘陵来水,而大运河又告淤浅,排水困难,过去洼涝面积较大,其最低部分,形成东平、微山等浅湖。黄淮平原属华北大平原的南部,主要由黄河、淮河、卫河合力冲积而成,在地质构造上是沉降地带。平原积留厚度,在开封、周口一带达5000米,自此往北、往南两侧有所减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海拔多在100米以上,如郑州海拔100米,而向东和东南到商丘、淮阳汝南一线,则仅50米,坡度很小。

从地图上看,大兴安岭山地、冀北山地、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连成一线,形成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边缘。大兴安岭山地纵贯内蒙古东北部,分隔着松辽平原与内蒙古高原,在地貌形态上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以及山间盆地、山间冲积—洪积平原和河谷冲积平原组成。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山顶浑圆,岭脊坦缓。山岭西坡和缓,连接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峻,呈阶梯状逐渐下降,进入松辽平原。

冀北山地位于河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以潮白河为界可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主要有燕山和七老图山,山地海拔800~1000米,高峰超过1200米,最高峰雾灵山海拔达2116米。山区平地不多,仅河谷内分布着小片冲积平原。潮白河以西主要是一系列断层构成的地垒式山岭和陷落盆地。军都山、北京西山、小五台山等分布在这里,以小五台山为最高,海拔2870米,是河北省境内的最高峰。山地中断层陷落盆地很多,较大的有宣化、阳原、蔚县和怀来等盆地,是重要的粮食和水果产区。

山西高原夹在黄河中游谷地和太行山之间,海拔约1000米,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由于深受断层作用影响和流水切割,整个高原岭谷交错,地形可分为三个部分:高原中部为大断陷带,断陷带中形成一连串的陷落盆地。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着大同、忻(县)定(襄)、太原、临汾、运城五个面积宽阔的盆地。盆地的海拔高度由东北部的1000米,降到西南部的250米。这些盆地地表平坦,土层深厚,河流汇集,地下水和山泉水丰富,是山西高原最主要的农耕地区。在中部大断陷带以东和以西是山脉连绵、丘陵广布、盆地众多的破碎高原,即晋东和晋西高原。晋东高原分布着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山地,主要有五台山、恒山、系舟山、霍山、中条山和太行山。山地一般海拔1500~2000米,其中五台山的主峰海拔3058米,是山西省的最高峰。山地间分布着许多盆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晋西高原是以吕梁山为主体的山地和高原。吕梁山长约00千米,海拔1500~2500米。晋西不仅山地广阔,平原狭小,黄土梁、峁错综分布,地面崎岖不平,植物稀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困难。

豫西山地在构造上属于秦岭、伏牛山的主干,海拔高度大都在1000米以上,各山在西部丛集于一处,构成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岭,向东则逐渐分散而低落。在山岭间夹有平缓的盆地,如洛阳、伊川、临汝等,是重要的农业区。在豫、鄂边界上,蜿蜒着桐柏山和大别山,为淮河与长江的天然分界线。(www.xing528.com)

内蒙古高原在晋、冀两省以北,基本上是一个海拔1000~1500米的开阔高原。阴山以北的高原地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不足200米,是缓穹岗阜与宽广平地相间的典型波状高原。阴山以南的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部分。河套平原沿黄河北岸延伸300千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是农业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100~1500米,地面起伏平缓,基本属于高平原地形。高原上河流稀少,盐碱湖较多,风沙地貌发育。黄河以南的库布齐沙漠大都为流沙或半固定沙丘所组成。长城附近的毛乌素沙漠,沙丘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丘间洼地水草丰美,是我国沙漠中水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华北的河流,从南到北分别属于淮河水系、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淮河发源于河南的桐柏山,横贯河南南部,流入安徽,河南境内长300余千米,流域面积3500平方千米。黄河流经内蒙古、山西,横贯黄淮平原和鲁西北平原,在利津东北入渤海。海河接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运河等8大支流,全长1090千米,流经天津入渤海。此外,本地区主要河流还有河北境内的潭河,全长877千米,入渤海;山西境内的汾河,全长716千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纵贯河北、山东两省的大运河,也是本区域的主要河流。

北京的地理特征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2%,平原约占38%。西部山地,南起拒马河,北至南口附近的关沟,总称西山,属太行山脉,是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大致平行排列的褶皱山脉。北部山地统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是一片镶嵌着若干山间盆地的断块山地。北京市山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个别山峰可达20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拘河,均属海河水系,永定河是流经本市的最大河流,在三家店以下进入平原,向东南流至天津入海河,北京城区就建立在永定河冲积扇的背脊上。潮白河上游是潮河与白河,分别注入密云水库,下游经潮白新河入海。北运河上游叫温榆河,到通县以下称北运河。

