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情之人,淡泊名利,不唯一

重情之人,淡泊名利,不唯一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第13课重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人情如饭富贵如盐,重情者心安心淡如水,人淡如菊。名与利都是外物,不能与真情相比。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来真情真意,所以重情的人淡泊名利。村里有位年近七十的老大爷,平日酷爱养花。村里的人看了心生羡慕,都来向老大爷讨要菊花,想要移植到自己家中。重情的人不会被他人孤立。这手提包抵得上徐华大半年的薪水,她十分开心地将礼物捧回家。

第13课 重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

人情如饭富贵如盐,重情者心安

心淡如水,人淡如菊。

在古代,盐是珍贵物品,很多人一生都没见过盐巴。寺庙里过着清苦生活的和尚更是如此,他们每天粗茶淡饭,小和尚们只有随师父出去做客时,才能吃到一些好东西。

一次,一位财主邀请寺里的僧人前去做客,师父带着小和尚到了财主家。小和尚第一次看到盐巴,他问财主:“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把它加进饭菜里?”

“这是盐巴,把它加进饭菜里,饭菜就会变得美味。”财主说。他吩咐下人多给小和尚加饭,和师父聊了起来,他说:“近日常觉心神恍惚,看了医生,医生说我身体很好。”

“我想这是富贵太盛所致。”师父说。

“富贵太盛如何致病?”财主问。

“人生富贵正如饭菜里的盐巴,作为作料,会使饭菜更有滋味;但如果只吃盐巴,就会苦涩难忍。你虽然家财万贯,却没有合意的妻子、畅谈的朋友,怎么能不心闷呢?如果能放下对金钱的执念,留意家眷的心情,与三两老友时常相聚,又怎么会心神恍惚?”财主看到吃饭吃得香喷喷的小和尚,深以为然。

人情如饭,富贵如盐,人与人之间的维系靠的就是一份感情。以利益维系的人,利益在时聚在一起,利益不在时形同陌路,利益冲突时反目成仇。名与利都是外物,不能与真情相比。没有真情只有名利的人生,就如一顿只吃盐巴的宴席,只有咸和苦——就像故事中备感孤独的富翁,他认为自己有能力享受人生,却不知该如何享受。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空虚,明明自己有很好的生活、很高的地位,却觉得心灵空荡荡地悬在半空,没有着落。如果做出成绩没有亲近的人祝贺,遭遇挫折没有友善的朋友协助,人生就只有孤独和跋涉。而有了喜悦能够和人分享,有了痛苦有人愿意分担,就像海上的船能看得到港湾,这样的人生才能让人心安。

心安者不独。在汉语中,“独”字代表单一和孤立,人生漫漫,我们需要他人,这种“需要”并非功利性质,否则一切照顾都可以用金钱买到,何来感情?我们需要的是他人对自己真心的对待,特别是在生病时、伤心时、彷徨时,他人的关怀就尤为重要。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来真情真意,所以重情的人淡泊名利。

村里有位年近七十的老大爷,平日酷爱养花。有一次,老大爷的儿子给老大爷寻找到好品种的菊花种子,第二年秋天,老大爷的花园里开满了美丽的菊花,香味一直飘到村头。老大爷经常在花间漫步,有时喝上一杯酒,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

村里的人看了心生羡慕,都来向老大爷讨要菊花,想要移植到自己家中。老大爷很慷慨,只要有人来要,必然挖出开得最好的送给那人。没过多久,一花园的菊花送得干干净净。老人的院子里只剩下一堆土,但他仍然每天散步喝酒,飘飘若仙,村里人看了都称赞他。

老大爷的儿子回来看老大爷,只见花园里没有一朵花,他奇怪地问:“怎么,我送你的菊花种子不能开花?”老大爷说:“怎么不能开花,你难道没看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你送的菊花。”儿子仔细一看,果然,每家每户都飘着清雅的菊花香气。

