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念转变:得道者顺应天意,怡然自得

信念转变:得道者顺应天意,怡然自得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9课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平和的心才能耕种福田,得道者不急躁如果内心失去了安详,生命就失去了源头活水。而为他评理的禅师却不紧不慢,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会将区区口角放在眼里,他知道忍上几天,怒气就会烟消云散。在得道者看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急躁,不如从容待之。在现代生活中,所谓“得道”,就是要有一颗平和的心,与人为善。

信念转变:得道者顺应天意,怡然自得

第9课 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

平和的心才能耕种福田,得道者不急躁

如果内心失去了安详,生命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古时候,有个男人心胸狭窄,经常和邻居发生口角,今天嫌东家的篱笆占了自己家的土地,明天骂西家的鸡吃了自己院子里的小米。有一天,他又和一位邻居发生争执,双方吵不出个所以然,男人决定去附近的寺庙找一位禅师评理。

禅师听完了这个男人的话,对他说:“我今天刚好有事,不如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男人又去寺庙找禅师,禅师不在,弟子说:“师父出去了,让我告诉你明天再来。”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直到第五天,男人终于见到了禅师。禅师说:“你有什么事要对我说?说吧。”男人想要数落邻居的不是,突然觉得那么小的事情,过了好几天还要说个没完,显得自己太没气量,于是说:“没什么事,就是来问候您一下。”

禅师说:“这就对了,仔细想想,世间能有什么大事?平和一点,没什么事值得你生气。”

心胸狭窄的人看世界也是窄的,处处都有气,事事都急躁。而为他评理的禅师却不紧不慢,他是得道高人,自然不会将区区口角放在眼里,他知道忍上几天,怒气就会烟消云散。在得道者看来,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急躁,不如从容待之。

什么是“道”?“道”就是指万事万物的规律与法则。在现代生活中,所谓“得道”,就是要有一颗平和的心,与人为善。这样的人才能耕种福田。“福田”是佛教中的概念,既指人对外界与他人的布施,是一种慈善举动;也指人如果以平等的心对待世间的一切,就能得到善果。就像故事中的男人,禅师教导他不与人计较,就是在心灵上种下一颗善果。

平和的心有禅性,故脾性不急躁,有了怨气能够自行疏解,不与人因琐事起纷争。就像广袤的土地,不论敲击还是播种,都能一视同仁,保持自己的坚实和深厚。仔细想想,世间又有多少事真的值得自己生气?保持心平气和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

平和的心有定性,故行事不急进,凡事都能深思熟虑,不会因一时冲动耽误了计划,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像潺潺流动的河流,总能到达入海口,又何必激流澎湃?细水长流既能达成目标,又有悠闲自在的情致。

一个老锁匠一生制锁、修锁、开锁无数,年纪大了,他想找个弟子继承他的店铺,继续打他的招牌。在几个手艺高超的弟子中,老锁匠不知该选哪一个。

老锁匠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将三个柜子都上了三重锁,对三个手艺最好的弟子说:“我想要从你们之中选一个当我的继承人,你们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完锁,让我满意,我就将我的店铺传给他。”

三个弟子很兴奋,飞快地打开三重门锁,速度几乎一样。对这个结果,老锁匠不意外,他问了另一个问题:“说说看,你们在柜子里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一块金子。”一个弟子说。

“我看到一块宝石。”另一个弟子说。

第三个弟子瞠目结舌,呆呆地说:“我只想着开锁,没有注意里边有什么东西。”

“你就是我的继承人!”老锁匠宣布。他又对其他弟子解释,“不论做什么都要讲修为,参佛的人心中只有佛,作画的人心中只有画,开锁的人心中只能有开锁这件事,其余的东西都能视而不见。一旦看不见,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这就是我选他做继承人的原因。”

想要心态平和,就要抗拒诱惑,不要产生非分的念头。老锁匠选择继承人不仅看手艺,更要要看徒弟们的心是否经得起考验,看到财物未必心生贪念,但不看不闻的人更显专心致志。当众人都在为外界眼花缭乱、心智不坚,能够一心一意专注于心灵的人,最是难得。

