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从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电企业辅助活动,是为发电企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的条件和活动,大体可分为制度基础、经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四个方面。图4-1发电企业产权结构与竞争优势4.1.1.2发电企业产权构成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为了研究发电企业产权制度与竞争力之间的数量关系,本书以国内资本市场的发电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

从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

4 从价值链辅助活动分析发电企业的竞争优势

发电企业辅助活动,是为发电企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支撑的条件和活动,大体可分为制度基础、经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四个方面。辅助活动是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价值创造的基础,也是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不论是现实竞争力还是潜在竞争力,发电企业辅助活动都是其重要来源。下面分别考察各项辅助活动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4. 1 发电企业制度基础分析

企业制度是发电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也是其他一切影响发电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的基础。它搭建了企业运行的基本框架,也决定了企业运作的根本机制和规范。关于企业制度因素,我们主要分析发电企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它们解决了企业的深层利益机制、决策、激励约束、监控、企业家选择等基础性问题,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4. 1. 1 发电企业产权制度与竞争力

4.1.1.1产权制度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产权制度是对发电企业产权性质、产权构成、利益分配等根本性问题的制度规定,它从基础上决定发电企业的长期经营绩效和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电力体制高度集中和垄断,政企合一。作为政府部门的电力工业部,既是电力工业有关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者,也是行业管理机构,同时还是电力工业唯一的生产经营者。中央政府是电力产业的唯一投资者,电力工业是单一的国有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不清,加之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造成电力行业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宏观层面上也制约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为调动地方、企业、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办电的积极性,缓解日益严重的缺电局面,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方针,并实行了新电价政策。新政策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外资的投资积极性,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打破了国家垄断下的纵向一体化的电力产业组织结构格局,形成了多元投资主体的市场结构。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厂网分开”后,发电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步伐在逐渐加快。

产权制度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比较间接,它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战略和经营资源等因素而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如图4-1所示。

产权制度将决定发电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产权构成是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企业所有者以所有权为依据获得在股东会的投票权等出资者权利,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所有者的意志。因此,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也必将通过这些机构的人员构成而对企业战略产生影响。此外,产权构成体现了不同所有者的不同利益,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是发电企业另一竞争优势来源——关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些都构成发电企业的潜在竞争优势,而企业战略将直接影响发电企业现实竞争力的形成,关系资源也将影响到发电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能,这一点将在后文论述。

图4-1 发电企业产权结构与竞争优势

4.1.1.2发电企业产权构成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发电企业产权制度与竞争力之间的数量关系,本书以国内资本市场的发电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指股权设置的具体形态,即各种不同出资者所有的、不同类型的股权在股份公司中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股东的类型及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股票的集中或分散程度等。它代表了股份公司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而经营绩效,我们则视其为发电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外在表现。

A.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于企业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思路进行:一是控股股东类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高管阶层、机构投资者和银行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二是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集中持股对企业绩效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国内学者针对股权结构也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许小年、王燕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社会流通股比例对公司绩效无影响(许小年、王燕,2000)。孙永祥、黄祖辉则通过对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机制,进而影响公司绩效的分析,认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总体上最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因而该种股权结构的公司绩效也趋于最大(孙永祥、黄祖辉,1999)。吴淑琨的研究则表明,股权集中度、内部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倒U型关系,国家股、境内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U型关系(吴淑琨,2002)。由于发电产业长期被归于自然垄断产业,由国家所有,国内外很少有专门针对发电企业股权结构的研究。为此本书针对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究。

B.样本选取与变量说明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使用的是截面数据,即多个公司某一年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数据。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有“一年盈、二年平、三年亏”的说法,而且单纯使用某一年的数据无法分析某个行业内的技术进步、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为公司带来的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经营绩效变化,因此为了保持样本数据的连续性、客观性和适宜性,选取2001~2003年三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电力公司,其主营业务为发电,每年以前一年年底之前上市的公司为准,剔除ST公司;为了避免A股与B股和其他境外上市股之间的差异,样本只考虑发行A股的公司,最后得到的样本发电公司2001年有30家,2002年有34家,2003年有37家。

本书使用的数据来自于沪、深两市上市电力公司的2001~2003年年度报告,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研究变量说明。本研究中的变量主要包括经营绩效独立变量和股权结构解释变量两类。对于绩效指标的选取,国外研究较多使用Tobin的Q值(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国内研究较多使用净资产收益率或总资产收益率,也有少部分研究者使用每股收益。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远远偏离其价值且波动性很大,而且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也难以估计,Tobin的Q值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绩效;每股收益未将股本大小考虑在内,可比性差;因此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来考察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股权结构指标主要是股份性质和股权集中度。因内部职工股在大多数发电上市公司中不存在,有内部职工股的其比例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股份性质主要指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指标分别选取第一大股东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C.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状况

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发电上市公司国有股比重较大,而且以国家间接持股为主。发电上市公司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国有股比重较大。根据官方规定的统计口径得出各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基本情况如表4-1所示,2001~2003年国有股比率平均为39%、39%、35%;而事实上这种股权分类方法和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内蒙华电”,代码600863),根据官方规定的统计口径,其国有股份为1.49亿股,仅占总股本的7.5%;而其前两大股东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分别持有公司59.8%和12.7%的股份,被归入法人股份。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分别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中央政府持有100%的股权,是非常标准的国有股。因此,对于内蒙古蒙电华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国有股不应该是按官方口径统计的7.5%,而应该是80.0%,国有股比例被低估。在其他发电上市公司,这种国有股被统计为法人股的情况也大量存在。为了将国家间接持有的股份也计入国有股比例,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境内发起成立人基本上都是国有法人,我们对发电上市公司重新进行了统计,将2003年报中披露的国家股和境内发起人股(国有法人)合并为国有股,统计结果如表4-2所示。在这一结果中,2003年发电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为57%,而且这还未考虑在上市过程中的募集法人股中的国有股。

表4-1 发电上市公司2001~2003年股东类型和持股比例描述统计表(官方统计口径)

表4-2 发电上市公司2001~2003年国有股比例描述统计表

注:表中国有股为国家股和国有境内发起人持股之和。

发电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比重较大的原因与我国发电企业发展历史有关。我国过去一直将电力行业视为自然垄断行业,由国家集中投资和经营。虽然自1985年开始为了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电厂实施了集资办电政策,但投资中仍以国有资金为主,由此形成了国有股比重较大的局面。

发电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占有较大比重有利有弊。从其弊端来说,国有股权比重较大,往往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局面。根据世界银行资料,由于电力工业公有制和政府垄断,造成电力行业服务质量低下,技术性、非技术性损失很多,燃料消耗居高不下,电厂不良维修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力工业的效率。但是,国有控股也有其优势。首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支柱产业应该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电行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命脉部门之一,出于国家经济安全和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考虑,国家保持控制权是必要的。其次,发电企业所需资金投入很高,当前国内一般的社会资本难以满足发电投资巨额的资金需求,而国有股东资本比较雄厚,而且在银行信誉较好,便于发电企业筹集发展所需资金。最后,一些实力极强的国有控股股东,出于对上市发电公司的支持,不断将大量优质发电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为发电上市公司的超常规发展和扩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优势是其他类型股东所无法替代的。

尽管发电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比重较大,但却是以国家间接持股为主,国家直接持股比例较少。发电上市公司股权只有极少部分被国有资产管理局或政府部门直接持有,也有一部分被国有投资公司和其他国有法人持有,大部分是由各国有电力集团持有,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国有电力集团间接持有发电上市公司的股份。根据刘芍佳等人的研究结果,在国家控股的企业中,这样的持股结构比较有利于发电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刘芍佳等,2003)。因为国家不直接控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行政干预;由国有电力集团这种专业化的公司而非其他非专业的国有法人控股,能够在经营、技术、人才、资产扩张等方面提供更多专业化的支持,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

(2)发电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属于适度水平,且有逐渐改善的趋势。在股权结构分析中,一般以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表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和分布状况。本研究分别统计了2001~2003年发电上市公司第一、二大股东占总股本的比例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作为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见表4-3。

表4-3 发电上市公司2001~2003年股权集中度描述统计表

续表

一般认为,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以下,属于股权分散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属于股权适度集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以上,属于股权过度集中。统计发现,在我国发电上市公司中,有约1/3的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有约2/3的公司其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仅有两家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从表4-3中可以看出,2001~2003年发电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分别为49.91%、47.23%、46.54%,处于股权适度集中的边缘,并且呈现一定的递减趋势,表明股权集中度状况在逐渐改善。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较大有其合理性。一般情况下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发展和经营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惟其持股比例高,才有足够的动机将公司经营好。而且如果第一大股东实力很强,将为上市公司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例如国电电力、国投电力、华能国际、通宝能源等发电上市公司,由于第一大股东的大力支持,将自身控制的大量优质发电资产持续注入上市公司,使得这些上市发电公司在短短几年之内装机容量飞速扩张,资产质量迅速提高,大大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但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而其他股东持股相对偏低,会导致公司被第一大股东控制,其他股东无力制衡约束的状况。由表4-3还可以发现,2003年发电上市公司第一、前三、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平均值分别为46.5%、57.6%、62.7%,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数量相对较少。由于我国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投票表决机制实行的是一股一票的直接投票制,而且许多决议只需出席会议的简单多数通过,这样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导致股东大会决议和董事会选举被第一大股东把持,形成第一大股东完全控制公司战略方向和经营决策的局面。这不利于经理阶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产权主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不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不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

