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四条不同的交通路线
清朝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辟西陵陵区后,为了运送建陵物资、帝后谒陵和守陵当差人员死后埋葬等事宜,修建了4条作用不同的交通路线。
其一是“白差道”,即运送建陵物资和帝后灵柩的道路。根据《易县志》记载,这条道路从北京出发,“经大兴县、宛平县、良乡县、房山县、涞水县达易州(现在易县),过18个道段,计程114千米。”道光元年(1821年)改经涿州,里程延长。沿途修建行宫七处:“宛平县的龙王庙、良乡县的黄新庄、房山县的半壁店、涞水县的秋澜、涿州的翠华、易州的后部、梁格庄。进入易州后,由中高村过韩信桥、经神石庄、穿火焰牌楼、过大雁桥,达南大地分赴各陵”。
其二是“黄差道”,即帝后谒陵行走的路线。《易县志》记载“黄差道”与“白差道”从北京出发至易州的路线相同,只是进入易州后“黄差道”由“易州经徐家厂、南石门、梁格庄、百泉、半壁店、华北村达泰宁山(泰陵)”。
以上两条道路宽约30米,每逢四月、九月工部派出司员督修。(www.xing528.com)
其三是新易铁路。新易铁路是芦汉铁路(芦沟桥至汉口)的分支,由高碑店至易县梁格庄,是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和光绪谒西陵而专门修建。
此项工程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世凯提议并亲自操办,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原计划用6个月时间完成,实际只用了4个月便竣工。铁路全长46427米,由东向西共有高碑店、涞水、易州、梁格庄4个车站。共耗白银60万两。
新易铁路原为慈禧谒陵而专修专用,隆裕皇后死后,其棺椁也是用火车从这条铁路上运到西陵。
其四是口字门、鬼门关。西陵建成之后,修建风水围墙进行保护,风水墙上建口字门供陵寝当差人员出入。陵寝重地是帝王神灵所在,陵寝当差人员死后不得葬入其内,必须在重病时从口字门抬出陵区。为此,当时西陵在下岭村西、半壁店村东的两村交界处建有“官房”,是专门从事为将死之人或已死差员服务的机构,有杠班、棺材铺、寿衣房等,并设专职人员辛姓人家管理。有些重病的陵寝差员被抬到这里后,经过调理、治疗,可能得以恢复,但这种情况极少,多数病人被抬到这里后慢慢死去。死后由“官房”处出售寿衣、棺材,出租棺罩,再由杠班人员将死者抬入其自家坟地埋葬。这些重病之人从不同的口字门被抬出。如泰陵内务府差员从东南口字门抬出,泰东陵、泰妃园寝内务府差员从东北口字门抬出。有些急症患者还没来得及被抬出就已经死亡,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从一个专门的关口抬出,那就是鬼门关,然后再抬至“官房”出殡。西陵有两处鬼门关,一处位于东南口字门正南山凹处;一处位于永福寺西、北百泉西北两山之间夹道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