淡泊名利的人能够接近禅境,在他们心中感情就如花香,不必拘于自己的园子,将它放在更多的地方,就会让更多人享受到一份怡然。故事中的老人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明白好花要由众人一同欣赏,一个园子的花香只是剪影,一个村子的花香才是风景。

禅心之上处处皆有风景,因为把名利看淡,注重的便是人生的那一份快慰。很多事可以自己做,但如果和他人一起做,进度就格外地快,感觉也格外地好。享受彼此扶持的那份情谊,也享受了两心相安的依靠感,这样的人生才会格外踏实温暖,让人留恋。

重情的人不会被他人孤立。你看重什么,自然会着意维系,不会冷眼看着他人遭受厄运,也不会损人利己,只顾自己的名利。不必说富贵如浮云,这样说的人未必做得到;也不必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如人饮水,你的水温应该由自己加以调节。将那些身外之物看淡,体会和把握人世间的真情,如此心境才能安稳,生活才有真正的滋味。

贪欲是人性的陷阱,不要变为物质的奴仆

贪欲让人走向最坏的地方。

众弟子请禅师讲讲贪欲,禅师说:“与其我来讲,不如让你们看看实际的例子。”

禅师带着弟子们到一个城镇,他对一个乞丐说:“这位施主,我会问你一些问题,如果你如实回答,我会送给你五百钱作为答谢。”乞丐高兴地答应了禅师。

“请你回答我,如果你有了这五百钱,你会用来做什么?”禅师问。

“我要去对街的饭店好好吃上一顿,然后再去美美地睡上一觉。”乞丐对禅师说。

“那么,如果你身上有三串钱,你会做什么呢?”禅师继续问。

“那么我就要找个旅馆,买一堆美味食物,欢欢喜喜过上一天。”

“如果你有一两银子,你会做什么?”

“我要买几件好的衣服,干干净净地走在大街上。”

“那如果你有一百两银子呢?”

“那我就要买几间房子,再也不做乞丐。”

“如果你有一万两银子呢?”

“我就去做大生意,住最好的房子,再找个美女做老婆。”说到这里,乞丐已经乐得手舞足蹈了。

禅师说:“多谢,我的问题问完了,这是五百钱,请你拿好。”

回去的路上,徒弟们感叹:“人的欲望果然不能满足,难怪人们都说欲壑难填。”

贪如野火,名利害人。禅者知欲壑难填,所以远离欲望,而世间凡俗之人却总是利欲熏心,不知满足为何物。就像故事里的乞丐,最初的愿望不过是一碗饭,到了最后就想功名利禄事事齐全。他最后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碗饭,名利富贵如南柯一梦,只能让人感叹。

我们只是凡人,做不到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更好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家人身心愉悦,需要更高的地位证明自己的能力。适度的欲望对人有激励作用,这些都是正常的,应该的。但要知道满足欲望不是人生的全部,一旦欲望过了度,就会造成内心的极度不满足。人们会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为此苦心孤诣,再也不去想其他事。

过度的欲望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有人明知它的危险,却为了自己的享受铤而走险;有人无视它的存在,红着眼只想抓住名与利,直到被这把剑弄得遍体鳞伤。生活的快乐早已远离了他们,名利的火焰时时灼烧他们,他们备受煎熬,却再也不能挣脱。

徐华是都市一位普通的白领。这一年生日,她收到一份昂贵的礼物:一个有名品牌的手提包。这手提包抵得上徐华大半年的薪水,她十分开心地将礼物捧回家。

没想到,烦恼接踵而来,有了这个手提包,徐华认为自己不能穿太旧或质地不好的衣服来搭配,她只好动用存款买了一批衣服。渐渐地,她看着自己使用的物品也觉得不顺眼,只好依次提高物品的档次。渐渐地,她开始羡慕奢华的生活,几乎把全部的工资都用来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她痛苦地发现,一个手提包,竟然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