因此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的上市发电公司来说,在调整股权集中度时,应该朝着股权适度集中,有相对控股股东存在,并有其他大股东与之制衡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方面,大股东由于持股份额较多,参与公司治理的收益较大,他们有动力而且也有能力对经营者进行直接、有效的约束;另一方面,几个大股东共同掌握控制权,可以在他们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从而加大大股东垄断的难度。

D.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1)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类型及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研究发电上市公司各种类型的股份即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本书先以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经营绩效指标,研究其与股份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

首先作2001~2003年发电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按照官方统计口径)和净资产收益率的散点图,见图4-2。图中可以看出,全部样本没有表现出任何相关趋势。再作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散点图(略),同样没有显示任何相关关系。表4-4列出了各类型股份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值为0.245,且P值在0.1水平上不显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发电上市公司股份类型与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代表的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图4-2 发电上市公司2001~2003年国有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关系散点图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以发电上市公司总资产收益率代替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经营绩效指标,重复以上过程,最后结论相同。

(2)发电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了研究发电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股权集中度指标,分别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为经营绩效指标,进行相关分析。表4-5列示了发电上市公司2001~2003年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总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和P值,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大值为0.144,P值在0.1上不显著。然后分别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经营绩效指标重复以上过程,所得结论相同。因此,可以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表4-4 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4-5 发电上市公司2001~2003年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分析

(3)原因分析。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二者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但这并不说明发电企业股权结构不重要。从理论上说,股权结构是企业的制度基础,它不能直接影响经营绩效,而是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决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决策机制和人员构成,再通过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影响到公司绩效。国内外学者在比较大的样本范围内统计所得出的分析结论,也证实了企业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确实存在影响。从研究方法和结论的角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书赞同孙永祥、黄祖辉的分析,即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的股权结构,总体上最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发挥。而造成本研究发电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不相关的原因可能来自以下两方面:

①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刚开始不久,发电企业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过渡的阶段,在本研究考察的时期即2001~2003年,许多非经营性因素对发电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经营因素。例如政府核定的电价、电网规定的上网电量和发电企业所处区域的用电需求等因素,直接决定了发电企业的销售收入;发电企业所处地域燃料成本的差异,对其成本将产生关键影响。这些非经营性因素可能是历史形成的,在考察期内的影响却可能远远超过了经营因素。

②发电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影响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如上所述,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是一个间接的传导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之经营决策的时间滞后因素,同时考虑到我国发电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企业高层对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适应过程,可能在本研究考察期内,由股权结构带来的治理效应还未充分显现。

4.1.1.3从产权结构看发电企业竞争力提升

通过上述分析,结合其他文献的研究,对于如何从产权结构角度提升发电企业竞争力,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改革发电企业产权结构,通过引入多元化产权主体更好地发挥产权机制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发电企业国有股权比重普遍较大,并且导致了诸如“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的弊端。其实这些弊端产生与网厂不分、“一股独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未必全是国有股权比重较大的必然结果。从完善产权结构的角度,可以降低非专业化国资代表持股比例,加大国家通过专业化的电力集团公司或电力投资公司间接持股比例;国有股份也可以由多个产权主体持有,通过它们之间的制衡完善公司的委托—代理机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非国有资本,这也有利于产权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作用于企业竞争力。

(2)正确看待第一大股东的作用。从部分上市公司看,一些实力强大的第一大股东的支持为发电企业超常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这样的企业产权结构,一般情况下第一大股东占有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因此有足够的动力支持其控股企业;另外大股东本身必须有很强的实力,能够从资产、资源、关系等方面为控股企业提供快速发展的条件;但是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容易引发“一股独大”等弊端,尤其大股东又是所有者非人格化的国家。因此,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过多的公司,应该朝着股权适度集中,有相对控股股东存在,并有其他大股东制衡的方向发展。

4. 1. 2 公司治理

4.1.2.1公司治理基本框架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产生是与现代公司相联系的。现代公司的根本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相应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各自不同的利益,代理人有可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代理人可能做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委托人必须设立一套有效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行为,从而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委托人的利益。公司治理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制衡机制,它随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是为解决相应出现的代理问题而对各利益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进行制度安排,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如图4-3所示。

图4-3 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的内涵比较广泛。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因而公司治理不仅仅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集团。按照发挥作用的机理不同,公司治理可分为基于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基于市场的市场治理机制和基于社会环境的社会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主要通过法人治理结构起作用,其发生作用的基础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具体体现为企业家选聘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和决策机制;市场治理机制通过产品市场、债权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等起作用,具体体现为产品市场的竞争、债权市场的银行治理、控制权市场的兼并接管等;社会治理机制通过根植于一个国家和公司中人们的价值理念、传统文化、法律规范等起作用,具体体现为社会文化传统、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由于社会治理机制作用难测量,而我国当前阶段市场治理机制还远未建立,而且这两种机制最终也是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在此本研究只讨论内部治理机制。

4.1.2.2公司治理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如前所述,公司治理与产权制度一样,是影响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制度性基础。内部治理机制主要通过对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选聘、激励、监控公司高管人员发挥其作用。而企业高管人员的行为和企业战略管理对于发电企业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具体影响路径如图4-4所示。

图4-4 发电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竞争优势

4.1.2.3发电企业公司治理

发电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家(主要是董事长和总经理)选聘机制、高管人员监控机制、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决策机制。如图4-4所示,这几种治理机制的承担者都是公司董事会,因此,本书将以发电企业董事会为重点研究其公司治理。

高质量的董事会应当能够最大限度地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并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经营者的行为与股东利益一致。对董事会质量的评价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即董事会的责任感、独立性和治理效率。

(1)董事会的责任感是指董事会要对股东负责,最大限度地代表股东的利益;只有对股东的利益高度关心,时刻将股东的利益与董事自身的利益相联系,董事会成员在制定企业的有关政策和进行经营决策时才会认真、谨慎和敬业。董事会的责任感一般可用以下指标衡量:①董事是否持有公司股票;②向执行董事提供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计划;③是否设立薪酬委员会等内部机构负责董事评估;④董事选聘是否采用累积投票制度。

(2)独立性是指董事会独立于企业管理层,切实履行对经营者的监督职责。如果企业董事会独立性不强,则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改进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主要方法是在公司董事会中增加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重。一般可以用以下指标衡量董事会的独立性:①董事长与总经理不兼任;②内部董事比例不超过1/2;③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不低于1/3。

(3)董事会效率是指董事会成员具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能很好地胜任董事职位,这是董事会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董事会效率采用以下指标衡量:①董事不能同时担任3家以上公司的董事会成员;②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③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人(次)数不低于应该出席人(次)数的80%;④至少有1名董事应担任与本公司的规模、能力类似的公司的总经理。

在我国公司治理中,除董事会之外,监事会是关系到治理质量的另一重要机构。按照我国《公司法》,监事会具有“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会规范运作、遵守信息披露原则、监督董事、经理经济行为合法性等方面的权利与职责。尽管对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及与独立董事职责重叠不清的指责较多,但是在对经股东大会批准后的董事会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公司监事会作为一种常设性监督机构,比起独立董事具有更多的时间与工作条件上的保障性,因此,本书仍然将监事会监督作为衡量发电企业治理质量的一个方面。衡量监事会质量的指标主要选取三个:①外部监事占监事会人数的1/2以上;②监事会一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③监事会中至少有1名财会或法律专业人士。

表4-6 2004年发电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指标

续表

注: 1为董事是否持股; 2为是否设立薪酬委员会等内部委员会,负责董事会自身评估; 3为董事选聘是否采用累积投票制度; 4为是否有针对执行董事的股票期权计划; 5为总经理不兼任董事长; 6为内部董事比例不超过1/2; 7为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不低于1/3; 8为非独立董事不能同时担任3家以上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9为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 10为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人次数不低于应该出席人次数的80%; 11为至少有1名董事应担任与本公司的规模、能力类似的公司的总经理; 12为外部监事占监事会人数的1/2以上; 13为监事会一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 14为监事会至少有1名财会或法律专业人士。

为了评估发电企业公司治理状况,本书选取了华能国际等16家样本企业(选择标准及具体企业见第7章和附录1),其治理结构指标如表4-6所示。其中监事会质量和董事会独立性两方面指标情况较好,这与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法规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有关。董事会效率方面主要是“非独立董事不能兼任3家以上企业董事”指标情况不佳,约70%的企业董事兼职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公司治理;董事会责任感指标最不理想,样本企业没有一家披露对执行董事有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董事持有公司股票,而且数量极少,采用累积投票制选聘董事的仅国投电力一家,只是在董事会设立薪酬委员会等内部机构负责对董事薪酬、评估方面,有约70%的样本企业做到了。因此,总体看来样本企业公司治理状况不太乐观。