非礼勿视,就能杜绝非分之想。就像故事中的小徒弟,知道诱惑要不得,索性不去看,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这也是一种“得道”。只要守住自己的本分,世间就没有那么多求之不得,也没有那么铤而走险。遵循自己的人生,自然会得到自己的幸福,不属于自己的就算得到,也背上了不安或内疚,终究不踏实。

人是感情动物,平和的心需要自我约束,才能真正做到波澜不惊。所谓的平和并非没有感情,而是让感情更加平和。强烈的仍然强烈,只是它有了一个限制,不会因诱惑失去定力,不会因急躁失去判断力,也不会因哀伤失去目标。当感情有了平和的心做底子,它不会失去本应有的色彩,只会更加长久,更加专注。

自我价值,只有自己能确定

上天没有给你安排一条理想的路,却给了你双腿。

有个乞丐来到寺院里乞讨,寺内的禅师打量乞丐一眼,见他衣衫褴褛,只有一只手。小和尚说:“师父,这个人好可怜,我们施舍他一些饭食和钱财吧。”

“不行。”禅师一口拒绝,对乞丐说,“我这里不供人白食,除非你能将我后院打扫干净。”乞丐说:“出家人慈悲为怀,你却捉弄一个一只手的乞丐!”禅师说:“一只手难道就不能打扫!笑话!如果你不愿意打扫,现在就请去别处!”乞丐没办法,只好费力将院子扫干净,于是禅师请乞丐吃了午饭,又送了他一些银子。

第二天,又有一个乞丐来乞讨,禅师说:“你四肢健全,却要以乞讨为生,如果你不把我的院子扫干净,我不会施舍给你任何东西。”乞丐说:“你是出家人,竟然如此小气,真是有辱佛家清净之地!”说罢一怒而去,禅师在他身后直摇头。

若干年后,小和尚云游四海,竟然遇到了当年的两个乞丐。那个四肢健全的乞丐依然流落街头,已经年迈。那个一只手的乞丐却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说起当年的事,商人感慨万千,说道:“我曾经不止一次去当年的寺院,可惜你师父已经圆寂,你也不知去向。我要感谢你们当年让我明白,自己可以靠一只手劳作,得到报酬,而无须乞讨。”

何谓“天命”?乞丐认为一辈子讨饭就是“天命”。但同样两个乞丐,遇到了同样的教诲,一只手的乞丐却摆脱了行乞的身份,这是否说明所谓“天命”只是人们说出来吓唬自己,而并非真正的不可更改?只要有心,乞丐不会一辈子是乞丐;如果认命,无所作为,富翁也可能沦为乞丐,一切都要看自己的选择。

有些人总是哀叹自己的命运,他们认为自己不会有更好的机会、更大的出息。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认命”,有人说自己天资不好,有人说自己容貌欠佳,有人说自己年纪大了,还有人说自己有太多失败的经验,注定不会成功。但这其实都是不思进取的借口,天资不好,勤能补拙;容貌欠佳,气质可以培养;年纪受限,学习永远不晚;失败的经验,更是成功的入场券。“天命”应该由我们自己把握,自我价值只有自己能确定。

欧阳在一家大医院做护士,她的工作是特别护士,专门照顾那些得了绝症、即将去世的病人。欧阳照料的病人大多是高龄老人,有些人行动不便,有些人无法自理,只能瘫在病床上。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们精神委靡,仪容不整是常有的事。

桑先生和其他的病人不同,他是胃癌晚期,长期的化疗让他面容消瘦,行动迟缓,有时候走路也需要人搀扶。但是,他很注意自己的外貌,每一天,他都费力地将自己清洗干净,又将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他的病号服看上去总是比别人干净。欧阳很尊敬这位老人,因为,尽管桑先生时日不多,他仍然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修养,这样的人很难不让人印象深刻。

