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婪,多不一定就是好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自作聪明的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在吃饭时,年轻人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听说后,赶忙往菜里加了点盐,菜里的味道便鲜美多了。年轻人尝了尝,心里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加了盐。加一点点的盐味道便如此的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
回到家后,这位年轻人便抓了一把盐放进嘴里,吃了以后,又苦又咸又涩,并且伤了味蕾,年轻人从此以后失去了味觉。
盐能使菜的味道鲜美,但如果放得太多,菜就会咸得没法入口,这本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却不懂,他们都盲目地喜欢一个“多”字,比如认为钱越大越好,却不知钱越多,快乐就有可能减少;比如认为房子越大越好,却不知房子的面积每增加一平米,绿地就减少一平米,而沙尘暴可能就多一次。
既然多不一定就是好,那么,是不是钱多也不一定是好事呢?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效果。有钱虽然在物质上能够比别人多一些享受,但是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钱财如果处理得不当,还会为自己带来祸害。而没有多少钱的人往往过得轻松、惬意。
唐代中叶德宗时的王锷是个赳赳武夫,凭着血气之勇打了几次胜仗,最后一步一步位极人臣。此公生性吝啬贪鄙。凡是他经手的工程建设,哪怕琐屑小事也要躬亲,不过,这完全不是出于对工作的谨慎负责,而是怕肥水落入外人田。每次公家设宴请客的剩菜剩饭,他要么自己全部兜回家,要么全部当下卖掉,反正不白白便宜了手下的人。
跟随他多年的一个旧友,看到他这样富贵了还见钱忘命,便善意而又委婉地对他说:“相爷要把身外之物看淡一点,对于金钱要有聚有散,好让社会上知道相爷重义不重财。”过几天后那位旧友又去见王锷,王锷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前天你的劝告太及时了,我已按你的意思把钱财散了。”
王锷接着说:“我的每个儿子各人分得万贯,每个女婿各人分得千贯。”
听着王锷的回答,那位老友两眼睁得又大又圆,心里暗暗地说:“原来如此!”这种方法最后的下场会很可悲。因为,留给儿孙的家业太多了,反而养成了他们不想自食其力的懒惰。(www.xing528.com)
曾有人说:世界上最坏事的就是钱财,聪明人的钱财多了,就失去了进取向上的斗志;愚蠢的人钱财多了,就会干更多的蠢事和坏事。的确,钱财是身外之物,没有它自然不能生活,但过多又成为自己的累赘。这就像一个人的十个指头,不足十个生活不方便,超过了十个就成了负担。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项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明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又兴奋激动。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老头隔壁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
墙这边的富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太太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
老头早就认识到自己还不如穷邻居生活得轻松洒脱,等太太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这样开心,富起来他们就不能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着,他翻下床去钱柜里抓了几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豆腐房的院子里。
这对夫妻正在边唱边做豆腐,忽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银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不知该把这些财富藏在哪里才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里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见他们唱歌了。
富老头和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他们再笑不起来、唱不起来了吧!早该让他们尝尝富有的滋味。”
习性点拨
钱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快乐比金钱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