心怀贪欲的人永不满足,他们的贪欲一旦被某个小事物触及,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虚荣心在膨胀,被得不到的空虚感折磨,尽一切可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发现欲望是个黑洞,越填越深,越想越痛苦。所以就像故事中所讲的那样,一个手提包就能毁掉快乐的心情,甚至原本安好的生活状态。人一旦虚荣,就会陷入物质的泥沼,无法脱身。

被欲望捆绑的人,就如同着了魔一般每天都想着得到更多的东西,但他们只得到表面上的热闹,而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追求的仅仅是生活的那个壳子,总想着让它漂亮一点,更漂亮一点,却逐渐掏空了它的内质。终有一天,他们会发现这个漂亮的壳子如此空洞,如海市蜃楼般只适合远远看一眼,根本不能居住;他们才会发觉长久的努力换来的只有疲惫与麻木,人生至此了无生趣,却还要守着黄金屋子继续过活。

有禅心的人懂得主动远离欲望,他们认为凡事适度就好,不会贪得无厌。就像一顿筵席,他们不会紧盯着一道菜不放,而是酸甜苦辣都尝尝,这样一来五味俱全,营养丰富,自然就有好的身心状态。永远要记得虚荣不是自尊,要做物质的主人,而不是被它驾驭的奴仆。

放下架子,矜名不若逃名趣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一个大四学生想要留在大都市,几经求职,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他的家庭贫困,不能为他提供生活费,生计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眼前。这一天,他在食堂闷闷不乐地吃着饭,这四年来,他最喜欢这个窗口的饭菜,几乎天天光顾。

食堂里没有什么人,窗口的老板坐下来和他闲聊。知道了他的困难,老板说:“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眼光太高,很多工作都不愿意做。如果你真想找个活计,我可以提供你一个选择:我最近要回外地陪父母,这个窗口没人管,我看你人挺诚实,不如你来帮我管一管这个窗口,就是帮我给学生卖卖饭。我在外面还有几个饭店,如果你做得好,以后你也可以去工作。”

这个学生本来想拒绝,但想到老板是一片好心,自己又急需生活费,还是答应了这件事。起初,面对老师、同学、认识的学弟学妹惊讶的目光,他觉得脸上发烧。没过几天他就镇定下来,他慢慢地熟悉了这样的环境,做起这些事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了。他准备在老板手下好好学习几年,以后自己也开个饭店。

大学毕业,就业是个难题,多数人希望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有大作为……追求这些“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不能不做大事,否则辜负了自己四年的学习。那些硕士、博士眼高心更高,心志更大,普通的工作,他们甚至都不会考虑。他们太过看重自身的一点成绩,追逐的不过是一点名利,无形中,他们对这个世界端起了架子。

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有端架子的实力,多数人却只有空架子。一旦他们看重了一点虚名,就站在架子上不肯下来。别人都在辛辛苦苦地为地基添砖加瓦,他们却坐在空架子上自诩自己高人一等,事实上那高度是空的,一有风吹草动,别人安享着结实的房屋,他们却在架子上摇摇晃晃,哆哆嗦嗦,后悔当初还不如放下身段,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

名利是负累,过去的成绩会阻碍你的前进。不必总强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资历,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做了什么,而是你现在能做什么。太过强调自我的人,往往色厉内荏,被别人当成一只纸老虎,根本不放在眼里。那些懂得隐藏成绩,懂得把自己放低的人,才是真正的实力派,他们平日不声不响,却总给人意外的惊喜。

罗尼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他是个和蔼的胖子,他给的工钱不多,但来打工的人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

安妮一直在这里打工,从大一到大三,她说她跟着罗尼先生学会了很多东西。当她刚来这个超市打工的时候,有一次她在收款的时候出现失误,导致顾客对她大骂。这时,罗尼先生很平静地对她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对顾客道歉,和平解决这件事,因为不论谁是谁非,影响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超市的声誉。”