发电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国内公司治理的总体环境需要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例如,近年出台了对独立董事、内部董事比例的规定,许多企业都在逐渐达到,而有些规定如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累积投票制等则刚刚或尚未推出;另一个重要因素则与发电企业的股权构成有关。产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我国上市发电企业国有股权比重很大,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构成、产生办法、治理意识和治理效率等都带有大多数国企改制企业的通病,激励机制的改革也面临许多制度的束缚。而对于非上市发电企业来说,公司治理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因此,完善发电企业公司治理,一方面需要大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发电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的改革。

4. 1. 3 发电企业战略管理

4.1.3.1发电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力

在发电企业竞争力体系中,战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图4-1、图4-4所示,一方面,发电企业产权构成、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了企业战略决策人员的构成、战略决策机制等战略管理的基本方向,它们通过战略管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另一方面,其他所有影响发电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直接和间接因素,都受战略管理的影响。战略管理会影响到发电企业的制度体系,影响到竞争力的基础;公司会根据发展战略确定资源获取和调整规划,确定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战略,确定公司的运营战略;而这一切都是发电企业间接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战略对发电企业的现实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发展战略、运营战略、营销战略直接影响到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从而影响到这些竞争优势的形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经营资源的获取等都需要根据公司战略进行调整和配置,它们本身也是公司战略的组成部分。影响路径如图4-5所示。

图4-5 发电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

4.1.3.2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公司层面发展战略、业务单元层面的运营和竞争战略,以及各职能部门战略。在此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中心,结合国外发电企业的发展经验和主要问题,针对公司层面和发电业务单元层面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

(1)战略是发电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纲领,发电企业应高度重视战略管理。计划经济时代,发电企业不是独立的经营单位,没有制定战略的权利,也没有制定战略的必要。而进入市场竞争以后,发电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独立承担市场风险,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一般生产经营管理。发电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出现的技术性失误虽然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但往往不是致命的;而企业一旦出现战略决策失误,损失很可能是致命的。例如全球最大电力公司之一的迈朗公司,投产和在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资产总额高达206亿美元,却不得不于2003年申请破产保护,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战略决策失误。迈朗公司从其前身美国南方能源公司分立出来后,对全球电力市场形势尤其是全球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后的市场形势产生了过于乐观的判断,盲目扩张,确立了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和扩张战略,过度负债经营,最终酿成公司的债务危机和经营危机,走向破产境地(刘向东、庄晔,2003)。而该公司直到破产之时,发电、输电和天然气贮运业务仍然可以正常经营,而且在电厂生产、建设管理方面保持着世界一流水平。由此可见在市场化环境下,战略决策对发电企业有着生死存亡的意义。

(2)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应立足于对产业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根据不同的市场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战略是基于对公司经营环境的全面分析而做出的,对产业形势的正确判断是发电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英、美等电力市场化改革力度较大、进展较快的国家独立发电公司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发电企业提供借鉴。美国和英国将电网和发电资产分离,在发电侧引入竞争以后,都经历了一个发电企业快速扩张规模的过程。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发电供应量增加,发电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电价不断降低,发电企业的利润水平迅速下降,图4-6和图4-7列示了1991年后美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和由此导致的电价下降的情况。由于电价下调,仅仅依靠出售电力为收入的独立发电企业步入艰难局面,许多企业陷入亏损、被兼并和破产的境地。

因此,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发电企业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不同特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电力供不应求的时期,装机容量大小是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之一,即使管理稍微粗放一点,由于规模较大、电价较高,可以暂时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因此如果能够做好形势分析和预测,就能把握住这种良好的发展机会。例如华能国际、国电电力等企业,在2000年、2001年电力供需相对平衡的时候就一直注意对成熟项目的收购和新建项目的开发,2003年年后电力供应偏紧,这些收购和新建机组就为其

图4-6 1991年后美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情况

图4-7 1990年后美国平均电价

资料来源:国外独立发电公司的发展与借鉴。

赢得竞争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电力紧缺的情况下,各发电企业必然会争上新的发电项目,以求扩大生产能力,考虑到从建设到投产往往需要3~5年的建设周期,发电企业必须做好投资规划,提前预测投产之时的市场状况,以及在建时期企业现金流所受影响,在公司能够承担的风险范围内进行投资。当前我国发电投资就出现了一定的过热现象。电力体制改革以后,由于缺电局面的出现和利益的驱动,五大发电集团、独立发电企业、地方能源集团纷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规模扩张战略,致使电站在建规模远远超出电力规划确定的目标,同时也超出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2004年全国在建电站规模为2.8亿千瓦,其中违规项目高达1.2亿千瓦,涉及金额6000亿元。针对这一情况,国务院下发了《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文件,紧急叫停了大量违规项目,这些被停项目造成了大量的投资损失。而如今,发电项目建设热潮有增无减。考虑到建设周期,这些新上项目投产之日,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应该已经缓解,发电机组将面临竞争加剧和利用小时不足的局面,能否以及如何应付几年后的低谷需要发电企业认真考虑。

当电力供需实现平衡以后,市场竞争加剧,发电企业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管理优势带来的较低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能力等方面,装机容量扩大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下降,投建新厂则不应该继续成为企业扩张的主要手段。此时发电企业应力争在同行业中进行收购兼并优良资产,并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启动时间不长,市场竞争远未展开,发电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在新建项目选择时综合考虑项目的建设成本、投产后的发电运营成本等各种因素,以保证新建电厂在未来区域电力市场中具有长期竞争力。

(3)在制定发展战略过程中注意控制风险。发电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项目建设中除资本金外的大量资金需求往往通过融资解决。如果在公司发展中不注意控制财务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会导致高昂的财务费用,造成利润的吞噬和资金链的紧张。从英、美国家独立发电公司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这一点(张建勇,2003)。电力市场化早期,由于电价水平较高,公司盈利能力强且稳定,因此债务负担虽然较重但并没有影响公司的发展。但随着电力供应过剩,电力竞争加剧,电价水平持续下降,企业盈利不断减少,当企业扩张能够带来的盈利增量无法抵消电价下降导致的收入损失时,企业不得不依靠贷款来满足资金需求,由此导致公司的负债率上升。窘迫的财务状况又令资本市场投资者对独立发电公司产生怀疑,导致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逐渐升高,直至无法在资本市场再进行融资。这样,一方面融资成本在增加,另一方面新建电厂或收购电厂的投资回报率在下降。矛盾发展到一定时候,一些独立发电公司的资金链条开始断裂,企业只有出售资产变现,恶性循环的最终结果是企业从盈利变为亏损。

以AES公司为例。早期的AES以借债的方式扩张,1991年上市时负债率高达95%,上市后负债率逐渐降低。在得到资本市场认可后,AES不停地以发行新股、辅以债券的方式融资,并进一步向全球扩张。从1995~2002年,AES在资本市场上通过8次股权融资,共融资29.5亿美元,17次债权融资,融资金额高达151.9亿美元。利用这些资金,AES共进行了45起国内、国际并购。但AES自上市以来的平均负债率为78.8%,后来更是回升到了刚上市时期的95%。随着主营业务收入受电价影响下降明显,为弥补亏损,AES只有不断出售美国本土以外的资产以求支撑快要断裂的资金链条。

从美国其他独立发电公司来看,负债率偏高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目前美国独立发电公司的平均负债率是78.5%,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目前美国独立发电公司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和企业投融资管理的问题。

我国发电企业也正处于高速扩张期,在本阶段通过扩大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固然重要,但发展过程中从战略上考虑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也更不可少。在制订企业的投融资计划时,需要考虑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及其对今后融资成本的影响、所筹资金最早何时能够带来回报、公司投入资本金后现金流受到的影响有多大,以及是否能够应付正常外部条件变化引起的经营状况的波动。发展固然重要,生存更为根本,发电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必须保证稳健的财务状况,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

(4)结合企业核心能力,适当实施多元化战略,也是增强发电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选择。发电产业属于国家基础产业,电价受到政府部门的管制,因此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反之,从美、英等国经验来看,在相对成熟的电力市场,通过竞争降低电价以后,独立发电企业却因为单一的发电业务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发电企业应该未雨绸缪,结合自身核心能力,适当开展多元化经营,以此平衡经营风险。

发电企业多元化经营较多的选择前向和后向一体化战略。例如,我国不少发电集团和发电企业已经或正在进入煤炭开发行业,掌握发电资源;美国有的发电企业进入到配售电领域。这种类型的多元化对于发电企业业务竞争力的提升是有益的。也有的企业跨行业多元化,例如,在我国,有的发电企业凭借资金优势和关系资源等进入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国外有的发电企业进入天然气和其他能源的输送、交易等领域。这种类型的多元化一定要注意依托企业的核心能力(后文将有论述)开展。