得绝症的人最知道“天命”,因为死亡近在咫尺,各个器官出现病变,行动受到影响,有些人只能整日卧床,这个时候再也说不上自我价值。但故事中的桑先生却坚持着自我,健康远离了他,事业远离了他,即使“天命”如此,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争取自己的价值。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不屈不挠与绝症抗争,在死亡阴影下的人尚且如此,健康的人又怎么能随随便便“认命”,放弃争取机会,放弃实现自我?每个人的生命长短虽然不同,但却都有足够的时间实现自己的价值。只要努力,困难就可以克服。不要等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才想起有很多事没有做,有很多梦想当初应该去尝试。

自我价值不能靠天意决定,只能靠自己的双手,还有自己的头脑。面对梦想,你可以不急躁,面对人世,也不必急迫,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努力地面对每一天,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所在,你想是什么样子,就能做到什么样子,这才是真正的“人顺天命”。

不幸有时也是一种财富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意大利有一座叫做庞贝的古城。1900年前,它被突然爆发的火山淹没,埋到了地底,只有一部分人在浓烟和尘埃中逃了出去。这其中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女孩。

这个女孩出生时就是个盲童,一直在黑暗中生活,她很坚强,平日靠卖花维生。火山喷发的时候,她靠着平日对城市道路的熟悉,迅速地带着很多邻居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而很多双目完好的人,却在黑暗中找不到出城的路,葬身在火山灰中。没想到天生的残疾,造就了女孩出色的听觉和触觉,成了这个女孩逃脱灾难的依靠。有时候,不幸也是一种财富。

每个人生下来时都不同,有人身强体健,有人体弱多病,也有人天生就是残疾。如果这是一种“天意”,那些天生不幸的人完全有理由斥责“天意”不公,给一些人太多,给另一些人却太少。但是,在上面这个故事中,眼盲的女孩靠着常年锻炼的在黑暗中行走的能力,躲过了一场巨大的天灾,那些健全的人却被埋在火山灰之下,不知这是否是一种“公平”?

也许幸与不幸并没有定数,所谓“天意”,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人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知晓“天意”,其实他们知道的不过是现实,比起那些埋怨现实的人,他们愿意选择接受,从中发现积极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并相信未来。当他们身在顺境中,也不会麻痹大意,而是更加小心防患于未然。就是这样一种心态,让他们看上去“知天命”。

接受现实才能超越现实,所谓不幸都是相对的。当你认为自己不幸的时候,世界上肯定有比你更加不幸的人,想到这些,你的心理会不会有一点平衡?人的心理只能依靠自己调节,要告诉自己不幸有时也是一种财富,它能够带来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当你幸运时,你会忽略,只有在不幸中,才发现这些东西必不可少。

一个男孩从小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经常被小朋友嘲笑。这个时候男孩的父母没有骗他,而是详细将这种病的病因,今后的后果告诉他,并且对他说:“也许你一辈子都这样,但要记住,即使如此,你也不比任何人差,相反,今后你会比他们更优秀。”

在这样的教育下,小男孩从小就有不服输的品格,父母总是鼓励他,并告诉他,他有多优秀。渐渐地,小男孩比任何孩子都有自信,不论什么都要试一试,争取做到最好。他从小成绩就好,被很多人羡慕,更难得的是,他多才多艺,性格开朗,还很有同情心。尽管他走路仍然一瘸一拐,却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长大后的小男孩说:“我要感谢我的不幸,也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成了一个渴望优秀的人。”

患了小儿麻痹症的男孩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有一对懂得教育的父母,让他从不对自己自卑,时刻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正像小男孩所说,有时候需要感激我们遭遇的不幸,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我们才能体会自身拥有的财富。

不幸能够孕育出坚强的心灵。有些人的不幸是天生的,有些人的不幸是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不幸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你自己的心,你超越了它,就能拥有来自失败的经验、来自痛苦的毅力、来自磨难的韧性。这些品格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很难得到,它们是不幸赠给你的礼物,让你能够更加坦然地应对生命中的风雨。

不幸能够让人懂得上进和珍惜。生活常常不圆满,也就是因为不圆满,我们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也懂得手中财富的可贵,这种上进和珍惜相互作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生的不如意感。学着将不幸视为一种财富,要相信人生的遭遇并非偶然,只要你愿意接受考验,自然会得到奖励。当你将不幸消解在生命里,会发现幸福的明天早已在等待你。