后来,安妮发现罗尼先生从不摆老板架子教训人,当他想要提出什么意见,总会以朋友的口吻说:“安妮,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一来,安妮即使做错事被批评,也不觉得难堪,反倒觉得罗尼先生是真心实意为自己着想,鼓励自己。再后来,安妮加入学生会,成为部门干部,她在工作中也像罗尼一样,果然与部员相处融洽,大家都夸她是个好“领导”。

架子和面子是两回事,一位经理应该有经理的威严,维护他的面子,但不一定总是要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教训手下总,训斥他人。故事中的罗尼先生在批评他人时,注意交流方式,不给人脸色,不让人难堪,即使是批评,也让人感觉到温暖与关心。这样的人得到员工真心的喜爱和敬重,更有面子。

有人做事喜欢端着架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以为这样就能不被人小瞧。事实上你端着架子,未必让你看起来有多少丰功伟绩,反倒伤害了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容易造成他人情绪上的对立。端着架子的人很像树上的猴子,人们看到的不是它灵巧的身手,而是那红彤彤的屁股,难免要在心里嘲笑,轻视这种肤浅。

自重的人只对自己端架子,一颗禅心就是一个架子,放在上面的不是虚名与负累,也不是重重的疑心和思虑,更不是与人相处时的那点小小虚荣,而是人生的起伏和一份平稳的心态。比起那点可怜的仰视,他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他们对别人会放下架子,只保留欣赏与尊重,就算有再多的成绩,看上去依然平易近人,温和亲切。

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的亲人骄傲

为亲人骄傲,才能让亲人骄傲。

玄奘法师西游的时候路过一个西域国家,那个小国是商人们经常落脚的地方,有不少大唐制造的物品。玄奘法师在休息时,偶尔看到一把绢制的团扇——这正是家乡才有的东西。

拿起这把团扇,想到自己远离家乡,玄奘悲从中来,不禁哭泣。看到的人议论说:“亏他还是大唐来的高僧,竟然为一把家乡的扇子哭泣。”那个小国最有名的僧人听说这件事却说:“思乡思亲乃人之常情,这位高僧真是至情至性不作伪之人,令人敬佩。”

唐代高僧玄奘跋涉万里,求回佛教真经,这个故事历来为人们传诵,更有《西游记》这样的小说流传于世。玄奘修为精进,禅心高妙,他为故土的团扇流泪,可见禅者并非无情之人,所谓超脱世俗也不是冷情冷意。人如何能忘记生养自己的亲人,培育自己的家乡?落叶为何归根?只因心中那化不开的依恋。

血浓于水,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养育之恩、培育之恩,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中国自古就讲究孝悌,不孝被视为一种大不敬,也是一个人道德上的污点。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必要求自己如同《二十四孝》的那些孝子们那样卧冰求鲤,彩衣娱亲,事实上那本书中有些孝子的做法,以今日的眼光看来稍显做作。

真正的孝顺在于一份心意,心意不在多少,只看你有没有想着。有一首歌里说:“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能够惦记父母,为父母着想,尽力报答生养之恩,常常看看父母,与父母通个电话,这就是尽了儿女的本分。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小木屋里,他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鞋匠。当林肯竞选总统的时候,他的身份引起了他人的嘲笑。有一次,林肯要进行一次演讲,一位议员公开说:“林肯先生,在你演讲之前,希望你一定要记住,你只是个鞋匠的儿子。”

林肯并没有露出羞愧的表情,他站起身,自豪地说:“没错,非常感谢您在这个时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虽然他已经过世,但我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鞋匠,如果各位曾在我父亲那里修过鞋子,如果你们的鞋子出现任何问题,我都可以修好他。虽然我没有父亲那么好的技术,但我从小也跟他学了一些手艺。”

然后林肯又对其他人说:“在座的各位如果穿着我父亲做的鞋子,如果它出现问题,我也会尽可能帮忙。但是,我的手艺无法跟我父亲相比,请各位见谅。”(www.xing528.com)

