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 论
1.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2002年2月,以《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为标志,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改革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发电侧引入竞争,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原国家电力公司发电资产分别被重组进入中国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随后东北、华东等区域电网开始了竞价上网的试点,以打破电网企业独家购电格局为目标的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也开始试点,发电市场正在形成。从此发电企业真正成为发电市场的竞争主体,直接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发电企业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引起发电企业经营者、电力监管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发电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发电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空白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研究极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书具有填补这一空白研究领域的价值,研究结果也将对丰富企业竞争力理论起到一定作用。
发电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以前很少有人关注,因为只有处于竞争性产业中的企业才有竞争力问题。由于电力产业的特殊性,电力产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电力产业都采取了国有体制和发、输、配、售一体化垂直垄断经营模式。发电厂仅仅是整个电力工业的一个生产车间,按照上级指令进行生产,不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自然也不存在竞争力问题。自90年代初以来,以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和民营化为趋势的电力工业改革浪潮席卷全球,而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大多从发电环节开始,使得发电企业成为面向市场竞争压力的经营主体。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则是从2002年开始,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为改革目标,同样首先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只有发电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竞争主体,竞争力研究才具有其实际意义和价值。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发电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时间也不长,因此,针对发电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研究极少,是一个相对空白的研究领域。本书的研究将为填补这一空白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来看,目前的研究正逐渐从一般企业竞争力理论向分区域、分行业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深入,这是完全有必要的。在细分的行业领域内进行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发掘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要素,更清楚地判断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发电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电企业竞争力研究应该成为企业竞争力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研究结果是对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一点丰富和发展。
(2)发电企业竞争力研究将有利于从电力产业的源头提高效率,降低电力成本,从而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电力产业是国家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许多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电力能源。而发电企业处于电力产业链的源头,发电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将影响到电价,影响到以电力为生产成本的其他产业,从而影响到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打破电力工业垂直垄断管理、引入竞争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效率、降低电价,为社会提供廉价电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目前来看,这种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例如美国工业电价逐年下降,由1991年的4.9美分/千瓦时下降为1997年的4.4美分/千瓦时;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自1995年以后,电价水平开始下降;意大利1997年电价水平开始下降。英国1990年每千瓦时工业平均电价为7.07美分,1998年为5.98美分/千瓦时;下降了15.4%。相比之下,我国某些地区的销售电价高于发达国家电价水平,例如,我国北京居民电价为0.48元/千瓦时,比美国西雅图市的居民用电平均电价略高,我国某省工业用电电价为0.8元/千瓦时,是西雅图工业用电电价的2倍。我国高耗能企业用电成本比例较大,有的电费占成本一半以上,电价居高不下,非常不利于产业国际竞争。销售电价高与电力产业链源头电价即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相对较高有关。本书研究发电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发电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发电企业竞争力研究能够为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升本企业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电力体制改革正在推进,发电市场正在形成,一系列的电力监管和运营规则逐渐出台,发电企业处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不论是原来就已存在的独立发电企业,还是新组建的发电集团和独立发电商,都面临着在这变化的环境下制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战略任务。本书剖析了电力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展现了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提供了发电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发电企业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因此本研究对发电企业而言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4)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为发电企业提供了评判自身竞争力的工具。在分析了发电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后,本书据此构建了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既考虑到了电力生产经营的技术特征,又考虑到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要求,与已有的各种竞争力评价方法相比,非常适合于发电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判。发电企业可据此对自身和对手的竞争力进行评价,找准定位,并通过指标体系的比较,发现差距,实现竞争力的提高。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由于竞争力的复杂性使得对竞争力的定义难以形成一致的看法。同时竞争力的概念也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涉及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经济主体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金碚,1997)。按照竞争主体的不同层次可以将竞争力划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或行业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等。本研究主要涉及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以下重点评述这两个方面的研究状况。
1. 2. 1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产业竞争是不同产业之间在一定范围内为争夺共同资源而展开的较量,在这一竞争过程中会相应的体现出不同产业的竞争能力。对产业竞争力研究影响较大的是迈克尔·波特,但波特教授并未明确给出产业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这些力量汇集起来决定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即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是相一致的。
很多学者从国际角度研究产业竞争力,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国家之间产业竞争能力的比较。较早的研究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埃利·赫克歇尔与学生贝蒂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等。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各国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各国间同一产业的竞争关系(金碚等,200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中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赢利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由企业竞争优势到行业竞争优势,再到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思路。