4. 2 发电企业经营资源

经营资源是指发电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加以利用的各种物质、关系等的集合。经营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具有基础性和可实现性。早在1959年,彭罗斯(Penrose,1959)就提出,企业应视为“资源的集合,而非古典经济学理论所认为的仅仅是产品—市场的集合”。部分西方学者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归根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认为企业战略就是积累和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Amit,1993),由此形成了第五代战略管理理论,即企业资源观战略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源决定的不是企业想做什么,而是公司能做什么,资源是战略的关键构建模块,是构建业务单位层面竞争优势的持久来源。同时,资源也是一家公司区别于另一家公司的关键,如果所有公司都拥有相同的资源,那么所有公司都可以实施相同的战略,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础就会消失。具体说来,资产(assets)、技能(skill)和能力(capabilities),企业的房地产、生产设施、原材料、品牌、声望、文化、技术知识、专利、商标、员工忠诚度、组织能力等都是企业的资源。

对于发电企业来说,经营资源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发电企业严重依赖于煤炭、水能等一次性能源;发电企业又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设备先进性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发电企业还是政府管制企业,或者从计划向市场过渡的企业,并不完全依赖市场生存,各种关系资源对其利润和成长意义非凡。发电企业的这些产业特征,使得企业经营资源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较之一般企业具有更加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根据这些资源的物理属性,我们大致将其分为设备资源、关系资源和地理资源。经营资源对发电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如图4-8所示。

图4-8 发电企业经营资源与竞争优势

4. 2. 1 发电企业设备资源

生产设备是发电企业的基础,设备优势将使发电企业直接获得成本优势,从而提升竞争力。发电企业设备资源主要包括企业规模、机组规模和机组的技术先进性。

发电企业是规模经济型企业,在规模边界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长期生产成本将降低。滕飞、胡兆光运用超越函数成本形式的成本函数,以1991年的81家大中型发电企业数据进行规模经济测算,最后得出结论,规模不经济的临界值在10TWH,按负荷因数0.6计算,规模不经济的临界装机容量为2GW左右(滕飞、胡兆光,2003)。这就意味着在2GW临界值以内,发电企业装机容量越大,其竞争力就相对越强,越具有竞争优势。

除了企业规模经济之外,机组规模经济和技术先进性对发电企业成本影响也非常明显。一般情况下,机组和单机容量越大,技术越先进,煤耗越低,生产成本也就越低。表4-7是2002年国家电力公司制定的凝汽机组供电煤耗考核基础值,从中可以看出,进口先进机组比国产机组有优势,同类大机组比小机组有优势。

表4-7 凝汽机组供电煤耗考核基础值表

资料来源:《火力发电厂创一流与国际一流规定(2002年版)》,100MW以下略。

4. 2. 2 发电企业地理资源

地理资源主要指发电企业独占性的地理位置,由于这种地理上的位置往往是稀缺的,地理资源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可以成为一种垄断性优势资源。地理资源包括优势成本地理资源和优势负荷位置地理资源。

A.优势成本地理资源

优势成本地理资源是指发电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其他企业而言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对于煤电企业来说,主要是坑口电站;对于水电企业而言,主要指丰富而廉价的流域资源。

煤电企业以煤炭为燃料,一般情况下燃料成本占到发电企业总发电成本的60%左右,因此燃料成本的差异能够为发电企业赢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一些地处煤炭基地的坑口电站,煤炭价格便宜,又无须支付高额的运费,较之远离煤源的企业,就获得了生产成本上的优势。以2002年火力发电上市公司燃料成本为例,如表4-8所示,同样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处于煤炭基地附近的山西漳泽电力燃料成本仅为0.0620元/千瓦时,内蒙华电为0.0761元/千瓦时,而远离煤炭产地的汕电力高达0.2253元/千瓦时,穗恒运为0.1957元/千瓦时,后者是前者的3倍左右。在2003年、2004年煤炭价格快速上涨过程中,发电企业承受程度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坑口电厂如漳泽电力、内蒙华电、国投电力等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其他地区发电企业则深受其苦。由于骤然上升的燃煤成本,有的企业面临亏损的局面,有的企业甚至因为购买不到燃料而暂时停发,就连华能国际这样实力很强的企业,尽管发电量增长很快,但由于不占燃料区位优势,成本迅速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从而出现净利润下降的局面。

对于水力发电资源来说,资源的稀缺和垄断性就更为明显。电力市场化改革后,水电企业优势愈渐明显。电价改革即将开始,政府不再按照建设成本核定电价,水电企业运营成本很低,在电力市场竞价中将具有极大的优势;另外《京都议定书》签订后,国家对火电企业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火电厂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要求的资金使得火电建设成本提高,火电企业与水电企业建设成本差距将大幅缩小。因此水电资源受到各发电集团的重视,纷纷抢占流域开发权。而水电站开发受水能开发资源地域分布的限制,具有极强的独占性和资源垄断性。国内可开发的流域极其有限,谁首先争取到开发权就排斥了其他企业的占有和开发。例如,华能集团加入到澜沧江流域、金沙江中游河段和岷江水电站的梯级开发项目,华电集团争得怒江和四川杂谷脑河开发权,国电集团取得大渡河流域开发权,长江三峡集团对金沙江、二滩公司对雅砻江21级梯级电站的开发已经开始着手,香港天利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24万美元买断了大凉山双叉河流域全部梯级电站10年的独家开发权。“圈河运动”其实是对未来竞争制高点的争夺。

表4-8 2002年火力发电上市公司燃料成本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各公司2002年年报整理。

B.优势负荷位置地理资源

电力产业是一种依附型经济,用电量的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经济基础好、经济发展快的地区,用电量大,用电需求增长快,发电企业上网电量就多,其业绩就具备成为优势企业的基础。按照1999年国家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本研究对2001~2003年发电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测算和排序,结果发现,从地域分布来看,位于沿海省市的发电公司经营绩效普遍较好,2003年经营绩效前五位的发电公司中除通宝能源之外,其余四家企业主要发电机组都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2年全国电力供应还没有出现大面积紧张的情况下这一现象更为明显。这一年经营绩效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深南电、深能源、广州控股、粤电力、申能股份,全部集中在广东、上海这些经济发达、用电需求紧张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电力供求关系较为紧张,发电机组能获得较高的上网电价和较多的机组利用小时,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信息部数据,2003年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高达6133小时、6263小时、6669小时,而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地区则仅为4000~5000余小时。从具体企业来看,例如,粤电力所属的沙角A电厂(一期)机组2003年机组利用小时数达到7000多小时,上网电量为42.4亿千瓦时,其控股的湛江电力公司和粤江发电公司,2002年上半年上网电价高达0.445元/千瓦时(不含税)和0.46元/千瓦时(不含税),即使在2003年电价下调后仍达0.352元/千瓦时(不含税)和0.38元/千瓦时(不含税);申能股份控股的上海吴泾发电有限公司2003年机组利用小时数达到6985.4小时;而内地发电公司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一般在6000小时以下,上网电价相应也比较低,如国投曲靖电力公司一期机组核定的2003年上网电价仅0.275元/千瓦时(含税)。

因此,对于全国性的发电企业来说,电源点的规划布局就成为影响其经营绩效的重要方面。华能国际2001年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以后,新收购和开发的电厂绝大部分位于负荷紧张的地区,如2001年公司收购的山东华能德州电厂、济宁发电厂、威海电厂、日照公司; 2002年收购和参股的浙江长兴电厂、上海石洞口一厂、江苏太仓电厂、江苏淮阴电厂; 2003年收购和参股的深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辛店电厂等。因此,华能国际拥有的发电资产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环绕首都的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企业经济效益好、电力需求最强劲的区域,区域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给华能国际电力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域型优势为华能国际取得骄人业绩作出了很大贡献。

4. 2. 3 发电企业关系资源

关系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却是撬动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强有力工具。对于发电企业而言,关系资源主要包括大股东资源、与政府部门的关系资源和与电网的关系资源等。

A.大股东资源

对于股份制的独立发电企业来说,拥有实力强大而且愿意提供大力支持的大股东,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大股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资金、资产和政策等方面。

发电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扩大规模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筹措除了发电企业自身之外,大股东的支持能起到关键作用。例如,国投华靖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面临收购云南国投曲靖发电有限公司44%的股权、投资小峡电站、投资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二期2×300MW项目,而企业自身准备面向资本市场增发新股融资又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大股东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了两笔短期委托贷款共计2.8亿元,顺利实施了收购和增资扩建项目,企业装机容量迅速扩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在煤炭价格上涨情况下企业当年净利润较2003年仍增长了52.9%。类似企业还有不少。实力强大的大股东,不仅自身资金充裕,而且一般都有良好声誉,贷款也比独立发电企业更容易。因此资金方面的帮助与支持是发电企业大股东资源的第一层作用。

