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体系及发展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体系及发展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心理学研究流派则是所谓的机能派。由于数学是研究量的科学,所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数学化取向则是必然发展的趋势,因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且具有量的规定性。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体系及发展

3.1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分类体系

鉴于翻译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取向,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对于翻译心理研究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和翻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有学者(朱宝荣,1999:10~27)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古代至19世纪中叶以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研究方法;3)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上述第一阶段心理学所采用的基本是哲学上的思辨和猜测的方法。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研究者开始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H.V.Helmholtz、E.Weber、G.Fechner和W.Wandt等学者。

Helmholtz将实验方法运用于对青蛙的神经冲动传递速度的研究,结果推翻了“神经冲动的速度是极其神速而无法测量”的假设。此外,他还通过“反应时”实验测量人的感觉神经冲动的速度。Helmholtz的开拓性实验研究业已证明人类心理活动的可测量性,同时为以后的心理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践依据和实验方法。

Weber运用实验方法测定人皮肤的感觉阈限,其系列研究不仅确立了“阈限”的概念,而且其系列实验法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Fechner则在Weber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借用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并经多次实验,Fechner在感觉大小与刺激强度之间推导出一种数学公式并建立了“对数定律”。因此,Fechner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因为其对心理过程的测量及其心理物理法不仅冲破了传统的“心理无法测量、无法数量化、不能成为科学对象”的偏见,而且成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到了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初,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派,研究方法也随之不同,这时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可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Wandt、Ebbinghaus等人的实验研究比较引人注目。Wandt运用实验法研究感知之类的低级心理现象,并把实验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实验内省法”:即将被试的“自我观察”置于受控条件之下,以便重复测量的有效实施。而Ebbinghaus则将实验法应用于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即:学习和记忆,从而拓展了实验法的应用范围。

作为构造派创始人的Wandt和其他构造派心理学家一样将化学研究中的分析法视为心理现象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对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分析成为该流派的研究重心

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心理学研究流派则是所谓的机能派。机能派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心理机能,注重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结合,并将“内省法”视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把“比较法”视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因而在这一流派的影响下,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在美国获得迅速发展。

img18

图3.1 心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该学派倡导客观的研究方法,反对以思辨和随欲为突出特征的古典内省法。该学派的重要代表Watson认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客观方法应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应当认可的是,Watson倡导的“客观法”提高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增强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www.xing528.com)

最后要介绍的一个颇具影响的重要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派。该学派所推崇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战略(即重视问题的全局,它有别于先分析后综合的自下而上战略)和注重跨学科概念、理论、方法之引进的“移植法”,为心理学研究和解决传统心理学方法所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总之,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心理学研究中,新思想、新学派不断涌现,学派争鸣异常活跃,研究方法推陈出新。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充实、更新和发展。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心理学研究方法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等)迅猛兴起、高速发展,现代心理学也借鉴、吸取、改进了自身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基于传统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如:人—机类比法、抽象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描述人的内在心理过程,且有助于揭示与心理有关的生化机制和推动人工智能的研究。

概而言之,20世纪50年代后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呈现三大特征:综合化、数学化和计算机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即指研究者不是运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从事心理学研究。这一综合化趋势表现为宏观决策和微观实施两大层面,前者是指研究方法不应只局限于心理学的传统方法范围,而应指向现代科学这一宏观面,即广泛综合或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解决众多的心理学问题;而微观实施是指研究者在从事某一心理现象的具体研究时,尽可能综合或采用多种研究设计和测量方法去探索当今科学研究中最为复杂、处于众多不同序列系统交叉点上的系统——人。因此,鉴于“人”系统的“交叉性”特征,“综合”、“系统”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的基本方法。心理学越是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其研究方法也就越需组合化和综合化。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数学化即指研究者将现代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其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而质又通常是通过一定的量来表现的。由于数学是研究量的科学,所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数学化取向则是必然发展的趋势,因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且具有量的规定性。例如,感觉的强弱、知觉范围的大小、理解内容和记忆对象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心理特征发展的快慢等都表现出量的差异,并意味着“量”贯穿人的全部心理过程。有鉴于此,“要研究心理现象和过程必须研究反映于其中的量、量的关系、量的变化、量的关系的变化和量的变化的关系,这就是说心理学研究离不开数学这种工具。”(朱宝荣,1999:19)由此可见,脱离了数学,心理学便难以确切地描绘出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特征,基于数据资料的科学结论则无法推导。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计算机化是指凭借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心理学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不仅可实现非常高的速度和精度,而且计算机作为研究手段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例如,目前的研究说明计算机既可用来检验假说,也可用来推知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及其机制,从而使研究者“对人脑存贮密码的本质、记忆的结构与形式、解决问题时搜索答案的路径及策略等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可见,计算机已不再是一种普通的计算工具,而是从事心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朱宝荣,1999:21)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方法的计算机化会以认知科学为中介,而作为认知研究基本手段的计算机方法会逐渐影响整个心理学领域,并加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计算机化过程。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性科学。基于这一学科性质,现代心理学既可视为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又可视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心理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并按照科学的认识过程发现事物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的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心理科学研究的水平直接受制于该学科的具体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受制于研究者所特有的方法论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这一点可从19世纪中叶以来心理学各学派的研究特征和20世纪50年代以后心理学研究方法所呈现的三大发展趋势中获得印证。为了合理构建翻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我们有必要了解或认识科学方法论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体系。