心境不同,乐者常乐忧者常忧

即使是最糟糕的事情,也要照单全收,这便是使内心平和的秘诀。

寺庙的古井旁有两个水桶,它们经常交谈。这一天,一个水桶对另一个水桶说:“你为什么如此不开心?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

那个闷闷不乐的水桶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不幸的事。你看,我们进入井里,好不容易把自己装满,却又要立刻被倒空,到最后还是空荡荡地被晾在这里。”

发问的水桶说:“原来你在烦恼这件事,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去想呢?我们每次都是空空地下去,然后装得满满地回来,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用这个角度去想,难道你不觉得很快乐吗?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烦恼?”

水桶的一生比人要简单得多,不过是在井里上来下去,它们的烦恼也很简单,没有被使用的哀叹自己“怀才不遇”,被使用的伤心自己太过劳累;装满的害怕自己被倒空,倒空的感叹自己刚要休息又要干活……来来回回不过这么几件事。不过,人的烦恼说穿了,不也就是这么几件?万事万物的烦恼原本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不论是“得道”还是“知天命”,我们羡慕这样的人究竟为了什么?其实也不过是想知道究竟如何摆脱烦恼,从此远离忧愁。但仔细观察,那些所谓的“得道者”也并不是没有烦心事,他们不过是比常人更乐观,更有平常心。烦恼来了,他们不急着发愁,而是看到积极的一面,先做一番自我安慰。这样一来,忧愁自然就少,行动自然也主动,克服困难也比他人快上一步。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得道”意义重大。

乐观的人总能乐观,因为他们把快乐当做一种习惯。法国有位喜剧演员说他每天都要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生活不就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就哭个没完;你要是愿意笑着对待它,它就算有时耍脾气,最后总会笑着对待你。一颗乐观的心在任何时候都能陪伴我们圆满地渡过困境。而且,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有运气。

三条贪玩的鱼在涨潮时玩耍,它们玩得兴起,退潮时忘记回家,被搁浅在有一点浅水的沙滩上。月光下,三条鱼像是听见了死神的脚步声,它们开始商量如何回到大海里。

一条鱼说:“等到下次涨潮,我们可以回去,但在那之前,渔人就会发现我们,我们就要变成食物。不如我们鼓足力气,一点一点跳回大海。”

另一条鱼说:“我想我们没有那么好的体力,我看那边有块礁石,不如我们藏在石头缝里,躲过渔人,等到涨潮时就可以回家。”

第三条鱼说:“算了,算了,我们这么倒霉,不可能回到大海里,只能在这里等死了!”

那两条鱼没有理它,一条拼命打滚,跳回大海;一条藏进石缝,等到第二天涨潮,回到了海里。第三条鱼直挺挺地躺在浅水里,第二天被早起的渔人一把抓住。

乐观的人总能乐观,悲观的人却总是看不开。乐观和悲观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还会决定很多事的走向。就像故事中的三条鱼,第三条鱼就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其他两条鱼都按照自己想到的办法,相信自己有机会活下去,只有第三条干脆在原地等死。悲观的人放弃的不只是自己的快乐、阳光的心情,还有命运的主动权。

凡事都有两面性,即使在阴影中,也要相信阴影后面就是阳光,这才是乐观者的眼光。一个人如果想要快乐,就要常常培养快乐的心境,只有这样的心境才能让人有积极的思维。如果你觉得人生就是不快乐的,就更要努力改变,为什么不尝试将阴影变为光明,将忧伤变为幸福?命运始终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我们应该知道所谓“知晓天意”,并不是远离世事,而是知晓了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如果一味悲观消沉,就只能终身与忧伤为伴,让本该精彩的人生失去光彩。相反,要相信凡事都有光明的一面,你愿意寻找,你就是在向光明行走,心中的禅性也在这向阳的同时滋生。选择一份积极的心态,就是选择了一份幸福的人生。

