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西陵探源:揭示营建前的社会人文环境

清西陵探源:揭示营建前的社会人文环境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双塔尚完好,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峨磨山位于易县西北25千米,是泰陵的后靠山。该寺规模宏大,文物甚多。各洞之内均存有大量文物。雍正选定万年吉地后,将此处圈入红桩之内,有泰陵工程总理大臣撰写的“龙门寺碑记”为凭。

清西陵探源:揭示营建前的社会人文环境

8.清西陵营建前的社会人文环境

清西陵位于易县城西的永宁山下,西陵营建前周围有众多的人文建筑和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易县历史悠久,“虞时期就设城邑,隶属幽州。汉时为固安,随开皇年间设易州,后改易县。”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千年古城燕下都,巍峨壮观的荆轲塔,京南要塞紫荆关,燕昭王招贤纳士的黄金台华北最大的文化道教庙会后山奶奶庙,闻名中外。狼牙山上有五代时所修建的灵峰院俗称尼姑圣母院。历史上的不少名人如李太白骆宾王等都曾千里而来,游览易县的山山水水,而且留下了不少诗作佳篇。在几十里之内,西有云蒙山上的静觉寺、双塔庵等,还有传说孙膑立书著说的乳水洞;东有传说中张果老练丹处洪崖山丹霞洞,建于辽代的兴隆寺;北面峨磨山上宋代修建的峨眉寺;东面清代乾隆年间又兴建了永福寺,填补了清朝最信仰的喇嘛教即黄教,从此,形成了清西陵外围西、北、东三面佛教、道教、黄教同时并存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壮观的人文环境。

云蒙山上静觉寺、双塔庵、乳水洞、摩崖石刻。云蒙山乾隆元年改名为永宁山,海拔1120米,面积40平方千米。永宁山下自东晋以来即为佛教、道教活动基地。公元349年,即东晋十六国时,后赵太宁元年,始建太宁寺,又名静觉寺,历代多曾重修、扩建,历史上不少名人雅士多曾隐居、游览于此处的山水林泉之间。五代时做过燕辽两国高官和唐晋汉周四代宰辅的冯道曾隐居于此。寺内建有冯道吟诗台。辽天庆年间,又于寺中建十三层宝塔,夕阳西照,千年古刹的红墙黄瓦与周围的苍松翠柏,相映生辉,故易州十景中称为“吟台夕照”。静觉寺塔于“1958年自然倒塌,1977年春,塔基地宫被盗,后大部文物被追回,经清理有:金瓶、银塔、珍珠及其他金银瓷器数十件,还有大小不等的舍利子180颗。由此可见,该寺规模之宏大,香火之旺盛。”如今,下寺已无存,上寺还存有碑。

双塔庵:永宁山双塔站上建有双塔庵,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公元1144年),有僧房、佛殿十数间,由尼姑住持。现殿堂已毁,仅有部分断壁残垣。双塔尚完好,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南塔建于崖上,高22米,八角十三层,双檐斗拱。北塔高18米,瓦顶十三层,两塔相距30米。”清陈士倌曾有诗描绘双塔“古寺孤凭万仞颠,遥看双塔白云边”。

乳水洞:位于永宁山上的乳水洞的十二槽(也有十三槽之说)是一奇观。据民国初年的傅增湘学者实地考察,“十二槽者乃石龙僵化之所遗也”。“乳水洞水源甚奇,从洞顶并无缝隙的石灰岩上往下滴水,由于年深日久,滴水处结为乳头状,洞即因以为名。”据县志载:“每年正月十六,乡民辄上山看水,哪槽无水,哪月天旱,每每奇验。”洞中还曾有过一统石碑,石碑一湿,即将下雨,故有诗云:“十三槽水明旱涝,一统石碑亦阴晴”。

相传,孙膑曾在此洞与其师鬼谷子学艺,过去洞中曾有王禅、王敖、孙膑等人塑像。乳水洞侧有一小洞府,石壁上有手足印迹,据传说是孙膑练功时脚蹬掌击所致。现在,每逢农历三月三,仍有不少人上山祭拜。

