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深度剖析成果!

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深度剖析成果!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鉴于此,把翻译心理学研究纳入认知科学范畴,尤其是纳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则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取向:深度剖析成果!

2.2 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研究领域,翻译心理学不仅要具备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支持,而且还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理论基础(或取向)、学科构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从近二十年有关翻译心理过程或翻译认知研究的成果来看,翻译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尚处在幼年成长时期:a)缺乏一致、明确的理论取向;b)学科构架尚处在建立、开发阶段;c)研究对象较不集中,研究成果较为分散、薄弱;d)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尤其是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定性描写法居多),实验定量法较少使用(尤其是我国学者对口译心理过程的研究)。我们在“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节里曾经指出:翻译心理研究应涵盖翻译、心理、语言三大领域,这一理念已被间接地体现在图1.8的“翻译心理学内部纵向构架图”里。翻译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应包括与翻译“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认知”、“理解”、“产出”、“记忆”、“计算”、“加工”、“策略”,等等。我们在上面一节里所介绍的国内外现有的翻译过程研究已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涉及这些领域和内容,尤其是国外有关翻译过程的相关研究及成果。

但是,作为独立学科和交叉研究领域的翻译心理学理应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取向,下面我们就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和相关研究问题分别提出假设并作简要的阐释。

就理论取向而言,我们认为由于双语翻译体现了人类语言运用“理解”和“产出”的基本心理过程,翻译心理学所要关注的应是双语的运用、转换的内在活动和心理过程,它大致包括译者双语运用的两个阶段和一个结果:源语理解和译语产出,以及翻译能力的获得。与心理语言学、语言心理学一样,以心理和过程为研究目标的翻译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语言和其他认知过程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性组合,其共同目标都是理解人类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心理(或过程)为研究目标的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应源自认知科学及其相关学科。这一假设和理念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科学大同小异的定义中获得支持(熊哲宏,2002:23~28)。

1.认知科学是连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脑神经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的新学科,它们构成了认知科学的六个研究领域或子学科。认知科学试图建立人脑是如何工作的理论。

2.在对接收、存储、表征和处理“信息”(甚或具有“知识”)的系统进行研究中,联合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语言学进行研究的分支。计算机和人脑被认为是这样的智能系统的范例,主要任务是解释诸如感知、记忆、学习和智能行为的认知过程是怎样在系统中成为可能的。

3.认知科学是关于自然的和人工的智能的跨学科研究。认知的科学研究包括实验心理学和人工智能。

4.认知科学是科学地研究认知过程的任何一种学科,其主要分支有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

5.认知科学是心、脑怎样产生智能行为的任何尝试,它是研究心脑的所有学科的自然汇合的一种名称。

6.认知主义的首倡者、杰出代表福多(J.Forder)认为,认知科学的核心理论是关于心智的“表征理论”和“计算理论”。换言之,在认知科学里,较为认可的综合观点是:认知由心理表征以及把这种表征转换成其他表征和“处理信息”的计算处理所组成。