1. 2. 2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针对企业竞争力研究出现了多种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涌现了产业组织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超越竞争理论等。
1.2.2.1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有明确直观含义但同时又难以准确定义的综合概念,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予以阐述。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WEF) 1994年在其《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国内学者范晓屏提出企业竞争力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在过去和现在的市场中表现出优良业绩的内部支撑力(范晓屏,1997)。韩中和提出企业竞争力是面向市场和顾客,合理运用企业内外部的经营资源,提供市场和顾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建立竞争优势的能力(韩中和,2000)。彭丽红提出企业的竞争力是在一定环境中支撑企业持久生存与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持续拥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超群性和独特性资产形成的产品或服务优势(彭丽红,2000),这类似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理解的核心竞争力概念。中国社科院金碚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1.2.2.2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从1980年始波特发表了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国家竞争优势》(1990),其中《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部著作主要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确定了分析产业和竞争对手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力分析五要素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而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竞争优势为:低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可产生在企业所在行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变形,即成本集聚和差异化集聚。《竞争优势》阐述了企业可以选择和推行一种基本战略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并以价值链作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基本分析工具,阐述了企业在实践中将上述三种竞争战略付诸实施,以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阐述了竞争优势的类型和企业如何能够获取它们,并讨论了行业的竞争情况及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实施竞争战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寻求、维持、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
1.2.2.3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资源基础论”是沃纳菲尔特于1984年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资源可分为三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杰伊·巴尔尼是资源基础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从内部寻找竞争优势》一文探究了资源依赖学派的理论性概念如何帮助管理者理解业务和公司层次战略问题。巴尔尼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就显得非常重要。企业竞争力就是那些特殊的资源。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大卫·J.科利斯、辛西娅·A.蒙哥马利通过研究公司跨国竞争的市场、资源基地、多产品线之间的价值创造,围绕企业资源的特质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从企业层、业务单位层论述了通用资源与专用资源、企业资源连续统一体与企业战略连续统一体,企业范围、规模、治理等问题,提供了企业优势三角形、价值创造区,揭示了资产与能力赚取经济地租的途径,认为无论是在业务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所取得的杰出经济绩效最终都归功于企业配置其相对出众和稀缺资源的技能。
1.2.2.4企业能力理论(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能力理论逐渐兴起。企业能力理论从企业内在成长的观点出发分析企业和市场,企业被视为一个知识集合体,企业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知识的能力(安景玲等,2003)。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所拥有的竞争力,其本质是一个能力体系,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期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哈默尔作了一个比喻:“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树干和大树枝是企业的产品,小树枝是各战略业务单位,树叶、花和果实则是最终产品,而提供营养的根系,便是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价值性(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独特性(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1.2.2.5超级竞争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行业环境的日渐动态化,企业竞争力理论不断创新,出现了超级竞争模型、企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等新的竞争力理论。其中达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概念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性提出了挑战。这种理论认为,企业要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持续地改变和破坏其竞争优势。因为在传统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长期的概念,但在超级竞争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拥有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并不断地破坏它们,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被其竞争对手模仿,并保持其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企业的优势不是其拥有的静态资源,而是能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换而言之,企业必须拥有发展满足不同市场和不同消费者的能力。战略必须建立在创造和破坏竞争优势的基础上,超级竞争意味着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预测竞争对手战略的竞赛,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创造一系列的短期竞争优势,是一种真正的动态竞争结构(Aveni、Gunther,1994)。但总体看来,这些新的竞争力理论尚待完善。
1. 2. 3 关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分为单项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单项指标评价法是直接用某企业单项指标的报告期数值与基准期数值对比,或用两个不同企业的同一指标实际数值对比得出相应的结论,如企业创新能力排序、企业知名度排序等。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是先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形成一个综合指标,然后根据综合指标数值得出相应的结论。比较范围和研究对象一般分为国家间企业竞争力比较和单个企业间竞争力比较,前者将一国的所有企业视为整体进行总体综合比较,如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对主要国家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即采用此方法。后者又可以区分为:国内同行业企业排序、国内跨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排序、企业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对企业竞争力的现代评价方法主要有神经网络模拟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博弈论、层次分析法、熵权系数法、突变级数法、混沌模拟法等。
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面,国际上以IMD和WEF两个评价机构一年一次的《世界竞争力报告》最具影响力,在报告中企业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子项。国内研究国家竞争力的组织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原国家体改委、(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三家组成的联合研究组,主要配合IMD 和WEF评价并编制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从1996年开始专门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全国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钢铁、石化、烟草、玻璃四个行业的企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营报》竞争力工作室针对国内上市公司开展了竞争力监测和评价,影响较大。国内学者胡大力、李友俊、张金昌、贾玉花、张晓文、肖智等分别提出了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设计和评价体系。