体谅他人,相处才有滋味

如果你懂得关心你周遭的人、事、物,则也会得到同样的友善回报。

古时候有个地主,脾气急躁,为人苛刻。有一天他吃坏了肚子,半夜在床上疼得直打滚,他大叫侍女:“小杏!快点拿蜡烛!快点蜡烛!”(www.xing528.com)

侍女小杏慌手慌脚地在黑暗里找蜡烛,没想到被桌子绊了一下,跌在地上,还打翻了桌子上的东西。地主骂道:“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每个月给你那么多工钱,你却什么也做不好!”小杏反驳说:“您真不讲道理!这么黑糊糊一片,我也两眼摸黑,什么也看不到,您倒是给我点个灯,让我快点给你找蜡烛啊!”

地主夫人听了对地主说:“小杏说得没错,就是因为黑才要找蜡烛,如果都能看见,要蜡烛做什么?你还是扳一扳这副急脾气吧。”

古代君子讲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以宽容的心胸对待自己,以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人。自己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的,他人的过失简直不可饶恕。就像故事中的这个地主,对他人做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人达不到便要大发雷霆,难怪脾气越来越躁,连夫人都看不下去,出言指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推给他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为难他人。要知道大家的心态是一样的,你将自己讨厌的事物给了别人,别人自然不悦,你们的相处也就成了一种纯功利关系,他人自然也就不会把你放在心上。

人与人的相处充满了矛盾,因为思维个性的不同,在很多事情上很难达成一致。想要相处,就要学习如何为他人着想,特别是在向他人提出要求的时候,要多多考虑他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总是责怪他人不用心、不细心,你不是他人,怎么能对他人的行为下定论?何况他人如果是在帮助你,感激是你最应该做的,而不是指责和呵斥。如果能尊重他人的奉献,人与人的相处就会越发有滋有味。

一座山上有两个寺庙,东禅寺的方丈脾气暴,和尚们一个比一个彪悍,经常争吵,每天生活在戾气之中;西禅寺的方丈慈眉善目,每个和尚都笑容满面,生活很和睦。

东禅寺的方丈认为应该改改寺里的风气,就去西禅寺取经,他问西禅寺方丈:“你寺里的气氛为什么这么好?”西禅寺方丈说:“在东禅寺,如果有人做错事,你怎么处理?”

“要严厉地责罚,只有这样,他下次才能改正。我们寺里的人都会高声训斥做错事的人。”东禅寺方丈回答。西禅寺方丈说:“请看看我们寺里是怎么做的。”

正说着,一个小和尚拿着一封书信跑了过来,他跑得太急,跌了一跤。这时一个和尚跑了过来扶起他说:“对不住,对不住,刚刚扫地洒得水多了,地滑,让你滑倒了!”摔倒的小和尚说:“不,是我的错,我自己太不小心。”师兄弟亲亲热热地去了禅房。

看到这一幕,东禅寺的方丈说:“原来这就是保持和气的方法!”

人与人之间如何保持和气?一来自己不要太过急躁,动不动就使性子发脾气;二来要多多体谅别人的难处,明白每个人处境不同,都有自己的不得已;三来要多想想自己的错误,也许错误不在别人身上,是自己要求太高,或者考虑不周。就像故事里的和尚们,多多检讨自己,自然一团和气,不嗔不怒。

多想自己的错误,就是把人际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让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须知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很稳固,也可以很脆弱,就看你用什么方法来维持。你愿意为他人着想,他人自不会亏待你,你喜欢由着性子,他人也不会永远迁就你。生活中少不了与人沟通,若沟通的基础是互敬互爱,你自然也会受益良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的是彼此的体贴与关怀,特别是在有分歧的时候,更要互相谅解,不然就算是朋友也会变成仇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常常检讨自己的过失,不要只抱怨别人,也不要轻易责怪别人,这样才能让别人感到愉快,更愿意与你多多接触。在与人相处时,不要太急躁,遇事多多体谅他人,才能保证自身心平气和,处世顺心如意。

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人着想,就是慈悲

仁慈是一种聋子听得到,哑巴能了解的语言。

一位隐者在山间居住,有个樵夫不喜欢他,经常找他的麻烦,每次见面都用言语侮辱他。隐者从来不与樵夫发生争吵。邻人为隐者抱不平,说:“你总是忍着,他才越来越放肆!”