7.近年来,认知科学强调把人的思维看做“符号的操纵,即计算。”由此,“计算假说”成为支配认知科学的主要假说。

8.“认知主义”是认知科学中的一种“经典的”研究范式,“联结主义”则是认知科学的另一种新范式。

9.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倾向于认知过程的抽象的串行加工(或序列加工)假说(serial processing),而联结主义论则倾向于基于神经元的神经网络或平行分布加工模型(PDP,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认为人脑及其认知系统并不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从上述定义和论断中可见,构成认知科学跨学科组合的重要学科是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其中,始终位于榜首、且与人类心智和心理表征密切关联的认知心理学应成为翻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或翻译心理学的支柱学科,并为翻译心理学提供语际转换心理表征和心理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此外,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也将为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取向提供必要的思想依据。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使人类更加重视对交际对象和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认知科学的兴起和认知心理学的流行。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指着重研究人类内部心理过程的一般心理学方法,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以信息处理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其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进入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信息加工范式是研究人类认知的最好方法,也是认知科学中的一种“经典的”研究范式。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信息加工范式源于“人类认知与计算机功能雷同”的观点。基于这一观点且通过把认知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进行类比,研究者对人类心理的理解和探索成为可能。这是因为信息加工范式就是把人类心理看成是一个容量有限且包含一个中央处理器和记忆存储器(如图1.4所示)的符号加工系统或(物理)符号操作系统,其功能包括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而双语翻译同样经历了(源语)输入、信息复制/存储/重组和(译语)输出等认知活动。而且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来看,与人的认知活动有关的全部心理活动(如:知觉、注意、记忆、推理、表象、创造性、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正好与双语翻译所发生的认知活动和心理过程不谋而合,因为翻译中的源语理解至译语生成同样离不开知觉、注意、记忆、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认知活动和心理过程。有鉴于此,把翻译心理学研究纳入认知科学范畴,尤其是纳入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则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众所周知,作为认知科学组成部分的语言学将人的语言能力作为其关注的核心或焦点,心理语言学(或认知心理学)将语言能力的使用及其认知心理过程作为其关注的核心内容。这说明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或心理语言学家认识到研究语言的使用过程或使用者心理的重要性,而且表明了以研究双语使用过程或双语信息加工过程为目标的翻译心理学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1)语言学关注的语言能力便是翻译心理学所关注的“双语能力”;2)认知心理学(或心理语言学)关注的语言能力使用的认知心理过程便是翻译心理学所关注双语能力的转换过程;3)计算机科学关注的符号、符号表征及其序列加工便是翻译心理学所关注的双语语码、记忆表征和认知加工。有鉴于此,翻译心理学的可操作性理论框架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三大认知科学的子学科上。显然,这三个子学科所反映的只是翻译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即翻译(加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或理论思想;与这一理论基础相对应的另一翻译心理学理论来源便是下面即将介绍的翻译的神经心理学基础,即翻译(神经)心理学。

从以往的翻译认知心理研究的理论框架来看,翻译的加工心理学研究较为普遍,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1)作为认知科学中的一种“经典的”范式的信息加工范式被普遍视为研究人类认知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源于“人类认知与计算机功能雷同”的观点且把认知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进行类比,使研究者在无法直接观察大脑黑箱的情况下,能间接感知、理解和探索人类语言的使用心理;2)研究者大多对计算机结构及其一般工作原理都有所了解,并具备一定的感性知识和使用能力,因此,容易建立对比联想和理解基于计算机工作原理的信息加工心理范式;3)计算机对输入符号的线性加工特点、记忆特征与人脑对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的感知加工、记忆存储等相应功能较为相似,所以,人们都倾向于把双语翻译理解为始于(源语)理解、经历记忆加工转换、终于(译语)产出的阶段性的线性发展过程,它也表现了人类日常言语使用的理解至产出的序列特征;4)基于计算机隐喻的信息加工范式和翻译加工心理学较容易被从事翻译教学的研究者所接受和运用,这是因为它们具备较强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翻译教师或翻译研究者容易将翻译过程与传统的听、说、读、写联系起来,它意味着翻译经历了类似“听力”、“阅读”的语言“理解”(或解码)过程(指口译、笔译前)和“口语”、“写作”的“产出”(或编码)过程(指口译、笔译时),这使翻译的“分时”、“序列”研究和教学培训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理解性,而且具备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信息加工心理学及其信息加工范式为确定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取向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思想框架,并使翻译的加工心理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尽管如此,基于计算机符号序列加工的翻译加工心理学毕竟不是万能的,且经典的信息加工范式也未必能解释翻译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如同声传译中的“理解—产出—理解”的同步、高速、持续进行,其过程可分解为:1)同传开始时的“理解—产出”的准同步(即“即听即说”);2)同传开始后的“产出—理解”的同时进行(即“边说边听”)。由此可见,尽管信息加工心理学理论在现实的翻译心理研究中占据重要的理论地位,我们仍有必要为翻译心理学及其相关研究补充新的理论思想,这就是信息加工的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它构成翻译神经心理学的主流理论,并成为翻译心理学重要的理论补充。