科学方法论是“以认识论为基础,以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以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内容所建立起来的体系。一般说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但又紧密联系的层次,即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哲学方法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最普遍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其代表是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它既是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又是现代科学研究共同的一般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之间的中介”。而具体研究方法是指“分别适用于特定科学的专门的研究手段和技术。……如观察、实验是自然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而社会调查、个案研究则是某些社会科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某些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则更多地同时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董奇,2004:23)

综上所述,现代心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可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三个不同的层次,如图3.1所示。其中,就具体研究方法中“收集数据的方法”而言,调查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包括“真实验”、“准实验”,测量法包括“心理测量”、“社会测量”。就“分析数据的方法”而言,数学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方法”,模型方法包括“计算机模型”、“理论模型”、“潜特征模型”。逻辑方法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抽象—具体”、“证明—反驳”。这一构架体系为翻译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较有影响且被认为是最完整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分类体系当属保加利亚心理学家皮尔诺夫的分类体系。在对当时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皮尔诺夫提出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六组”分类体系(朱宝容,1999:21~27)。获取心理材料的“观察”归为第一组,其中包含客观观察和自我观察,且两者都兼含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占据中心地位、为数众多的各种实验法构成了心理学的第二组研究方法,它包括三大类: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3)心理—教育实验。第三组研究法是指“模型”,它包含物理模型、数学模型、仿造模型和同体模型、控制论模型。第四组研究法是“心理鉴定”,即综合性研究方式(具体内容未作界定)。第五组研究法可被视为辅助性的方法,它包括1)生理学、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2)数学方法(统计法),3)图示法。第六组研究方法包括三大类:1)发生法(发展法),含种族发生法和个体发生法,且两者都兼有传记法和纵向研究法;2)比较法;3)心理病理学方法。

显然,皮尔诺夫的六组分类体系所列举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多为“获取材料和整理材料的方法,而对材料作加工、处理并作理论解释的理性方法却未涉及,至于战略性的思想方法在该分类体系中更无丝毫体现。”此外,皮尔诺夫的分类体系“在强调实验方法重要地位的同时,却不恰当地扩大了实验法的范围,把非控制性的测量法(包括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也包括在实验法的系统中。相反,心理学研究中卓有成效的生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数学方法等却被排除在主要方法之外,不恰当地称之为‘辅助性方法’”(朱宝容,1999:23~24;以下同)。

有关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体系,我国学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不同的分类原则基础上构建了十多种分类体系。例如,就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数量而言,有两大类、三大类、五大类、六大类、七大类不等。有学者认为不同的分类体系“都能给人以条理清楚、顺理成章的感觉,给心理学研究者以很大启发与帮助。但随着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不断充实与发展,还应将一些最新的研究方法概括进分类体系之中,并使各大类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基于这一思路,有学者(朱宝容,1999)将心理学研究活动中的认识发展进程分成五个主体阶段,并以此为线索提出了每个阶段必须采用的研究方法。例如:1)在选择心理学研究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者要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和移植等多种研究方法;2)在确定心理学研究策略和计划阶段,不同心理学派的研究思路和现代科学研究的综合性方法对确定研究策略尤其重要;3)在获取心理学经验事实的第三阶段,心理观察、心理实验、问卷调查、访谈和心理测试等应为研究者的基本方法;4)在整理、分析心理学事实和提出心理学假设的第四阶段,研究者必须首先使用的方法是比较、分类、统计、内插、外推等,然后通过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直觉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对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作出某种假定性解释,即提出假说;5)在形成心理学理论的第五个阶段,研究者必须实施多次验证性观察和实验直至假说能很好地解释某一现象所反映的全部事实,并最终转化成为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