这一番话,听者无不感动,台下响起了经久不衰的掌声。

林肯被称为“小木屋里的总统”,他的父亲生活贫困,这种出身在当时经常被政敌嘲笑。但不论在任何场合,林肯都以自己的父亲为骄傲,他明白看轻父亲,就是看轻他自己,尊重父亲,也是尊重他自己,尊重普天下的父亲。一位伟人能够被人怀念,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功绩,还因为他有一颗平常人一样的心,让人觉得亲切。

人们尊重那些重视亲情的人,在常人看来,对父母好的人,就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别人也不可能太坏。所以交朋友要交那种以父母为骄傲的,这样的人才懂得感情;谈恋爱要找那种孝顺父母的,这样的人才会重视家庭。一个重视亲情的人不会没有责任感,他明白自己做的事不单单为了个人,还为了支持他、爱护他的亲人。

亲人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境,亲人也不会离开你、背叛你。他们的力量也许并不强大,他们的信任却能够鼓舞你、安慰你。从小到大,从平凡到优秀,我们在亲人的呵护下一路走来,看过太多他们的汗水,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的亲人感到由衷的骄傲。

爱情,就要学会付出

真实的爱应不给人压力、不计较得失。

一个少女走进一座寺院,向禅师倾诉她的烦恼,她不明白一直追求自己的男孩为何不再理会自己。禅师说:“你先告诉我,你是怎样对待这个男孩的?”

“我认为女孩子对待爱情要矜持,所以,尽管他对我很热情,我却不敢表露我对他的喜欢,只是平平常常地跟他交往。”

禅师说:“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这里有一盏油灯,现在你点亮它。”

女孩依言点亮油灯,油灯烧了起来,明亮温暖。没多久,火焰变小了,女孩说:“是不是要再添一些油,它才会继续燃烧?”禅师摇摇头,只见那火焰越来越小,最终熄灭了。

禅师说:“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缘法,也讲究方法,你和他互相爱慕,便是有缘,但你一味等待对方付出,自己没有一点表示,他的爱就会像灯芯一样燃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人们讴歌纯洁的爱情,每个人都希望在茫茫人海,遇到一个相伴终身的爱侣。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在对待爱情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方式。故事中的女孩费解他人的爱情为何冷却,禅师告诉她:爱是双方的,火焰想要燃烧得久,就要不断补充灯油。爱情就是这样一个得到与付出不断交替的过程。

佛家讲究缘法,能够成为情侣的人自然便是有缘人。但人们常常感叹爱情不易长久,相爱简单相处难,有时候不经意的磕磕碰碰,就改变了它的性质,令某个人失去了最初的感觉,心灰意冷。激情会消散,留下的就是一种更为长远的关系。想要天长地久,就要动点脑筋,多多维持和经营这段关系,这就需要无私的奉献。

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两个人相处时,如果一方付出过多,一方付出过少,感情就会失衡,关系就不长久;只有双方都在付出,才能保证关系在平衡中得以维持。爱情是自私的,除了两个人之外容不下任何其他东西;它也是无私的,在得到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学会付出。付出不仅是指对对方的照顾,也包括对对方的体谅与宽容。

程伟是一个工程师,经常在全国各地负责施工监督。因为工作太忙他根本无法照顾家庭。朋友们都很担心他,有人劝他说:“不如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吧。不为自己想,也要为你太太着想,女人一个人待久了就会心生怨恨,以后她会经常抱怨你。”

程伟说:“我太太是个明理的女人,她特别懂得体谅我。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有一次我忙一个工程,半个月没有和她联系。我以为她一定会大发雷霆,甚至跟我分手。没想到她只是来了一封邮件,嘱咐我注意身体,如果有时间就给她回一封信,简单说一下近况就行。”

“真是一个懂得体谅人的女人。”朋友们听完不禁感叹这位太太的心胸和体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经常分居的爱人之间难免有所生疏,如果一方事务为烦恼,更会造成对另一方的冷落,这时感情就会出现危机。不过,如果能有一份宽容的心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相信对方并非不记挂自己,自然也就不会计较区区离别。