隐者说:“如果有人送了你一件礼物,恰好那件礼物你不喜欢,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你说,这件礼物最后属于谁?”邻人说:“当然属于那个送礼物的人了。”

隐者说:“所以,若我不接受他的谩骂,你说他在骂谁?这是他自己的损失,我倒觉得同情,这种脾气,让他在生活中添了多少烦恼?”

邻人会意。过了一段时间,山里的人果然都对无端谩骂他人的樵夫不满,而赞扬隐者不与人计较的豁达胸襟。而樵夫因此也渐渐开始检讨自己,不再谩骂。

古时候,有些高人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只求在山中修得心中清净。这样的隐士历来被视作得道高人,为人敬仰。得道之人因为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所以慈悲。就如故事中的这位隐士,明知樵夫辱骂自己,既不辩驳,也不抱怨,反而同情樵夫的境遇,这才是真正开阔的心胸。这位隐士是隐者,也有禅心。

慈悲是什么?慈悲就是能为他人着想,就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依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以自己的遭遇迁怒他人。慈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很大的耐性,更需要广阔的包容性,有时候还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收敛自己的感情。但是,慈悲有积极的意义,因为你的慈悲,总会有他人受益,受益者会被你的善心感化,帮助更多的人。不知不觉,以你为中心,人们开始重视为他人考虑,你一个人,就能带来一个群体的和谐。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懂慈悲,他们只会计较自己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得到了什么样的好处,一旦有人对他们有所冒犯,必然勃然大怒,甚至睚眦必报。他们从不肯为他人做出牺牲,凡事都不顾念他人的心情,我行我素,不断伤害周围的人。这样的人很难让人从心底产生亲近之感,因为他们没有慈悲之心,他人自然也不会对他们产生深厚的感情。

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助理在下班后找到导师,抱怨刚刚进入实验组的学生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不管他怎么教,他们还是经常搞错最简单的公式。为此他建议:“为了实验着想,我建议把他们踢出实验组,他们实在太笨了!”

导师耐心听他说完,对他说:“两年前,你是研一的学生,进入这个实验室,你还记得当时的事吗?当时你也经常搞错实验步骤,给别人添麻烦。有人也建议我不要用研一的新生,太嫩,耽误事。要是当时我把你弄出去,现在谁当我的助手?”

听了导师的一番话,助理不禁脸红,他想到这几个学生都是以优秀的成绩考进这个学校,又被导师挑中才进实验组。谁没有不成熟的时候?谁不害怕做不好事情?看来,自己应该宽容一点,经常鼓励他们,他们才会越做越好。

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即使是天才,也有蹒跚学步、笨手笨脚的阶段。人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进步,当人们学习的时候,很希望有一个能够鼓励自己的教导者。故事中的助理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教导者,但他看到初学者时,却忘记了自己曾经受到的帮助。细心和耐心应该被传递,而不应该断绝,当你受到过别人的好处时,就该想到有一天,你要把这帮助转递给需要的人,这才是人与人相处中最重要的东西:善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许你在各方面都比他人强很多,也许你在某一方面尤为出众,这个时候你要明白并非人人都是你,都能和你做得一样好。或者想想在某些方面,你还远远不如他人,你也需要他人的指导才能做好。这个时候,你还能够指责吗?考虑到初学者的忐忑,也许你会忍住自己的脾气,耐心地教导他们。

站在他人角度想事情,受益的不仅仅是那个得到你帮助的人,还有你自己。因为站在他人的角度,你看问题自然就多了一种视角,比从前更加全面。如果你能站在最多人的角度考虑,就可以一窥事物全貌,巨细无遗。这个时候你也许就会懂得为什么那些得道之人有更多的智慧,就是因为他们曾站在最多人的角度看这个世界,因为他们拥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对他人的慈心。