摩崖石刻:乳水洞内有摩崖石刻两处:一处在洞门上方,系匠人自山崖高处悬吊凿刻而成,因年深日久,且距离较远,字迹已难以辨认;“一处在洞中右侧石壁上,自右至左横书‘龘’四字,上下题款为:光绪十五年岁次屠维赤奋若(屠维·赤奋若,古时以干支纪年,天干称岁阳,地支称岁阴。太岁在己称屠维,太岁在丑称赤奋若。故屠维赤奋若即是己丑年)。桂月肺栞(古代刊字,肺刊意为出自内心的颂扬。刊刻石上以昭明圣德),钦命漕运总督直隶布政史马焦松敬书。经查康熙字典:‘四云字为浓,云广貌;三龙字音沓,龙行貌;第三字为古雨字,第四字为古师字’。”

峨磨山上峨磨寺:峨磨山乾隆年间改为白玉山,峨磨寺改为龙门寺。峨磨山位于易县西北25千米,是泰陵的后靠山。此山属永宁山系,永宁山横贯全县西北,古时曾是我国北部道教、佛教重要活动场所之一,而白玉山又是其中心所在。白玉山雄伟高耸插云衢,山水洞穴,青林巨木,曲径幽雅,成为易县之形胜。

龙门寺位于白玉山山腰上,建于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七月,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复修,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又重修。我国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致认为:“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年间,按这个年代推算,龙门寺始建年代,与道教形成年代只相距70年左右,可见该寺实为我国道教的早期建筑之一。”

该寺规模宏大,文物甚多。始建时,分上、中、下三个寺,并依山建阁,“该寺所在山的山腰中建有八卦连环洞,开始分为72个洞府,明朝二次重修,又扩建为96个洞府,分上、中、下三层,设有十二洞、九大天门、三大佛库及银河水三道。此外,还有灵芝仙姑洞、观音阁地下洞、玉泉洞、朝阳洞、二龙洞、仙人庵、天棚洞等等。”

各洞之内均存有大量文物。“如天棚洞内曾存有金佛2尊、银佛8尊、唐细佛72尊、佛门真书2部。二龙洞内存有5000年的木龙王4尊、龙王佛4尊及三寸左右的铜像。洞中光道士及管理人员就多达700余人。山中洞府,不仅规模大,而且设计精细、完整。除以上洞府外,还设有观天台、望月台、望府阁、靠山、风水塔等建筑。山中洞府有的是天然山洞,有的是人工开凿,很多洞彼此相通,像多层高楼,因按八卦设计,故称八卦连环洞。其中,灵芝仙姑洞与天棚洞相通,一进五门,三闭,上下二层,一井,与宝塔和观天台相连。洞口有石柱,分大门、二门。大门为唐李靖真人书写的对联:‘西天法雨周三界,南海慈云罩万方’。二门对联为:‘一天新雨露,万古真禅林’。”

雍正选定万年吉地后,将此处圈入红桩之内,有泰陵工程总理大臣撰写的“龙门寺碑记”为凭。

白玉山龙门寺碑记

历观志书所载九州风土各具形胜山水者其形象之大者也易州西北五十里有峨磨山焉今改为白玉山兹山也实易州之形胜也,然山团水绕回互有情名流胜迹固所不弃图无招提梵宇以佐之则山水之灵秀无因而传而士大夫之记颂何由而致兹山之半旧有峨磨寺今改为龙门寺焉更上五里许有观音阁焉考厥始基大约创自宋元间远不可考至前明嘉靖年间为之重修至今二百余年雄危插汉耸入云衢□□阁凝尘渐摧柱石青林巨木时闻樵采声松月禅灯不听梵音之诵至雍正八年卜万年吉地于此山之前计程三十里此寺亦圈入红桩之内□桩内所有诗观无不奉旨官修是以重为修葺山门高峙时挹岚弥勒盘居常开笑口前殿三楹入门瞻如来之像后宫五栋登台拜古佛之尊若□阁高居天半杨枝水普渡迷津至于配殿钟楼僧房香积墙垣泊岸石经砖台无不一一经营恍如新构将建□像□辉已复当年之璀璨琳宫焕彩快观往日之宏规且严禁採樵丛林日渐以蓊郁远驱牧犊峰峦益显其菁蔥山灵□□梵境常宁清泉夹道以长流探奇者一洗尘心盘石成台而时出登临者暂为驻足春风鸟语听来总是禅机秋月□□看去无非祗树以往翠嶂拱山陵永固精蓝同日月增辉奂奈工程既竣十易春秋碑碣空存无人譔述至乾隆四年春□以国子监司业奉命来易总理工程钱粮事务暇日鲁两至其地旷览遐瞩其景象无一不在胸臆间六年长□寺僧号天灵者踵门求□□勒贞珉因细加询访历述其原委焉(www.xing528.com)