发电项目不仅投资大,而且建设周期长,项目审批困难,如果仅仅依赖新建项目,发电企业规模扩张将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以合适的价格收购大股东已经成熟的发电项目,对于发电企业来说能够迅速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有一部分实力强大的大股东已经做出了示范。例如,国电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初期(东北热电)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小企业,国家电力公司控股后,持续注入优质发电资产,公司迅速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型独立发电企业。在电力资产重组过程中,国电电力又成为中国国电集团在国内资本市场的旗舰公司,通过收购和基建并举的战略,到2004年年底,公司运行发电能力已经达到了1030万千瓦。与此类似的企业还有华能国际、通宝能源、国投电力等。这是大股东资源的第二层作用,对独立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更超过资金的作用。

大股东对发电企业的支持有时还体现在政策方面。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发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和伦敦证交所挂牌交易后,当时的大股东华北电力集团公司持有公司69.81%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因此当时公司的13名董事会成员中具有华北电力集团公司背景的董事就达9名,其中内部董事7名,公司运作受控于第一大股东。这种股权和治理结构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在大股东华北电力集团公司的支持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公司内资各参股方于1999年3月进行了股权置换,同时引入新的股东,第一大股东华北电力集团公司持股比例降至35.43%,第二、三、四大股东共持股36.86%,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股权结构。此后公司董事会也发生了变化,董事会15名成员中,独立非执行董事5人,非执行董事8人,公司内部董事仅2人。公司治理结构和战略决策机制得到了改善,先后被《亚洲货币》、《亚洲资产》等评为“中国最佳管理公司”、“中国最佳公司治理”等,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

B.与政府部门、当地电网企业的关系资源

发电企业是国家基础产业,发电企业的项目投资、上网价格等都要经政府部门审批或核定。如果发电企业与政府关系较好,对于争取好项目、争取到更有优势的上网核定电价无疑是极为有利的,而这些正是发电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厂网分开以后,大用户直购电还未铺开,发电企业的电力销售都要通过电网企业,电网企业成为发电企业的唯一买主。与电网企业的关系,对于发电企业增加上网电量将带来益处,如何合理合法的建立和维护好这种资源,也是发电企业值得研究的课题。

4. 2. 4 发电企业经营资源管理

A.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经营资源的管理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论,根本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公司战略,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战略。优秀的公司战略都是基于自身资源优势而制定的。可以预见,几年之后中国发电市场的竞争将趋于激烈,作为竞争主体的发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认识到经营资源的战略地位,从战略的角度去看待和管理经营资源。因此,管理经营资源的重任不应委托给一般管理人员,而应该由发电企业决策层亲自管理。

B.经营资源需要长期的累积和持续的投入

经营资源是发电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但这种资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累积和持续的投入。企业规模需要逐渐的积累,电源点布局需要认真的规划,各种关系资源需要精心的维护,组织能力更需要长期的培育。要想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还需要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质量和开发补充新的资源。发电企业需要认识到资源管理的长期性,不断地累积竞争优势。

发电企业竞争的序幕才刚刚开启,对经营资源的争夺和开发却已经非常激烈。谁能够占有更多有价值的资源,更好的管理和整合这些资源,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在这场竞争中取胜的机会就更大。

4. 3 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4. 3. 1 人力资源管理与发电企业竞争力

在生产活动中人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谁拥有了人才,发挥了人才的作用,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发电企业同样如此。发电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争夺独占性资源以取得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以及整个生产运行活动全过程,对于发电企业潜在竞争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都离不开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离不开人的才能。因此,只有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才能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按照管理对象的不同,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即针对公司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制度和针对高层以下人员的人力资源政策,如图4-9所示。(www.xing528.com)

图4-9 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力

4. 3. 2 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政策

4.3.2.1发电企业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的意义

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原有的激励约束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原有体制下,发电企业并不直接面向市场,一切以完成生产计划或实现上级行政命令为目标,电厂厂长更大程度上是有着特定级别的行政官员,对他们的激励,主要来自行政职务上的升迁。而现在的发电企业,已经开始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除了社会效益之外,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成为经营的重要目标,而发电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努力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将经营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经营者挑选出来委以重任,并采取合适的机制激励其努力工作。由于企业经营者不再是政府官员,也取消了行政级别,因此过去仅仅依靠行政升迁的激励机制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将重点分析发电企业高管的报酬机制,并探讨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改进办法。

4.3.2.2发电企业高管人员报酬和企业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A.研究现状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往往将高管人员的激励问题作为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根据代理理论,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需要对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约束,采用的方法是把高管人员的薪酬设计与公司经营绩效目标相挂钩。针对高管报酬激励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的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Sigler、Haley等人的研究基本上支持了传统的主流观点,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有较强的相关性(Sigler、Haley,1995),Jensen和Murphy通过对美国商业公司和采掘公司的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仅存在微弱的相关性(Jensen、Murphy,1990),李琦、Brooks等人则得出结论,两者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关系(李琦,2003; Brooks,2001)。郭彬、罗跃龙从企业所属产业类型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同的产业类型会导致二者关系的不同结果(郭斌等,2004;罗跃龙,2003)。由于以前一直将发电企业归为自然垄断行业,国内外对于发电企业经营绩效和高管报酬相关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

发电企业的经营绩效和高管薪酬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总体说来是处于从计划向市场转变的过程中。由于过去一直被归于垂直垄断行业,发电企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经营绩效完全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或者说根本不存在独立的经营绩效问题。20世纪80年代国家鼓励社会集资办电开始,独立发电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次电力体制改革后,市场竞争已经开始在发电企业产生基础性作用,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日显重要,诸如上网电量的竞争、机组规模的扩张、企业运行成本的降低等影响发电企业经营绩效的方面,高管人员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未来几年“竞价上网”政策实施后,高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加强。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发电企业仍然属于政府管制行业,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许多因素仍受制于政府,例如,当前上网电价仍然由政府部门确定,发电投资仍然要经政府部门批准,这样,发电企业的经营绩效必然受到政策的影响。与此同时,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原国家电力公司系统普遍实行的是以岗位技能工资制为主的工资制度,收入以工资为主,工资与岗位、级别、技能挂钩,企业经营绩效因素所占比重很小,难以通过奖惩机制激励和约束高管人员。这种制度当前仍然在相当一部分国有发电企业沿用。但是也有部分发电企业尤其是独立发电企业已经认识到高管人员对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作用,实行与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如年薪制、高额业绩奖励制度等。本研究试图探讨正处于转变中的发电企业其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

从已有研究来看,关于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三类方法:①利用回归模型。通过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拟合模型,并根据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确立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之间的关系。②可达矩阵模型。通过若干因素的相关性建立可达矩阵,进行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之间的相关分析。③SEM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分析,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公式。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绩效与薪酬关系时,可能会忽略以下问题:①极值点影响诊断。由于受所使用样本量的限制,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异常行为对分析结果有很大影响。②正态性和异方差检验。上述三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严重依赖模型变量的正态性和同方差假定。尤其是方程薪酬的方差极可能与企业规模相联系,使得回归或SEM方程出现严重的异方差问题,导致参数标准误差失控,统计检验倾向于接受事前做出的任何假定。③只进行相关分析,而未做偏相关分析,或者在没有进行相关分析之前直接建立各种模型。绩效与薪酬的关系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为排除其他中间因素的干扰,需做偏相关分析。虽然多元回归的系数能够分离各因素的影响,但多元回归的检验对方程干扰项的球形假定可能过于敏感。④使用的数据都是横向数据,而不同企业薪酬差别的影响因素极其复杂,薪酬本身的测量难度也很大,只进行横向比较使得结论的可靠性降低。

为此,本书在选择分析方法时,特别注意克服这些问题。首先作全部样本和剔除异常点后样本的所有年度和分年度的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再把定量指标作定性化处理,采用列联表独立性检验来分析绩效与薪酬之间的关系,由于结论是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就没有进一步建立实证模型。这种分析流程和方法便于实现以下目标:①考虑到个别企业的特殊性,把经验分析与统计分析相结合。②使用列联表独立性检验要比基于定量关系的分析更为稳健,结论更可靠。③全部分析方法属于相关分析的范畴,避免了复杂模型假定过于严格而产生的偏差。

B.样本和指标选取

本书以2001~2003年国内发电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的关系。由于涉及近三年的连续比较,我们剔除了2001年后才上市的企业以及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的公司,符合条件的以发电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共有38家。

(1)高管人员薪酬指标的选取。本书选择发电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开披露的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人员的薪酬总额作为薪酬数据。样本企业中按照证监会要求在年报中披露了公司高管人员报酬的2001年有28家公司,2002年有37家,2003年38家样本企业全部进行了披露。由于样本企业中高管持股很少,本书所用的薪酬数字仅指现金报酬,并不包括股票分红收入和股票期权。由于隐性收入不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且公司年报中未披露,因此本书的薪酬数据也不包括职务消费和隐性收入。