万事亏转盈缺,切勿庸人自扰

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正常,你就不会难过。

有个英国女孩嫁给一个英俊的男孩,她是个多疑又爱吃醋的姑娘,整天怀疑丈夫在外花心,每天晚上都要偷偷察看丈夫的衣物,翻看他的手机和电脑聊天记录。

这一天,他在丈夫衣服上发现一根金色的长发,气得问丈夫:“说,这是谁的头发?!你是不是有外遇?”丈夫无奈地说:“也许是地铁上沾到的,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搞外遇。”

第二天,她又在丈夫袖口发现了一根乌黑的头发,她更加生气地问丈夫:“原来你还有个外国情人!”丈夫急得解释:“我的公司没有亚洲人,你别总多心!”

第三天,妻子看到丈夫身上有根白头发,激动地说:“我真没想到你竟然连老太太都要乱来!你气死我了!”丈夫也生气了,大声说:“那是我妈妈的头发!”

又过了几天,妻子没有发作,但每天都是气呼呼的。丈夫问:“这几天你没找到头发,怎么气性更大?”妻子说:“你现在连秃子都不放过了,我怎么能不生气!”

丈夫不再说什么,决定跟妻子离婚。

因为疑心病闹到离婚,这是个笑话,却又以夸张的形式反映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心态。如果疑心太重,看什么都可疑,就算没有可疑,自己也会在头脑中捏造出可疑的事,然后把事情越想越严重,被莫须有的事干扰,以致推出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结论,让自己和他人为难。

有一个成语叫“智子疑邻”,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上下着大雨,他家的墙被毁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由此可见,一个人难免主观臆测,一旦起了疑心病就很难走出自己的心结。

还有一个成语叫“庸人自扰”,说的是那些总是自寻烦恼的人太过昏庸,自己困住了自己。有些人不但喜欢自找麻烦,还耐不住自己的性子,一想到什么烦恼就迫不及待地加重他们,让自己烦上加烦。他们不会求证,不会反思,只会在一种急躁的情绪中拼命钻牛角尖。他们忘了所谓“道”,就是抛弃困扰,更何况是那些不存在的困扰。

徐丹是个普通的高中老师,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但她天生喜欢操心,总担心哪一天自己或者丈夫失业,一家人没有生活来源。不担心金钱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一家三口的健康,怕哪个人突然生一场大病。不担心健康的时候,又担心谁在外面出点意外,万一过马路遇到车祸,走在高楼下被花盆砸中,或者发生地震火灾……徐丹整天担惊受怕,她的丈夫很无奈。

这一天,徐丹又在担心丈夫的工作,丈夫抱着5岁的女儿说:“与其担心我的工作,不如担心女儿,我真担心她。”徐丹说:“担心她什么?”丈夫一本正经地说:“我担心她长大嫁不出去。”徐丹说:“胡说,她还这么小,怎么就担心到出嫁呢!”丈夫说:“你觉得我担心的事没道理,那么你担心的事就有道理吗?既然今天的事都烦不过来,你就别担心明天的事了,谁也不是诸葛亮,走一步算一步,才是普通人的活法。”

喜欢担心明天是典型的庸人自扰,明天究竟如何我们都不得知,私心里我们都希望明天会更好,不过就是有一种人整天担心“明天会更糟”。在他们看来,生活中有太多的隐患会让他们倒霉,也许明天他们就会失业失恋、被偷被抢、遭小人暗算,被亲朋笑话……他们的担心五花八门,甚至为这些还没有影子的事睡不着觉。

从“道”上来讲,明天的确可能发生他们担心的事,因为万事万物都不能遵循人意,意外的确有可能发生。同样地,明天也有可能发生他们希望的事,为什么不想一想积极的一面?至少不要总想着明天要倒霉,心平气和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要紧的事。退一步说,就是因为明天要发生什么,今天才更要过好。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扭转的过程,人的祸福不是我们能够预测和把握的,但整天拿明天吓唬自己,就辜负了美好的今天。不要为还没有到来的时间过分忧愁,要记得我们修身养性,不是为了担心明天,而是为了成全今天。