现代人总想追求浪漫,希望爱情关系中随时都有激情,但真正长久的爱情靠的并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长久的付出与照顾。人们形容夫妻关系就像左手与右手,虽然平淡,却谁也离不开谁。在闹矛盾的时候,不妨想想对方的心情,与其用左手打右手,不如用左手抚摸右手,这种温柔才合乎爱情的本质。

想要维持爱情的新鲜,就要有适当的保鲜策略,体贴与谅解是爱情最好的保鲜剂。体谅对方是心灵上的付出,两个人如果都能尽量体谅对方,灵魂就能渐渐合二为一。缘分来之不易,爱情需要用心珍惜。茫茫人海,有一个贴心的爱人与自己相伴,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又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与满足。

求同存异,是友情的基础

朋友身上难免有你不理解的地方,如果你不能包容,你们和陌生人有什么区别?

冬天到了,大地一片白茫茫。一只饿了几天的狼卧在一户人家的篱笆下,看门狗跑过来同情地说:“老兄,你怎么这么凄惨?这是我从屋里拿出来的肉,你吃了它,休息一下吧。”

狼吃了肉,感激地说:“多谢你,要不是你,我一定会饿死。今年冬天的雪可真大。”

狗看着狼瘦弱的样子,说:“你要不要考虑替我的主人看家?这样你可以住在温暖的屋子里,每天都有肉片和食物。”狼摇摇头说:“不了,狼和狗不一样,如果不能随便走动,每天要拴着链子,我会难受死的!”狗说:“我们的确不一样,我更喜欢和主人在一起,互相依靠,互相照顾。不过我愿意和你交个朋友,如果你什么时候找不到东西吃,就来我这里,我会尽量招待你的,只是要注意别让我的主人看到……”

“没问题!”狼开心地说,“你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朋友,我一定会经常来看你,如果有什么事也不会跟你客气!”

从此,狼经常来看狗,告诉狗很多大千世界的见闻,狗也经常在狼挨饿的时候提供食物,它们虽然志趣不同,依然是一对好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千世界,每个人都需要朋友。你快乐的时候,他们陪你一起笑;你悲伤的时候,他们借出肩膀让你哭或者陪你一醉方休;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们及时伸出手拉你一把。朋友一生一起走,好的朋友是每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人生在世知己难求,有了好朋友,每个人都想珍惜。人与人个性不同,朋友之间也会有摩擦和冲突,也有不同的选择和道路,没有人能够自始至终与你保持一致。当你发现对方的不同,需要做的就是求同存异,而不是要求对方做出改变来迎合自己。

就像故事中的狗与狼,他们有各自的生活,但却保持对彼此的关心,分享各人世界里的喜怒哀乐。他们也许始终不能理解对方,但却是快乐的,这份不一样的陪伴让他们增长见闻,体会了另一种人生。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有困难的时候对方一定会帮助自己,孤单的时候对方一定会来安慰自己——心灵上的陪伴,正是友情的真谛。而求同存异,是友情的基础。

英国是个讲究绅士风度的国家,在那里,每个人从小就受到尊重他人的教育。

一次,一位贵族邀请一位亚洲客人到家里做客。这位贵族家里很讲究,用餐前需要用柠檬水洗手。当清亮的柠檬水被端到客人面前,客人以为这是用来喝的,为了表达对主人的热情,客人端起精美的小盆子一饮而尽。当时还有很多客人在场,看到这一幕,都很吃惊。

主人没有纠正客人的错误,为了照顾客人的面子,他也把面前的柠檬水端起来,喝得一滴不剩。其他客人看了,也喝掉了面前的柠檬水。大家都赞叹主人的素养,既避免了客人的尴尬,又让晚宴顺利进行。