(2)公司经营绩效指标的选取。在已有研究中,经营绩效指标一般有市场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类。市场指标关注股票价格或采用托宾的Q值,财务指标则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或者每股收益。但在我国当前证券市场价格存在较大失真的情况下,市场指标显然不太合适;单一的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绩效,而且某些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存在人为操纵的痕迹。1999年,国家财政部、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在国有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衡量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统一标准。各发电上市公司也是由国有资本控股,采用这种评价标准,既符合我国企业运行中的实际情况,同时与单个的财务指标相比更加全面、科学。因此,本书采用这一方法,并根据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公布的电力行业历年数据和发电上市公司年报数据,计算得出各样本企业的经营绩效。由此得到38家样本企业的高管报酬和经营绩效数据,样本描述如表4-9所示。

表4-9 发电上市公司2001~2003年高管薪酬、经营绩效值、资产规模描述统计表 单位:万元

续表

C.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的相关分析模型

(1)静态相关性分析模型。我们首先对发电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和经营绩效进行静态相关性分析。图4-10是样本企业2001~2003年高管薪酬和经营绩效分年度的散点图。

图4-10 样本企业2001~2003年的高管薪酬和经营绩效相关关系散点图

从图中观察,虽然全部样本点在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相关趋势,但样本点的主体部分聚集在一个圆形区域,而第24个样本点的3年数据都处于这个区域之外,并且与其余样本点构成一种伪相关的态势,所以从直观上看它是异常点。为验证这个直观上的结论,对全部样本单位和剔除第24个单位后的剩余样本单位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另外,考虑到企业资产规模对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和公司经营绩效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作关于总资产的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10所示:

表4-10 发电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人员报酬,经营绩效,总资产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在静态的相关分析中,即使把不同时间的单位进行混合,按全部样本单位计算相关系数,也都小于0.42,而每一个年份的单位单独计算相关系数就更小。这说明即使把样本企业3年有效数据看成103家独立的企业,它们在整体上高管报酬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也不明显。如果将异常值第24个企业去掉,则相关系数大幅度下降,P-值急剧增加,并且2002年度、2003年度的相关系数已经在0.05水平上不显著。这说明从全部数据计算的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可能依赖于某一个样本点。为进一步分析,再来考虑把对这两个指标都有影响的资产规模排除在外的偏相关分析。

在偏相关分析中,扣除资产规模对报酬和经营绩效修正值的影响,得到这两个变量“纯粹”的关系。可以看出剔除第24个观测值后,所有偏相关系数在10%的水平上都是统计不显著的,并且偏相关系数及其P-值比相关分析都大幅度下降。因此可以认为,发电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高管人员薪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2)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变动的列联表分析模型。列联表是按不同定性变量对观测进行交叉分类的结果,它反映了定性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以及这种关联的方向和强度。列联表分析是通过统计检验的方法,对定性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断和量化。在正常情况下,使用卡方检验就可检验定性变量相关的显著性,但当列联表中有一些格子点的频数小于5时,卡方检验的误差可能太大,一般要使用Fisher精确检验,以卡方检验作为辅助判断手段。以下以2×2列联表为例,说明Fisher精确检验的原理。设某总体单位总数为N,总体按列变量C分类形成的列分布为{r,N-r},按行变量R分类形成的总体行分布为{c,N-c},行分布与列分布不具有随机性,或者说它们是固定的。但是,如果行变量与列变量相互独立,则可认为总体单位在所有格子点上的分布是随机产生的。把格子点(1,1)上的频数记为x,x,服从超几何分布,即

Fisher精确检验的原假设是H0∶C与R独立,再设x的实现值为k0,可以计算如下三个概率水平(P-值)属于不同的检验;

Pr(x>k0)反映了总体单位在格子点(1,1)上的频数分布,比现在观测到的列联表有更多的可能性,属于右单侧检验;

Pr(x<k0)反映了总体单位在格子点(1,1)上的频数分布,比现在观测到的列联表有更少的可能性,属于左单侧检验;

反映了总体单位在格子点(1,1)上的频数分布,比现在观测到的列联表发生概率更小的所有事件的可能性,属于双侧检验。

实际应用中,首先检查固定的行分布与列分布假定是否被满足,再对这三个概率水平做综合分析,以判断行变量与列变量是否存在相关性。

列联表相关性的卡方检验包括四种统计量,分别如下:

①卡方统计量

nij为格子(i,j)中的观测数目,ni.=∑j nij,n.j=∑i nij

②似然比卡方统计量

③连续调整卡方统计量

④M-H卡方统计量

在行变量与列变量相互独立的原假设下,以上四种卡方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C-1)(R-1)的卡方分布。

从表4-10看到,无论是全体样本还是剔除第24个样本点,2001~2003年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都在变小,而P-值在增加。这说明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关系在3年中变得越来越松散。为进一步考察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的变动相关性,对两个变量在不同方向变动的企业个数做列联表分析。

把发电上市公司按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从2001年到2002年上升与下降(不变的情况被忽略)的变化分成四类,得到一张列联表。直观地看,频数和频率在四个格子上分布既没有主对角线也没有副对角线的特征,行百分比与行边际分布,列百分比与列边际分布没有明显比例关系,因此可以认为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没有相关的迹象。

通过对这两张列联表的Fisher检验来精确分析报酬与经营绩效的变化是否相关。由表4-11列联表中某些格子观测个数比较少(小于5),卡方检验可能会产生大的误差,这时可考虑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因为所选样本公司是符合条件的全部发电上市公司,列联表边际分布不是抽样分布而是总体分布,由此得到的列联表行分布与列分布都是总体的固定分布,所以Fisher精确检验的假定被满足。

表4-11 2001~2002年不同变动方向的列联表分析结果

续表

表4-13的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有左侧、右侧和双侧检验的P-值都远大于5%。这说明在统计上发电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变化与经营绩效变化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还对列联表做卡方检验,表4-12的卡方值的P-值大于5%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Fisher精确检验和卡方检验的原假设都是不相关。

表4-12 2001~2002年不同变动方向的列联表卡方检验统计量

表4-13 2001~2002年不同变动方向的列联表Fisher精确检验

把发电上市公司按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从2002~2003年上升与下降(不变的情况被忽略)的变化分成四类,又得到一张列联表(见表4-14)。对表4-14重复以上分析过程,得到表4-15和表4-16。它们都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即发电上市公司按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的变动在统计上不存在相关关系。

表4-14 2002~2003年不同变动方向的列联表分析结果

表4-15 2002~2003年不同变动方向的列联表卡方检验统计量

表4-16 2002~2003年不同变动方向的列联表Fisher精确检验

D.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相关模型的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静态相关性分析还是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变动的列联表分析,对于在我国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38家发电上市公司而言,其经营绩效与高管薪酬之间都不存在相关关系。这可以说明以下两方面问题:

(1)发电企业高管薪酬设计导向上存在问题。发电企业过去是垄断性的国有企业,高管薪酬大多采用传统的老国企办法。而上市发电公司由于其股权多元化和作为上市公司的特殊背景,高管薪酬的设计与制定应该由公司董事会负责,存在较大的独立空间,在最近几年证券市场公司治理规范化和对高管人员激励市场化的背景影响下,高管薪酬制定应该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旧有体制的束缚而更多体现市场的力量。尤其本书所选择的38家样本企业都是2001年前上市,不论从管理水平还是从经营业绩来看,都是发电行业中质地不错的企业,既有条件也有能力对高管人员实行业绩激励,经实证分析其高管薪酬仍然与公司经营绩效无关,这说明上市发电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计划并未以公司经营绩效为导向,薪酬设计指导思想本身存在问题。这从部分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薪酬原则可以得到印证。

(2)发电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未能有效激励高管实现更好的经营绩效,其激励效果是失败的。企业高管薪酬设计的目的和功能就是激励高管人员实现公司经营绩效的优化。目前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发电企业正处于从纯粹国有到产权多元化、从垄断到竞争的转变中,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管人员的经营管理才能和经营积极性。设计合理的薪酬方案能够激励高管人员发挥经营积极性,激励高管人员更关注公司的经营绩效。然而从本书结果看,发电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设计从激励效果方面看是失败的,它不利于提升公司经营绩效。

4.3.2.3发电企业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虽然发电企业已经走向市场竞争,但针对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远未适应这一变化,本书就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高管人员尤其是高管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A.建立以业绩为主导的考核标准

对发电企业高管的激励和约束,应当以实际的经营业绩为依据,建立在公平、公正的业绩考核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目标,按照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进行考核。

对高管的考核应该由企业董事会进行。以前的考核,往往由党组织和上级主管领导进行,由于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随意性相对较大,有时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考核者根据被考核者与其个人关系而非实际业绩决定被考核者的结果,部分有经营才能者由于疏于与上级之间的关系而难以脱颖而出。加之上级领导事务繁忙,许多高管为了取得上级的了解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报告,国有企业67.3%的企业家主要精力花在与上级官员打交道上,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由董事会进行业绩考核,有利于保证公平公正,也有利于高管将主要精力投入企业经营和发展。

B.对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应该由过去单一的企业控制权机制,转变为企业控制权、经济报酬、企业文化和市场竞争等多种激励约束机制(黄群慧,2000)。