在本书1.1.4小节里,我们介绍过以往翻译心理研究的联结主义取向,并构建了翻译的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较之以电脑隐喻为原则理念的信息加工模型,基于脑隐喻的联结主义网络模型自然具备我们曾经介绍过的优势和特点:1)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2)分布式表征;3)连续性、亚符号性;4)强大的容错性;5)自学习、自适应自组织功能(详见1.1.4小节)。上述基本特点说明联结主义网络的基于“心理活动像大脑”隐喻基础和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模型的独特优势。由于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对大脑功能的模拟更接近人类生物脑的现实,这使联结主义模型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取向之一,使脑神经科学成为翻译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和翻译神经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信息加工的联结主义理念之所以作为翻译心理学的重要理论补充是因为联结主义网络模型对翻译的复杂心理过程所具有的独特解释力,例如:1)平行、分布式结构和加工机制可用来解释同声传译的高速、高效双语转换过程和结果,因为只有当同一层次的神经信息的运算和认知加工都是平行进行或同步操作,口译员才有可能以极快的速度感知来自外部环境的语言输入或刺激并作出迅速、果断的判断和反应(即迅速理解源语和产出目标语并同时理解后随源语);2)分布式知识表征和记忆特征说明任何一个特定认知活动的神经活动都分布在一个相对广泛的大脑皮层区域,并扩散在整个神经网络中而不是储存在任何特定的神经单元之中,这使得联结主义神经网络采用分布表征的方式处理和记忆知识或信息,以致同声传译员的整个神经网络可同时满足多重约束并以特快的加工速度完成源语的感知理解、知识/信息的记忆检索和储存,直至目的语信息的成功重组和目的语的最终产出;3)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所具有的强大容错性是因为表征于译员大脑的知识与分布广泛的众多神经元连接,以致某个神经单元的损伤、缺失或某个神经单元的信息认知加工出现错误信息时译员神经网络的整体功能和输出模式并不受到太大的影响,即不会对正常的神经认知活动造成实质影响。换言之,译员双语转换的认知活动(如模式识别、记忆、推理判断、信息重组等)仍可持续、顺利地进行,即完成大多数神经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www.xing528.com)

显然,联结主义神经网络的上述特点对理解/产出要求高速、同步的同声传译来说似乎更具解释力。事实上,以并行加工和分布式表征等为突出特征的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可以不同程度地解释双语翻译的其他类型,如:视译、耳译、随从口译(边听边译时)、交替传译(边听边译时)、笔译(即看即译时),等等。总之,对于译员“理解—产出”速度要求较高或准同步时,联结主义神经网络的并行加工、分布表征等特点便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显现。基于这种假设,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势也可在翻译课堂教学环境下得以体现,这对翻译的“分时/分段”、“线性/序列”研究和教学是一个挑战,网络模型的可操作性有望提到翻译教学与研究的议事日程。

上面介绍了与翻译心理学理论取向密切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的两大主流研究范式:信息加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在确定了翻译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之后,我们应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该理论框架下的翻译心理学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翻译心理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翻译心理学的跨学科特性、基于信息加工范式和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取向使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明显有别于其他学科。鉴于翻译心理学的学科交叉特征和理论取向,我们认为确定翻译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应考虑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1)翻译心理学的外部横向构架,即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2)翻译心理学的内部纵向构架,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方法、总体研究目标和具体研究问题;3)研究结果对学科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对翻译教学及实践的指导意义,即问题设计的理论动因和实践动因。

鉴于上述三方面的考虑,翻译心理学的学科研究问题可归纳为宏观方面、微观方面和应用方面。宏观问题与翻译心理学的外部横向构架相关,具体涉及翻译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的相互联系、认知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对翻译心理研究的指导意义,以及翻译心理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如下面的问题1~4);微观问题与翻译心理学的内部纵向构架相关,具体涉及翻译心理学的总体研究目标和研究领域等(如问题5~9);应用方面的问题涉及翻译心理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如问题10~11)。具体研究问题可分类描述如下:

——宏观研究问题:

1)作为多维、开放的交叉性学科,翻译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的互动、依赖关系如何?

2)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范式和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可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双语转换的内在心理过程?其解释力体现在这一过程的哪些方面?

3)构成翻译心理学内部构架的翻译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之理论和方法与翻译心理学总体研究目标和研究领域的关系如何?

4)如何构建翻译心理学的学科研究方法,并使其成为研究双语转换之心理过程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微观研究问题:

5)语际转换过程中的源语理解和译语生成的心理机制及认知过程是什么?其具体特征是如何表现的?

6)译员的感知系统和记忆系统与其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存在何种程度的联系和影响?

7)影响译者翻译心理、翻译过程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影响和制约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

8)译者的知识表征、信息加工方式如何体现在其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并对其转换过程和结果造成影响?

9)双语转换中的认知、心理差异如何表征于译者的大脑和其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等认知心理差异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过程和结果?

——应用性研究问题:

10)如何将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范式和联结主义范式应用于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过程)研究?

11)如何在课堂环境下构建译者“源语解码至译语编码”的健全的心理表征和高效的双语转换的认知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