天津的地理特征是地势低平、多淀洼。历史上黄河曾有三次流经天津附近入海,古黄河和海河水系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了海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5米。海河是天津最重要的河流,长74千米,别名沽河,河道曲折。海河流域的各支流,经改道分别由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入海。这些河流构成了平原上的水网。市内多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大小湖泊和洼地,以南部的北大港面积最大。

河北的地理特征是西北山峦重叠,东南平原辽阔,高原和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3/5,平原约占2/5,地形可分为张北高原、冀北山地、冀西山地和河北平原四区。张北高原俗称“坝上”,为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部分,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地表波状起伏,多内流、咸水湖淖和草地,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冀北山地是内蒙古高原同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区,燕山山脉处于山地的南部边缘,山峰大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山间有不少盆地,以宣化、怀来、承德等盆地较大;河流切断山岭形成险要的关隘,著名的有喜峰口、古北口等;山地东北角的山海关,西北倚山,东南濒海,形势特别险要,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称号,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冀西山地绵亘于晋冀之间,是太行山脉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以上,山势陡峭挺拔;山间的“太行八陉”是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交通要道;太行山脉北端的小五台山,海拔2870米,为河北省最高峰。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北部,由黄河、海河、滦河等冲积而成,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形坦荡,自西向东缓缓倾斜,分为山麓平原、中部冲积洪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平原上土层深厚,利于耕种;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势低平有著名的白洋淀等湖泊洼淀,号称“鱼苇之乡”。河北省河流大部分属海河水系,分为南北两系,南系包括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北系包括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海河的主要支流源出燕山、太行山、五台山、恒山和黄土高原,坡陡流急,河水含有大量泥沙。滦河发源于冀北山地,流贯河北省东北部,干流全长877千米,流域面积44600平方千米。省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多为浅盆式的洼淀,如白洋淀、文安洼、衡水湖、七里海等,以白洋淀为最大,面积约500平方千米。

山东的地理特点是中山、低山和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3/5,平原约占2/5。东部海岸线长,有龙口港、烟台港、威海港、青岛港、日照港等良港,以青岛港最为著名;近海有长岛刘公岛岛屿。全省地形可分鲁西北平原、胶莱平原、鲁中南丘陵和胶东丘陵四区:鲁西北平原略呈弧形环抱在鲁中南丘陵的西、北,黄河、大运河穿行其间,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地面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黄河河床高出地面,为平原中的分界脊轴;在山麓冲积与黄河冲积之间的低洼地带有带状湖群分布,其中最大的微山湖面积达660平方千米;利津、小清河口与徒骇河口之间为形成于近代的黄河三角洲。胶莱平原位于鲁中南丘陵与胶东丘陵之间,主要由潍河、白浪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东西边缘地势呈波状起伏,散布着一些残丘;沿海有盐沼地。鲁中南丘陵的地势特点是中部凸起,逐渐向四周低下:泰山蒙山鲁山、沂山等断块山地耸峙于丘陵的中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四周则是逐级降为海拔500~600米的石灰岩低山,边缘为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麓丘陵;石灰岩形成的方山,当地称崮子,如孟良崮、抱犊崮等;泰山主峰海拔1524米,为山东省最高峰,山峰挺拔,气势雄伟,为我国名山之一。胶东丘陵大部分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呈广谷低丘形态,由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组成的一些山峰,巍峨挺拔其间;崂山海拔1000多米,耸立在青岛市东北的黄海之滨。山东省境内的主要河流为黄河和大运河。黄河斜贯鲁西北平原,在利津东北入渤海,在境内全长571千米;大运河沿着湖群洼地开挖,纵贯西部平原,在东平湖附近和黄河相交,境内全长约630千米。位于鲁北平原的小清河独流入海,全长约240千米。