对高管的激励和约束不是依靠单一手段和方式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各种机制的组合。随着发电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竞争,高管人员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日渐重要,对高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应该由过去单一的企业控制权机制,转变为企业控制权、经济报酬和市场竞争等多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权力激励和约束。“权力”主要指对企业的经营控制权,这是我国发电企业目前最主要的激励机制,与以前的行政职位升迁机制一脉相承。从管理学的角度,企业经营控制权能够使高管得到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达到需要层次上“自我实现”的满足,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与经营控制权相联系,企业家可因此获得大量的职位消费,这在相当程度上补充了高管的收入不足。

在当前情况下,要继续发挥经营控制权的激励约束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在公正考核的基础上,要使那些绩效优秀的高管能够持续地获得经营控制权,或者扩大其控制权,而减少诸如退休年龄之类原因的限制。对于绩效不好的高管,则要改变过去可以易地为官的做法,使其受到失去经营控制权及其他附属权力的压力。

②要创造各个高管职位之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有赖于电力行业企业家市场的建立。

(2)经济激励和约束。经济报酬是对企业家投入经营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的回报。发电企业高管的收入报酬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①发电企业高管报酬收入结构多元化。目前发电企业高管的报酬制度较多沿用传统国有企业薪酬办法,高管收入单一且注重短期激励。从管理学角度,不同的收入组成部分对高管有不同的激励和约束效果,因此应该使高管收入结构多元化。具体来说,高管收入可由固定收入、职位消费和风险收入三部分组成,固定收入还是以前的基本工资、保险福利,风险收入则要同时包含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短期激励主要是年度奖金,以企业实现的年度经营指标为依据;长期激励则主要指股票和股票期权,非股份制企业可以采用其他办法,如综合企业几年的盈利水平和资产增值情况给予高管一定的分红,在约定的期限兑现。长期激励主要目的是限制高管的短期行为,使其注重企业的价值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加大对业绩优秀的企业高管的收入激励力度。要增强发电企业领导职位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高管收入水平。由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收入一般以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为参照,考虑到企业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可将对高管收入的增加部分暂时以长期激励收入体现。

③应该实现发电企业高管职位消费等隐性收入公开化。由于职位消费的隐蔽性,使得对高管的约束难以到位。因此在新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应该将职位消费及相关隐性收入公开化并部分合理化,成为高管收入结构中的一部分。由于隐性收入的透明化,这也能使提高高管收入措施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

(3)通过人力资本市场的竞争形成对企业高管的激励和约束。由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等原因,发电企业高管多产生于企业或行业内部。因此要通过职业经理市场对高管人员形成激励约束,既有赖于发电企业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增强发电企业领导岗位的开放性,也有赖于高级经营人才市场尤其是电力行业职业经理市场的形成。

4. 3. 3 发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A.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电力体制改革以前,发电企业经营者最关心的是生产,即能否按调度的指令实现满发电、多发电。只要企业完成了计划调度负荷就能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和赢利目标。为了保证机组稳发满发,安全生产成为首要问题,与此相适应决定了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如下特点:

(1)电厂为了保证完成安全生产,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职权等级链关系的“管理层级制”,强调组织的绝对权威和个人服从。

(2)电厂的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职能型结构,职能型结构使得职能部门经理更容易监督部下,更容易动员部下以实现部门的目标,但也因此使部门之间相互孤立,部门之间的人员合作意识不强。

(3)薪酬制度管理普遍实行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代表的工资制度,职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联系度较小。而且由于发电企业经济效益较好,职工收入较高。

(4)发电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以短期技术培训为主,对人才的培养和开发不够系统化,人才培养基本属于粗放式。

B.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力市场的建立,发电企业将逐渐从一个生产车间转变为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完全依赖市场。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发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方面,表现在:

(1)发电企业内部缺乏竞争机制,人员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重生产、轻经营的格局没有真正得到扭转,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职工收入、福利与企业效益没有联系,内部考核、分配机制发生了偏离。

(2)薪酬管理机制单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电企业中不同岗位类别的人员,工资都分为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奖励工资、加班工资和津贴,不能体现运行、检修、管理、后勤各个岗位工作之间的差异。其结果是与多劳多得的原则相违背。

(3)不同部门人员之间相互缺乏合作,本位主义强,团队意识差,不能有效整合以适应市场竞争。

(4)人力资源开发不够。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电力企业科技化、信息化程度较高,原有的人才结构需要经过系统的开发培训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发电企业在人才开发培训方面缺乏系统性。

C.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对策

(1)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观念,激活人才市场。这一方面,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内部人才市场”做法值得借鉴。这一做法的核心就是在企业内部人力调配管理方面引入竞争机制(韩志伟,2002)。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在企业人力资源部分管下成立人才劳务市场,将在岗及未上岗人员,视同全不在岗放在该市场。第二步,确定岗位、编制及岗位化职责和上岗条件后,分步进行中层干部、管理干部、生产岗位、经营岗位的公布,市场人员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意愿报名,企业采取资格审查、考试、答辩、考评等形式选拔录用上岗。第三步,全部岗位选聘完后,留在市场上的人员组织学习培训。待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到最低保障线。第四步,上岗人员经试用不合格、自愿离岗或其他原因下岗,岗位空缺后,向人才市场申请增补,人才市场组织选聘,以此循环。在实施内部人才市场之前,先制定《人才市场管理办法》、《岗位竞聘办法》、《下岗、待岗职工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制度和办法,并且适当考虑特殊情况,比如年龄在50岁以上,在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休产假的妇女、特殊工种、工伤致残者等,在办法中应明确如何办理。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岗位及岗位职责相对固定并明确,上岗条件对事不对人,竞聘办法合理可行,确实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而且竞聘的过程始终坚持“三公开”。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内部人才市场管理后,收效较为明显,管理者和职员都有了紧迫感,主动学习提高素质的气氛浓了;管理者的年龄、学历结构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岗位需要的人才和上岗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干部和工人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了。事实证明,发电企业引入竞争机制是完全可行的。

(2)改革单一的薪酬管理体制,根据不同岗位设计相应的薪酬原则和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员工能动性、创造性。管理岗位应重点考核其经营绩效,运行岗位工资要与发电量、煤耗、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等安全生产和经营运行指标挂钩,检修岗位要与其技能和检修结果挂钩等,加大工资结构中绩效工资的比重。同时要进一步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如试行发电企业员工持股制度,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支持和鼓励发电企业的经营者、技术经营骨干得到更多的利益。

(3)加强团队管理,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企业内的信息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沟通和同级之间的横向沟通。发电企业为保障安全生产指挥系统的畅通,更强调信息的纵向沟通,而对横向沟通重视不够,体现在只强调上令下达,逐级汇报,实行层层负责制,经常造成部门同级人员的工作出现不协调,然后只能逐级汇报,由更高一级的领导来协调,使企业整体工作的效率大大下降,这就是信息横向沟通不够引起的问题(王祝成、吴广谋,200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信息横向沟通对企业的运行效率影响很大,对发电企业来说,保证生产指挥系统的畅通是必要的,但提高运行效率则是发电企业进入市场后基本的要求,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此时更为紧迫。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性管理,加快创造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市场对企业新的要求。人力资源开发包括职业导向教育、职业培训计划、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绩效评估四方面。目前发电企业在职业培训计划、绩效评估两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但两方面自成体系,相互独立,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为了运用好培训手段来增强企业竞争力,需要处理好培训、考核、事业的关系,需要将个人培训纳入到个人生涯发展规划之中,进行系统化管理。对培训的结果要及时进行评估考核,把结果与事业挂起钩来,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各发电企业目前在职业导向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两方面的工作开展还很不够,造成不少员工加入企业后,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动力不足,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因此需要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系统地规划。

4. 4 发电企业技术管理

4. 4. 1 发电企业技术管理活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技术变革是市场竞争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也是企业在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发电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应该通过加强技术管理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这既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图4-11所示,技术管理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图4-11 发电企业技术管理与竞争优势

A.技术创新和改善会直接降低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由于发电企业产品的同一性,发电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的竞争。发电企业是设备型企业,设备技术对生产成本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发电设备技术的进步,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机组的使用,发电企业煤耗降低,厂用电率下降,生产过程中事故率降低,可靠性指标得到改善,从而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如通过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可以降低发电煤耗,从而降低发电成本,等等。

B.技术创新和改善会影响到发电企业价值链中其他的成本驱动因素,从而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有些技术的改进不是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环节,而是通过影响发电企业价值链中其他环节或其他成本驱动因素起作用而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例如,信息系统技术运用于发电企业各个生产和管理环节,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电厂检修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发电企业安排检修计划,提高检修效率和效果,节约检修费用等。

C.发电新技术的应用,除了降低生产成本之外,还可以提高发电企业安全质量控制水平,以及更好的满足电网需要,从而提升发电企业竞争力

例如,发电企业通过提高自动控制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发电可靠性,同时也能更好的响应电网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从而争取到更多的上网电量。

