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昌陵的营建及其规制和管理机构
昌陵是清西陵境内的第二处帝王陵墓,埋葬着清朝第五代皇帝嘉庆和孝淑睿皇后。昌陵是乾隆赐给嘉庆的吉地,而且是乾隆皇帝东西两陵分别营建的陵寝埋葬制度的产物。
雍正皇帝建泰陵后,清朝帝王陵寝形成了东陵和西陵的形式。乾隆继位后又在东陵境内的圣水峪建造了陵寝。那么,以后的帝王应该怎样择建陵墓呢?为此,乾隆皇帝于嘉庆元年(179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专门颁发了一道上谕,定下规矩:“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乾隆元年,朕绍登大宝,本欲于泰陵附近地方相建万年吉地,因思皇考陵寝在西,朕万年吉地设又近依皇考,万万年后,我子孙亦思近依祖父,俱选在京西,则与东路孝陵、景陵日远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爱慕,是以朕万年吉地即建在东陵界内之圣水峪,若嗣皇帝及孙曾辈因朕吉地在东择建,则又与泰陵疏隔,亦非似续相继之义。嗣皇帝万年吉地自应于西陵界内卜择,著各衙门即遵照此旨在泰陵附近地方敬谨选建。至朕孙缵承统绪时其吉地又当建在东陵界内。我朝景运庞鸿,庆延瓜瓞承承继继,各依昭穆次序,迭分东西,一脉相连,不致递推递远。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深遽,灵秀所钟,其中吉地甚多,亦可不必于他处另外选择,有妨小民田产,实为万世良法。我子孙惟当恪遵朕旨,溯源笃本,衍庆延禧,亿万斯年,相承勿替,此则我大清无疆之福也。”这道谕旨划定了以后皇帝选择吉地及埋葬顺序。但是,乾隆皇帝仍然担心以后帝王不守先制,于是,他于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再次降旨以申强调:“前经降旨,以嗣后万年吉地,当各依昭穆次序在东西陵界内分建,不必另卜他处。但堪舆术士每多立异邀功之习,所言最不可信,即如朕选择万年吉地时,定于东陵界内之圣水峪,而进爰又欲改卜,经朕查出虑妄,即将进爰治罪示惩,万世子孙皆当以此为法,庶不为行家之言所惑,且遵化、易州两处山川灵秀宽广,其中吉地甚多。我子孙务须屡遵前训,永垂法守,断不必另择他处。有妨民业。”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及坟地埋葬位置的次序,父子迭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因为在嘉庆登机以后,乾隆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所以他亲自为他儿子在西陵境内的太平峪选定了万年吉地,于嘉庆元年开始修建,至嘉庆八年(1803年)建成。由于昌陵神道与泰陵神道在圣德神功碑楼前相连,所以,昌陵没有更衣殿、大红门等建筑,圣德神功碑亭以北则完全相同。其建筑顺序由南至北依次为:石平桥、圣德神功碑亭、五孔石拱桥、石像生、龙凤门、一孔石拱桥、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东西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www.xing528.com)
据史料记载,昌陵地宫仿裕陵(乾隆皇帝陵)地宫修建,有石刻经文佛像。同时昌陵也是清代最后一座建有圣德神功碑楼的陵寝。嘉庆以后,由于国力不足,以后的帝王陵寝规制逐步缩减。
昌陵修建的同时建立管理机构,设立陵寝管理人员,主要有:“嘉庆八年(1803年)在太平峪建内务府营房一座,设掌关防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尚茶正、尚膳正、尚茶副、尚膳副、内管领、副内管领各一人,笔贴式三人。”在下岭村建“礼部营房一座,设礼部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读祝官二人、赞礼郎四人、笔贴式四人”。在北百泉建“八旗营房一座,设武职总管一人,翼领二人,防御十有六人,骁骑校一人,笔贴式二人,千总、把总、额外外委各二人,守兵一百四十五名。工部员外郎一人,内务府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内管领、副内管领、尚茶正、尚膳正各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