河南的地理特点是北、西、南三面分别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环抱。东部为平原,山地约占全省面积的26%,丘陵约占l8%,平原约占56%。地形可分五区:黄淮平原、豫北山地、豫西山地、南阳平原和豫南山地。黄淮平原,属华北平原的西南部分。主要由黄河、淮河冲积而成,多在海拔100米以下,略向东南倾斜,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为河南省主要农业区。孟津以东有巨大黄河冲积扇;平原北部多沙丘和黄土岗地。豫北山地,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以北,有林虑山、王屋山等因断层作用形成海拔1500米左右的单面山;山前有海拔00~400米的丘陵,山间多小型盆地,较大的有林县、沁阳等盆地;盆地和山坡上黄土分布普遍。豫西山地,由秦岭东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西高东低,海拔500~2000米,呈折扇形由西向东展开;山地西部林木茂密,是河南省主要林区。外方山向东北延伸为嵩山,嵩山主峰海拔1440米,山势峻拔,为我国名山之一;伏牛山、嵩山为淮河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南阳盆地,也叫南阳平原,位于豫西山地与豫南山地之间,为汉江支流唐河、白河的侵蚀及冲积平原,盆地面积约26000平方千米,为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区。东北部山势中心处有著名的南襄隘道,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豫南山地,由桐柏山、大别山组成,与安徽省的霍山合称淮阳山脉,一般海拔800米左右;桐柏山、大别山是淮河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豫、鄂之间的鸡公山,风景秀丽,是著名的疗养地。河南省境内河流众多,由西向北、东、南呈辐射状分流,以黄河、淮河为主。黄河自陕、晋边境折向东流入境,横贯北部,境内长约700千米,流域面积为26000平方千米。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横贯南部,流入安徽,境内长300余千米,流域面积83500平方千米,南侧支流河短流急,北侧支流坡平湾多。此外,境内河流还有北部属于海河流域的卫河及南部属于长江流域的唐河、白河、丹江等。

山西的地理特点是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地表多覆盖着深厚的黄土,习惯称山西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由于深受断层作用影响及流水切割,整个高原岭谷交错。地形可分为晋中盆地、晋东山地和晋西高原山地等三区:晋中盆地纵贯中部,自北向南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河谷盆地,都因断层陷落而成。盆地底部由北部的海拔1000米逐渐降到南部的250米,并有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涑水河等流贯其中,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晋东山地主要分布于省境的东部与东南部,以太行山脉为主,自北往南还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和中条山;山岭多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山间有长治、平定、晋城、寿阳等较大的盆地;太行山脉耸峙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山间娘子关、天井关等是山西高原通向华北平原的天然孔道;北部有雁门关平型关等内长城的险要关隘。晋西高原山地介于黄河谷地与晋中盆地之间,以吕梁山为主体,主峰关帝山位于本区中部,周围山岭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南部海拔1500米左右,黄土层厚达10~30米,被切割成无数沟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经山西省与陕、豫间断层峡谷较多的地带,在昕水河以南切穿吕梁山西南端,造成壶口瀑布及龙门等急流。壶口瀑布宽30~50米,落差20米,激流澎湃,声震数里,十分壮观。其他河流都为黄河、海河的支流,主要有汾河、涑水河、沁河等。汾河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贯中部盆地,全长716千米,含沙量很大。东部河流都属海河水系,从北到南,依次有桑干河、滹沱河、清漳河、浊漳河等。运城附近的解池(盐池),是境内最大湖泊。

内蒙古的地理特点是全区基本上处在一个海拔1000米左右的开阔高原,地形可分6区,包括大兴安岭山地、内蒙古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丰镇丘陵等。内蒙古北部高原位于阴山山脉以北,包括东部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乌兰察布高原和西部巴彦淖尔高原,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一半以上。地表起伏微缓,多宽广的浅盆地;局部地方有波状起伏的风蚀残丘和流沙分布;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处,有一片砾石戈壁;高原上草原辽阔丰美,是我国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阴山山地横亘本区中部,大部分海拔在1500~2000米,是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之一,阴山山脉南麓为断层陷落的河套平原,相对高差达000米,北坡较平缓。河套平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阴山山脉之间,海拔1000米左右;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叫后套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乌加河冲积而成;东部叫土默川平原,由黄河及其支流大黑河冲积而成,是著名的“塞上谷仓”。鄂尔多斯高原位于本区南部,东、北、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海拔1000~300米;地表呈波状起伏,中部高、岩裸露,四周低、沙丘很多;桌子山耸立于西部黄河之畔,海拔达2149米;北部有库布齐沙漠,南部有毛乌素沙漠;高原上盐、碱湖群广布。丰镇丘陵位于河套平原以东,是阴山山脉的东延部分,海拔多在1300米以上;山间盆地和平缓山丘交错分布,相对高差约300米;不少地方有火山熔岩形成的台地,山间盆地是重要的农牧区。内蒙古阴山山脉以北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内流区,河流较少,多为季节河;一些河流在低洼地区潴水,形成许多大小湖泊。阴山山脉以南大部分属黄河流域;黄河流经内蒙古西南部,流量大,流势缓,多灌溉之利。区内较大的湖泊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达布苏盐池、察汗淖等。