D.重大的技术变革将改变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发电企业的力量对比,影响发电企业的竞争力

在一些重大的技术变革发生之后,会影响到发电产业各个环节和主要相关参与方(如供方、需方),从而使得整个发电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这样的技术变革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个发电企业的竞争力。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燃汽轮机技术的进步,燃汽轮机的单机功率和热功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供电效率远远高于常规燃煤蒸汽轮机电站,同时建设费用低、建设周期短,用地用水都比较少,机组启停快、灵活性好,运行可靠性高、环境性能好,使得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CCGT)在世界电力工业中的地位发生明显改变,全世界每年新增的装机容量中有1/3以上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美国则接近1/2。这样的技术变化使得发电企业的竞争力发生动态变化。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核电价格为0.12美元/千瓦时,火电价格为0.06美元/千瓦时,而CCGT价格为0.04美元/千瓦时,竞争的结果使核电厂关闭,新建电厂全部是CCGT。在英国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北海发现大规模天然气田,1990~2000年英国电力市场按照燃料构成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燃煤机组的发电量由70%下降到30%,一些老机组在竞争中被迫退出市场,而CCGT则迅速发展,发电量也占到30%左右。

4. 4. 2 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价值活动中的技术管理

作为基础活动一部分的技术管理不仅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它同时包括企业外甚至行业外开发的一些新技术在企业内的应用,如信息管理技术;也包括企业内部一些管理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如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一个发电企业是与之有关的所有技术管理活动的总和。技术管理渗透在发电企业各种价值活动之中,通过提升这些活动的效率而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对发电企业各价值活动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简单的分解,可得到图4-12。

发电企业内部涉及的相关技术管理种类繁多,蒋敏华、汤蕴琳、朱宝田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蒋敏华,2003;汤蕴琳,2004;朱宝田,2001)。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正在实施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措施,从有利于提高发电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简单分析发电企业的主要技术管理方面。

图4-12 发电企业价值链中的代表性技术

A.发电企业应注意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技术,这是电力生产的基础

安全生产是发电企业的基础,离开了安全,发电企业的利润、竞争力等都无从谈起,因此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可靠,是发电企业的重大任务。首先要确保不发生恶性毁机、锅炉爆炸及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当前我国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汽轮机恶性毁机事故、锅炉爆炸事故、高温高压管道爆漏等重大事故还是屡有发生。这些事故中,一些是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也有相当部分是由技术原因酿成的。因此提高发电企业安全性,就要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入手。发电企业要关注提高电厂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技术程度,以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B.提高发电效率、节能降耗技术是发电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我国火电机组的供电煤耗在逐年降低,2003年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为380g/kWh,但与先进国家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降低煤耗的空间很大。其中主要的技术措施包括汽轮机的现代化改造、机组的运行优化(包括在线优化)、热力系统的优化改造、针对降低辅机电耗的改造等。同时,由于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使用费用的上涨及环保等的要求,努力降低水的消耗也是发电公司努力寻求的目标,关键技术包括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包括废水、污水的回用技术)、城市污水作为循环水补水的技术等。

C.加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环保技术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对火力发电企业环保要求将越来越高。我国新的《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7月1日正式实施,新排污收费政策对发电企业尤其是火力发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竞争力有重大的影响。新的排污收费办法对火力发电企业污染物由超标收费变为总量收费,由“两控区”试点收费变为全国范围收费,而且收费标准大幅提高。根据原国家电力公司系统2001年环保统计数据,若以新的标准核算,一年需缴纳排污费约50亿元,约占当年利润的一半(李光、余兵,2003)。因此,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将是发电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亟须关注的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SO2排放控制技术、NOx排放控制技术、烟尘排放控制技术、污染物排放监控技术等。

D.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结合

信息系统技术是发电企业价值链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几乎在每一价值活动中都需要运用到信息系统技术。信息系统技术加强了各个价值活动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实现最佳的要素组合,实现最充分信息条件下的管理和决策,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先进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借助计算机使电力产品市场需求分析,电能生产、支持(包括发电质量、售电、燃煤及其他备品备件采购、服务及环境处理等)各阶段活动中有关组织、资本、人才、技术要素及信息流、价值流、物流、能量流的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营,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使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我国大部分发电企业已配置MIS系统,用于发电企业的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有的发电企业还花巨资开发了ERP系统。但是由于软件和硬件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发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交互结合问题还未解决好。

从生产过程来看,目前我国发电企业机组大多已配置了DCS及辅助系统自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发电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因此,对我国发电企业尤其是全国性大型发电企业来说,需要综合考虑机组级上DCS和企业层面的MIS或ERP的结合问题。

E.竞价上网支持技术

我国电力改革第一阶段就是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竞价上网是电力销售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电力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竞价上网支持技术是今后发电企业的直接需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只是在部分地区模拟电力市场实行过竞价上网,大部分发电企业对竞价上网技术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今后随着竞价上网的普遍推开,对竞价上网支持技术也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竞价上网支持技术主要包括:①机组运行成本分析及报价系统。②负荷预测技术。③提高电厂对网调响应特性的技术。④提高机组调峰性能(包括经济性)的技术(蒋敏华,2003)。 F.公司决策层应更多地关注发电新技术与新能源发电技术发电产业是技术型、设备型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消费结构正在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清洁能源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发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时时关注发电产业的最新技术动向,把握企业技术创新和变革的战略方向,随时做好应变的准备。从发电新技术和新能源发电技术角度,主要应关注超临界(SC)和超超临界(USC)机组技术、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

4. 4. 3 发电企业如何进行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普遍影响到发电企业的价值链从而影响到发电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发电企业应该认真对待技术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作出技术管理规划,制定技术战略。具体来说,技术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识别发电企业价值链中所有相关技术和分支技术

如图4-12所示,发电企业每一种价值活动都涉及一种或多种技术。发电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必须了解价值链包含的所有技术以及各种技术包含的分支技术,而不仅仅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每一种技术的创新和进步,都可能影响到发电企业的生产成本;分支技术的革新可能引起主要技术的进步。对于供方和买方价值链中相关技术也要了解,因为这些技术常常与发电企业相关技术相衔接。此外,对于其他产业中的相关潜在技术也要保持高度关注,因为许多技术变革常常源于企业外部,尤其是信息技术、办公技术等。只有对所有这些相关技术和分支技术了解清楚,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对技术的变革做出反应。

B.预测关键技术变革的趋势,确定哪些技术变革对企业竞争优势和产业结构影响最大,再根据可行性确定自身开发的重点

发电企业必须对相关技术变革的方向进行估计,并且能够分辨出哪些技术变革对企业竞争优势会产生重大影响。并非所有价值链技术创新都会改变竞争力,为发电企业增加竞争优势的技术变革往往通过以下途径:直接增加发电企业竞争优势;或者改善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或者是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本企业的方向发展。发电企业应该对这些技术变革进行预测。

C.评价发电企业自身对重要技术的适应能力和改进成本上的相对能力

制定技术战略需要对自身的技术管理能力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能力包括对重要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和通过技术创新改进成本的能力。对企业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价是制定技术战略的基础。

D.结合技术变革的趋势和发电企业自身技术管理的能力,制定出企业技术创新规划,加大投入,并建立鼓励技术创新的机制

发电企业在制定技术管理规划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力情况。某些重大的技术研发涉及巨额资金,并不适合一般的企业进行研究;而且价值链中若干小技术的适当改进,其带来的竞争优势可能超过重大的技术变革,而且这种累积性的改进比技术突破更持久,因为技术突破往往为竞争对手所注意,很容易成为模仿的对象。日本公司在技术上的成功极少来自技术突破,其大部分来自于对价值链的持续改进。同样,生产工艺和生产方法的细致改变较之创新更容易专有,如日本企业不断强调进行工艺创新,所以它们常常比开创工艺的美国或欧洲更具可持久性优势。而工艺技能和生产方法创新取决于管理、公司文化、组织结构和体系,以及对科研人员的吸引力等。

在技术管理方面,发电企业应该建立起制度化的机制。例如,一定比例的科研投入;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等。

发电企业还需要了解技术传播的机制和渠道并加以利用。一般情况下,技术领先者的技术传播机制主要包括:直接观察到领先者的操作方法;通过设备供应方或其他卖方获得技术方法;本公司人才流向竞争对手,或者公司分立;通过报刊报道、咨询顾问等产业观察者获得技术方法;本公司科技人员所作的公开讲演或发表的论文。反之,为了防止自身技术创新较快的传播到其他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为企业技术和相关技术申请专利;做好保密工作;对包含技术或提供技术线索的关键零件、设备采取纵向整合;实施留住雇员的人事政策等。

4. 5 本章小结

本章从发电企业价值链辅助活动即制度基础、经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角度分析了其对发电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从提高发电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改进的办法。辅助活动同时影响到发电企业潜在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对发电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非常深远。我国发电企业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过渡的阶段,体制和管理上仍带有相当明显的传统国企的特征,因此辅助活动的改善对于这一阶段的发电企业建立和提升竞争优势将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