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走出“三十而立”的阴影
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
对于“三十而立”,虽然后人给出的解释有很多,但比较受大众认同的说法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时,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于是这就给男人上了个套,意味着男人的事业要步入正轨了,家庭要如火如荼,娇妻爱子一个都不能少,自己则要每天泡在客户、合作伙伴之中,把这一切可用的“资源”紧紧地抓在手里,于是男人都患上了“出人头地症”,目标是成为“王老五”。
如果一个男人在30岁前建功立业,人们就称他为“年轻有为”;如果到了40岁还无自己的事业,人们便称其为庸庸碌碌;如果50岁终于搞出点名堂,人们便会赞之为“大器晚成”。可见事业成功与否是人们衡量一个男人成功的重要标志。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应该“三十而立”呢?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有所不同,当然所获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片面地把“三十而立”作为衡量一个男人成功的重要标志。
而我们在追逐“三十而立”的时候,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不应一味地以古人为表率。要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人类还没有积累太多的知识,用二十几年的时间确实能够学到不少了。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亦远非公元前的社会可比,真正的“立”便更难了。
我们大学一毕业都已经二十几岁了,如果再继续考取研究生或更高等的学位,那么一般在30岁左右就可完成学业,事业在35岁以后才会明显见成效。如此说来,“三十而立”对当代人而言是一种苛责。值得注意的是,两千多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还没做成什么事情的话,这辈子就干不成什么了。而当今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人生七十不稀奇,重视体验生命过程的人,不必太着急了。联合国近年决议将青年的年龄上限设到45岁,这使我们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在追求事业有成的同时享受生活。
同时,随着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不断地提高,男人三十而立也失去了其必定性,对男人成功的要求,是蔑视女人的男权社会的产物,社会把女人当作不能自食其力的人,才格外注重男人的成功。只有成功的男人才能养家糊口,正如原始社会,只有在狩猎上成功的男人才能喂饱家里的老婆一样。(www.xing528.com)
所谓“立”,如果说的是三十岁时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充足的收入,良好的精神状态,则无可厚非。而且绝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但问题是,当我们谈论“三十而立”的时候,总是对“立”有着过高的期望值:经济富裕甚至富有,名声显赫至少是小有名气,经商则产业殷实,治学则著作刊行,从政则至少要混个科长、处长当当。对“立”的攀比,早已脱离孔圣人的本意,而使人的思想更迅捷地接近病态。
我们应走出孔圣人“三十而立”的阴影,调整心态,不论事业或感情,都不能太“物质”。如果你在事业上遭遇了挫折,那就应该在不断经历挫折的过程中,给自己未来的事业做个明确定位和规划。如果你的感情遭遇了困局,那也应该在事业方面继续稳步前进,对感情则持观望态度,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切不可因为顶不住压力或心浮气躁,就随便找个人结婚了事,这样容易造成人生的不幸。
总之,“三十而立”作为一种进取精神来弘扬,无可厚非,但如果成了男人的枷锁,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其实对于现代人而言,“人生三十机会依然多多”,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是否能摆正心态,在追求成功的时候也懂得享受生活,不能因不断地奔向建功立业的目标,就随手抛下生命在不同阶段为我们准备的种种快乐与美丽。
无怨无悔无憾箴言
2000多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如果30岁时还没有出息,那这辈子就难有作为了。而今天,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30岁就像刚升起的太阳,所以在现在的语境中,“立”不一定就是3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