心灯亮着,什么路都能走

发自内心的好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

一位禅师自幼失明,却在黑暗中取得了一番成就,得到了他人的尊敬。附近的寺庙经常邀请禅师去本寺宣讲佛法。

一次,禅师讲法后与寺里的和尚们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一个和尚拿起一盏灯笼递给禅师说:“天黑路陡,请您提着这盏灯笼吧。”

禅师说:“我早已习惯黑暗,不需要灯笼。”和尚说:“我知道您不需要灯笼,提着这盏灯笼,是怕别人撞到您。”

禅师说:“我也不会让别人撞到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心灯亮着,什么路都能走。”

失去光明的人最需要光明,也最知道光明的重要。他们的光明不在双眼中,而在心中。就像故事中失明的禅师,他用智慧为自己点了一盏灯:他相信未来,即使不能视物,也成为一代高僧;他相信人性,不必担心有人冲撞他,他也不会去冲撞他人;他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因为他早已在黑暗中摸索出路径,永远不会迷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这样一盏灯,这就是我们对现实的承受,对他人的慈悲,也就是一颗禅心。只要这盏灯亮着,我们无论走什么样的道路,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能保证自己不偏离本心,不会被旁骛迷惑,甚至还能引领他人,远离俗世的困扰。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没有这盏灯,没有对光明的向往,他就像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走在黑暗里,只能慌不择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他可能就此庸庸碌碌,一生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也可能走上迷途,一败涂地;当然,也有可能在迷途中豁然开朗,发现光明的所在,从此浪子回头,将那盏灯握在手中,不再困惑。

街头上,一个琴师带着徒弟正在拉琴,他们每天靠卖艺得到一些赏钱,维持生活。徒弟年纪尚小,且双目失明,琴师已经老迈,即将不久人世。

这天,琴师对徒弟说:“我就要死了,但我从一位高人那里寻到一秘方,可以让你的双目恢复光明。我将这秘方放在琴里,等你拉断一千根琴弦,将秘方取出,就可以看到世间一切。在那之前,千万不可妄动,切记切记。”说罢,闭目而逝。

小琴师含泪将师傅埋葬。从此以后,他每天在街头拉琴,琴艺越来越高,欣赏他的人越来越多。当他盛年之时,已不再是街头流浪的艺人,而成了一位王爷府中的上宾。他依然铭记师傅的话,刻苦练琴。终于有一天,他拉断了第一千根琴弦。

“恭喜夫君,此后可恢复双目!”他的妻子早已知道这件事,此时喜笑颜开。琴师却摇了摇头,对妻子说:“你拿出琴中的秘方,看看是不是一张白纸。”妻子连忙拿出琴中的纸张,果然,纸上没有一个字。

“以前,我一直相信师傅的话,直到成年后,我才觉得师傅也许只是要给我留下一个念想,让我不致绝望。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既然你早就知道,为何还要拉断一千根琴弦?”妻子问。

“因为光明早在我的心中,我辛苦练琴,是为了不辜负师傅的美意。”琴师说。

一生辛苦,却有善心收养无家可归的孩子,临死之前还要为孩子留下光明的希望。故事中的这位老琴师就是得道之人,他为孩子点了一盏灯,从此慢慢长夜,孩子的心有了凭依,有了信念,即使尝尽心酸也不会绝望,最终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不幸归于命运,要相信世界上有人关心着你。你更应该重视自己,所谓“天意”,就是要把握住生命的每一个转折、每一份经历,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机会。心有不平,世人就都是不幸之人;心中喜乐,就是幸运之人。

有时候难免觉得自己正在阴霾之中行走,看不到明天也看不到希望,即使心中还未有放弃的念头,前路看去似只有坎坷与艰辛。这个时候不必想到认命,更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福祸相生,走过低谷就会有高潮,何况,我们心中还有不能放弃的理想。

人生路上多风雨,一盏心灯能够温暖我们。真正的“道”,就是万事万物遵循自己规律的同时,始终向往着一份光明,所以草木枯萎后仍会繁茂,飞鸟休息后就要高飞,人在盲目急迫之后,懂得回归平静,以更从容的方式享受自己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