对待朋友,我们需要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代表一种对对方人格习惯的尊重。这种尊重应该存在于一切行为中,与陌生人交往更是如此。故事中的英国贵族看到客人弄错了用餐规矩,他想到的并不是纠正——为什么让客人为一件自己并不了解的事当众出丑呢?这位贵族有真正的绅士风度,相信在场所有人都会觉得他是个值得深交的人。

人与人不同,永远不要希望对方和你一样,你坚持的未必是正确的,他人的行为就算你看不顺眼,也不一定是错误。你能够容忍的差异越多,择友范围就越广,也能与更多的人友好相处,因为你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好像一道阳光,照得人心里舒服。

禅者宣扬友善,中国历史上不少禅师因交往广泛留下诸多佳话。人生在世,哪个人能缺少朋友?好的朋友为你付出,为你指路,为你保留一方友善的天空,这是你一生的财富。正因如此,对待朋友,你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宽容,才对得起你们之间珍贵的情谊。永远不要挑剔朋友,朋友的优点会让你一生受益,朋友的关怀会让你时刻温暖。

帮助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的时候如果瞻前顾后,还不如低头走自己的路。

古时候,有个书生走在大路上,发现一条小鱼陷在深深的车辙里。车辙里的水已经干涸,小鱼奄奄一息,看到书生,它挣扎着说:“善良的书生,请你救救我,别让我渴死。”

书生同情小鱼,对它说:“你真可怜,我这就去禀告国王,开凿水渠,将大河和东海的水引到这里,这样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了。”

小鱼骂道:“你随便舀一瓢水给我,就能救我一命,可是你却在这里夸夸其谈,等到你说的水渠开凿完毕,我早就渴死了。你真的要救我吗?”

小鱼马上就要渴死,路过的书生发下宏愿,要给小鱼开凿水渠。想要帮助他人是件好事,但要知道远水不解近渴,有心不一定就能帮助人,用错方法也帮不了人。就如在沙漠里干渴的旅人,海市蜃楼再美,也不能让他解渴,切莫让自己的好心成了他人的海市蜃楼。

一个重视他人、关心他人的人,必然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但帮助也需要头脑,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去帮助,人家感激你;别人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你非要帮人家做事,人家会以为你精神出了问题,或认为你无事献殷勤,别有所图。可见好心应该有,但要放对地方。

张先生路过街边的广场,听到一阵阵叫骂声,走近一看,才发现广场上有一群孩子在打架。其中一个孩子被打翻在地,其他孩子上去拳打脚踢,被打的孩子发出呼救声,其他的孩子不管不顾,不肯停手。直到地上的孩子再也爬不起来了,其他孩子才扬长而去。

张先生心生同情,就从口袋里拿出手帕,上前想要扶起那个孩子,孩子却说:“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刚才你明明看到了他们在打我,你只要出言制止,就可以让我不再挨打。可是你没有说话。你以为我现在需要一条包扎伤口的手帕吗?”张先生听了,惭愧不已。

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是雪中送炭,等到他人渡过了困难,你再赶过去说要帮助对方,最多算是锦上添花。人们怀念的是寒冷时候的炭火,而不是热闹时候的一朵鲜花。故事中的张先生显然犯了这个错误,所以他得到的不是感激,而是轻视。

当然,我们帮助别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怀念,而是为了自己的善心。但善心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表达,对他人对自己都是一种遗憾。既然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选择帮助别人,那就要将这件事做好。帮助别人不但要帮到底,帮助别人也要帮得好、帮得对。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将心比心,我们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帮助?首先我们不需要那种全权代办式的帮助,这种与溺爱无异的关心会让我们无法亲力亲为,无法得到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我们只能依靠别人;我们也不需要那种带有附加条件的帮助,或者说,我们能够接受利益交换,但不能忍受有人以“帮助”之名,为的是索取回报;我们更不需要那种说着帮助,在一边袖手旁观的朋友;还有一种帮助让我们头疼,就是有些人不了解情况,好心办错事。总结了这么多,你应该知道如何帮助他人:不越俎代庖,不索取回报,不隔靴搔痒,更不要拖人后腿,这就是真正的帮助。