1. 2. 4 关于发电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从以上研究来看,针对一般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多,而分行业、分地区、分规模地针对具体细分企业群的竞争力研究较少,尤其针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更少。这与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有关。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之前,虽然存在不少独立发电企业,但是由于国家电力公司掌握了一半左右的发电资产,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发电行业基本还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因此研究发电企业的竞争力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也很少有人关注。电力体制改革后,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资产重组为五大发电集团,与电网企业分开,逐渐向竞价上网的方向推进,发电竞争市场开始形成,发电企业竞争力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英国、美国等国来看,电力市场化改革时间也不是很长,发电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也没有受到重视。因此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电力市场和电力竞争等方面,而针对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和评价模型的系统研究,相关文献极少。国电动经中心发电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应该从自身指标和区域指标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其中自身指标包括经营规模、机组效率和可靠性、经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市场影响能力、设备装备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社会效益、国际化与多元化水平13个方面,区域指标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环保约束、区域电源结构和电网特性、地区燃料成本及供应情况、政府作用和区域电力市场5个方面。由于涵盖指标近100个,在对华东地区四省一市火力发电企业进行具体评价时,仅选择了13个指标,其中企业自身基本指标包括装机容量、发电利用小时数、单位燃料成本、等效可用系数、单位装机职工人数、上网电价、固定资产成新率、单位装机资产额、单位装机净资产9个指标,区域指标包括区域电力供需平衡度、区域单位发电量排放限度、区域平均销售电价、区域平均燃煤价格4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用加权和法进行综合评价。李鸿泽、何海峰等提出采用包括生产成本、运营效率、辅助服务、技术装备、市场份额和安全可靠性六方面共41个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灰色系统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构想,但没有给出具体算例(李鸿泽等,2004)。王颖设计了企业规模与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单位发电成本、市场份额、安全可靠、生产效率六个方面共18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华北某电力公司进行了竞争力评价(王颖,2003)。但是,以上研究对于影响和决定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深层原因挖掘不够,而且在进行企业竞争力评价时,从生产运行过程的技术经济环节指标考虑较多,对于企业层面的经营指标考虑不够。除了以上直接涉及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和评价的文献之外,其他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电力市场和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探讨,如叶发明、林章钧、史晓文等研究了发电企业燃料成本控制和耗差管理,李文祝、吴优福等研究了发电企业的物流管理,李光等人研究了新排污收费对发电企业的影响,杨淑霞、李翔等人研究了发电企业的营销管理,谭忠富、高鑫、雷兵等人研究了发电企业竞价策略问题,滕飞、胡兆光研究了发电企业规模经济,蒋敏华、汤蕴琳、朱宝田等人研究了发电公司技术问题等。这些研究对于发电企业竞争力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总体看来,国内外直接研究发电企业竞争力问题的文献很少,对此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1. 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 3. 1 主要研究内容
本书主要分析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并对竞争力进行评价。本书所指的发电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电厂。本书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
(1)分析和研究发电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其所处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因此本书首先研究发电产业竞争力。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厂网分开后,我国发电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大规模产业,发电产业竞争力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在发电产业内,企业竞争力强弱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本书将按照发电企业竞争力来源,将发电企业竞争力分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层面。前者主要由发电生产运行过程的一些直接因素,如生产成本、企业规模、安全质量、销售能力等决定,后者则涉及整个经营过程的间接因素,如发电企业的制度基础、资源基础、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本书将对这些影响和决定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其作用原理和机制,以及发电企业如何通过加强这些因素来提升竞争力。
(3)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是发电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本书将结合发电企业产业特征,研究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过程,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应用和更新。
(4)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发电上市公司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评价是竞争力分析的重要内容。在前述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力图构造比较全面、实用的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且以国内上市的发电企业为样本,按照这种模型进行竞争力的评价和排序。
1. 3. 2 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发电企业的产业特征出发,力图从发电产业竞争力、发电企业竞争力、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等几个方面,构造当前正处于电力市场初期的我国发电企业的竞争力分析框架。具体说来,各部分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1)以产业经济学S-C-P(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分析我国发电产业竞争力。S-C-P模式是分析产业竞争力的主流方法,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更是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经典工具。本书发展创新了这一工具,构造了产业分析的三维模型,从产业链、市场和时间三个维度,上游供应方议价能力、下游购电方议价能力、当前发电市场竞争情况、替代品竞争力、未来发电市场增长情况、潜在进入者和政策影响力七个方面对发电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且构造了分析指标体系。
(2)以价值链模型分析我国发电企业的企业竞争力。本书通过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层面构造了企业竞争力模型,并正好借助于价值链模型进行分解研究,较多地使用了理论研究方法;在具体分析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则较多地使用了实证分析方法。
(3)以理论研究分析发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核心竞争力本身具有暗默性、难以模仿性、难以替代性,从已有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来看,实证研究极少,大多采用理论研究方法。本书分析发电企业竞争力也是以理论研究为主。
(4)以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发电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本书将在发电企业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业绩表现竞争力三个方面构造发电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对我国上市发电企业进行竞争力的评价和排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