(三)华北的气候

华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故各地气温也随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兴安岭山地位于我国最北端,冬季严寒而漫长,土壤冻结期长达半年以上。无霜期80~120天。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春季少雨而多风。内蒙古高原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雨热同季,但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仅150~400毫米,春旱严重,风沙较大。无霜期90~150天,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河北平原无霜期在200~22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上下,但年际和年内变化大;多雨年份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少雨年份往往出现旱灾,春季降水过少,容易造成春旱,夏秋降水过多,常形成洪涝灾害。山西高原与同纬度河北平原相比,不但气温低,而且也比较干燥,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全年无霜期约150天(雁北地区最短为100天左右,南部盆地则长达200天以上)。全年降水量400~600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0%以上,且多暴雨,有时夹有冰雹;春季降水较少,春旱频繁;由于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燕山南麓兴隆、遵化等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年降水量超过00毫米。张家口一带,因受小五台山的阻挡,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大部分在140~180天。黄淮平原地区因位于中纬度地带,气候上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为2100~253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达0%~60%;每平方厘米年辐射总量为100~130千卡;年平均气温在12.5℃~5.0℃,比较适中,唯冬、夏气温变化较大,冬季寒冷,夏季干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一般较大,显示出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冬季因受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自南向北从2℃下降到-2℃,极端最低气温,大都在-23℃~-12℃;夏季全区干热,七月平均气温在27℃~28℃。全年无霜期为195~240天,春季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土壤水分缺乏,常引起春旱。夏季因受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雨量,全年降水量从北到南由550毫米增至1300毫米,以七八月份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5%~60%,常高温、多雨同季出现;但是夏季降雨的集中性,又易形成涝灾,秋季多晴天,云量少,日照充足。山东西北平原地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深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全年无霜期为225~240天。年平均雨量六七百毫米,60%以上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冬雨较小,进入春季,由于气温上升快、风力强、蒸发盛,又易引起干旱。可见春季少雨容易干旱,夏季多暴雨容易涝灾是华北地区气候的共同特点。

北京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是华北平原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为8℃~10℃。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4℃~8℃,绝对最低气温-22℃以下;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3℃~26℃,绝对最高气温达40℃以上。全年无霜期5~6个多月。年平均降水量为600多毫米,多雨区在西部和西南部山前地带,可达700毫米。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夏季降水约占全年水量的74%,七八月常有暴雨。

天津气候特点是海洋对境内气候影响不大,而西部有较强的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故气候大陆性较强,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较短促。年平均气温为13℃左右,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4℃,绝对最低气温达-22℃以下;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6℃左右,绝对最高气温达40℃。全年无霜期6个多月,港口结冰期80多天,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左右,70%以上集中在夏季。

河北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从北往南由1℃递增到14℃。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从北往南由-22℃递增到-3℃;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从北往南由17℃递增到28℃。全年无霜期除西北部高原地区少于4个月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为5~7个月。冰期为2~4个月。年平均降水量在400~800毫米,70%集中在夏季;太行山脉北段山麓和燕山山麓地带是全省多雨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达700毫米以上。春季降水较少,常有春旱。

山东气候特点是夏季多雨,冬季晴朗干燥。由于距海近,比华北平原其他地区较为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从东北沿海向西和向南由12℃递增到14℃多。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从北部沿海往南由-4℃递增到-1℃左右;最热月(七月,沿海为八月)平均气温,从沿海往西南由24℃递增到27℃左右。全年无霜期从东北沿海往南由6个月递增到7个多月。年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500毫米递增到900多毫米,沂蒙山区东南麓是全省多雨地区。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东南沿海春秋季降水也较多,春夏季多雨雾;西北部春秋季较干旱。河南省黄河河段春季解冻比山东省境内河段早,易造成凌汛。

河南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热多雨且丰沛,秋季晴且日照长。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3℃~15℃,由北向南递增。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颍河、沙河以南为-1℃~2℃,以北为0℃~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7℃~28℃,豫西山地西部不到26℃。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6~8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往南,大都在600~900毫米,大别山区为1000毫米左右;0%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

山西由于地势较高,东面和南面又为山岭环绕,与华北平原同纬度各地相比,气温较低。故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无酷暑。如娘子关内外的寿阳和获鹿,两地相距100多千米,寒暖却相差悬殊,有“冷寿阳,热获鹿”的俗语。年平均气温,从北往南由5℃递增到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从北往南由12℃递增到-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从北往南由22℃递增到27℃。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4~7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从北往南由330毫米递增到00毫米。以东南部陵川县一带最多,达600毫米以上。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0%以上,多暴雨,有时夹有冰雹;春季降水较少,常形成春旱。

内蒙古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为寒潮南下首当其冲的地方;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年平均气温从东北往西南,由-1℃递升到8℃左右。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从东北往西南,由-25℃递升到-10℃;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从东北往西南,由9℃递升到24℃。冬季多暴风雪,储草保畜过冬为牧区生产的主要任务之一。全年无霜期从东北往西南,为2~4个多月。年平均降水量从西往东,由150毫米递增到400毫米左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春季易产生春旱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