总理□呈钱粮事务国子监司业加二级记录三次 塞尔登鯨

兴隆寺:位于易县城内“二十余里驿路之北大方社丁家庄”,即现在五道河村。该寺始建于辽代,废迹后明正德十九年为之重修,雍正选定万年吉地以后,将寺迁往北百泉东山南麓之上,大展宏规,重新修建,后来赵秉均将寺迁至东鹿,将寺址改为赵公祠。现将兴隆寺碑记附录于后,供读者参考。

兴隆寺碑记

溯自妙相西来因金人之入梦徾言东阐感白马之驮经诸佛有大慈普济之心群生有尽仰归投之念是以溥天偏地无不信法□□无遮四海八荒亦尽□宗风之有□崇奉非依日广不但通都大邑固有精蓝即至深谷窮亦多名若易州西去二十余里驿路之北大方社丁家庄旧有兴隆寺考厥始基创自大辽原名兴禅数经兵燹废迹多年至前明正德九年为之重修易名兴隆寺焉自正德九年至雍正年间已二百十有余年矣重修者又复摧残适逢我世宗宪皇帝于雍正六年卜万年吉地于兹土凡在红桩内之寺观村庄例应迁徙于是命地师相度基形出内帑另为建造择于风水墙之外北百泉之东汇水之区平冈之上鸠工庀材大展宏规阅岁经营旋成梵宇自弥勒殿以至观圣殿共计四层层层入般若之门自钟鼓楼以及两群房岂止百步步步登上乘之路龙神之殿独立于左僧舍一区安排于右将见佛像增辉时有烟云焕彩禅灯朗遥照连日月争光雕梁轮奂繍桷纡迴金磬辉煌宝幡璀璨冈峦回合西拱山陵形势鬰盤东临易水泰宁高峙拒马环流集众水于山门收落照于朱户烟林相错壤连绵屹然为近山巨刹诚哉并胜地兴隆虽法王之感应无穷实天子之主持是赖墓鼓晨钟保金汤之永固经声梵 祝圣寿于无疆矣于兹十载始立贞珉爰序始终用垂永久峕

乾隆六年岁次辛酉九月望日国子监司业  塞尔登撰

钦差协办总理工程钱粮事务头等轻车都尉兼户部郎中加三级

朝阳

钦差总理工程钱粮事务国子监司业加二级记录三次  塞尔登仝立

钦差协办总理工程钱粮事务内务府郎中加四级记录十二次谟尔德

永福寺:位于清西陵境内梁格庄西侧,始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春,完工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秋,它在旧有寺庙基础之上,依山而建,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永福寺的修建,是仿清东陵隆福寺而修建,清东陵隆福寺又是仿沈阳实胜寺而建,其最初目的是“兴黄教,以绥远人”,因而达到联络蒙古诸部落的政治目的,后来便成为专为陵寝祭祀服务的清代皇家御用寺庙。

永福寺已有单独文章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易县境内共有寺院塔庵87所,雍正钦定万年吉地以后,将陵区范围内村庄、坟茔、寺庙部分迁移,但仍有一部分保留下来,这与清朝政教合一的政治统治有密切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