给予使生命焕发无限光彩

幸福并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幸福,而是在别人的幸福中,不断追求自己的幸福。

一个贫穷的山寺缺衣少食,僧侣们过着苦修的生活,就连他们用来去山下挑水的木桶都是残缺的,每次挑一桶水会漏掉小半桶。这一天,木桶对老方丈说:“我真不明白,你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像我一样,明明已经坏了,还要辛苦地工作。”

老方丈说:“难道你认为自己很没用吗?”

“当然,我每天盛水有半桶洒在道上,你说我有用吗?”

“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经过的地方,花草长得特别好?就是因为你是漏的,才滋润了它们。”方丈说,“我们也一样,我们生活得不好,却给来这里的山民们讲佛法,解释他们心中的疑问,这就是对他们莫大的帮助。”

听了方丈的话,木桶若有所思。第二天,木桶仔细观察自己经过的路,果然一路繁花,春意盎然。

也许是现代社会太过功利的特性使我们无暇与更多人接触,也许是生活的高速运转让我们不能停下来看看别人,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感叹人情冷漠,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大城市再也找不到那种邻里之间把酒闲话的场面。或者可以说,像故事中的老方丈那样懂得给予的人越来越少,更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的利益。

一颗自私的心无法体会真正的感情,与其感叹人情味越来越淡薄,不如看看自己都做了什么。你愿不愿意常常关心他人的心情和需要?愿不愿意为公益奉献一份力量?愿不愿意听人倾诉、给人帮助?愿不愿意在心情不佳的时候克制自己的脾气,为的是不影响到别人?给予有很多种方式,为他人着想是它的内核,懂得给予的人才能懂得真情。

送人光明,手中留光。给予让人越发明白感情的珍贵,当你帮助别人时,你听到的是感恩的话语;当你安慰别人时,你看到了止住泪水的眼睛;当你关心别人时,你感受到对方内心散发的幸福……给予他人,你能够得到的并不是利益,而是他人的一张笑脸,但这张笑脸却能给你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满足。

一个吝啬的富翁总觉得生活中少了点什么,他的妻子经常劝他:“金满筐,银满筐,到头不过一土筐。你有这么多钱,不如接济邻里,行善积德。”富翁总不把妻子的话当一回事。

这一天,富翁又在闷闷不乐,妻子对她说:“你不如站在窗户旁看一看外面。”富翁说:“外面有很多人,挺有意思。”妻子说:“你再站在镜子前看一看。”富翁说:“只有我自己。”妻子说:“人的心就像玻璃,本来是内外通透的,一旦你涂上一层银,就只能看到自己。”

富翁思索了几天,终于想开了。从此他按照妻子说的,常常把家里的粮食、钱财送给有困难的人。久而久之,他的名声越来越好,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渐渐享受到内心的安乐。

生活中有很多不能缺少的东西,衣食住行不可缺少,亲友家人不可缺少,快乐的心情同样不可缺少。有善心的妻子劝富翁积德行善,就是让他不要只看着自己,要与他人多多分享,他得到的不只是一份好名声,还有越来越开阔的心境和越来越平和的性格。

快乐来自分享而不是占有,情谊来自给予而不是吝啬。懂得给予的人负担会越来越少,心灵上的拥有则会越来越多。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旁人的感激,还有帮助他人之后的充实感,这种充实能让一个人由内到外欣赏自己。因为善良,因为给予,因为对他人的关怀,使你的整个生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不是为小我,而是成就大我,你的人生自然焕发别样的光彩。

禅者慈悲大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谊,他们喜欢把美好的事物与人分享,让每一个人切实地感受到快乐,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他们也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名利迷人眼,难得的是这一份情怀,让心灵始终浸润着清风明月,从不失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